转型纾困,以新机制释放新动能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姜奇平
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日前发布《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此次《实施方案》有何突出亮点,将释放哪些红利?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姜奇平。
创新赋能:抓住经济结构转型牛鼻子
在姜奇平看来,大力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以数字化转型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形势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性举措。“这一行动背后的思路,涉及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深层次矛盾的创新性解决。核心与亮点,是抓住了数字经济中资本结构转型这一牛鼻子。”姜奇平表示。
姜奇平说,以数字化转型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特点是把解决企业短期脱困与长期现代化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转型谋取新的发展,通过数字化实现体系结构上的转变,在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中以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普遍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姜奇平认为,“上云用数赋智”树立了一种数字化的新范式。即:以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为抓手,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其核心是系统地实现生产要素从旧向新的动能转换。在此基础上,辅以平台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发展新机制,形成了新动能与新机制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实施方案》将企业转型与纾困结合,探索一条以转型带动发展的新路,以期构建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构想一旦实现,将从资源配置到机制设计,深刻改变现有中国经济的面貌。”姜奇平说。
要素赋能:建立跨界融合数字化生态
《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共享技术、通用性资产、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中台等资源,探索培育传统行业服务型经济;同时,加强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通过平台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小微企业多次复用的形式,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行成本。
针对《实施方案》中首次出现了“通用性资产”这一新概念,姜奇平表示,区别于专用资产,通用性资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多次复用”。“《实施方案》提出,利用可‘多次复用’的‘数字化生产资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产,也将企业数字化的重心,从以往的自我技术装备,转向资产动能增进,对于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纾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姜奇平进一步指出,以数据流这一新要素,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等传统生产要素,以此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降低以实体方式实现同类功能产生的物质成本,将极大提高专业化与多样化效率,实现高质量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姜奇平介绍,数字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包含“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数字化生态”等内容,它们共同组成多层次的数字生态结构。“当前,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与拥有数字化供应链优势的地区,在抵御疫情冲击能力方面,明显超过滞后者一个数量级,充分说明了这一思路的现实可行性与必要性。”姜奇平说。
机制赋能: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
《实施方案》提到,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对此,姜奇平指出,政府与平台的关系是“政府补平台,平台做服务”。其中,政府作用有两个层次,一是提供完全的公共品,如公共服务;二是提供平台中公共部分服务的补贴,即“政府补平台”。“平台做服务”是政府对平台的建议,是“鼓励”而不是强制。这里的服务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同,是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与网络引领作用,但具有网络溢出效应的商业服务。
此外,《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数字化生产资料分享,降低灵活就业门槛,激发多样性红利,支持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平台建立各类增值应用开发平台、共享用工平台、灵活就业保障平台。“《实施方案》的制度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的利益分配特点,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创新红利得到更好释放。”姜奇平认为。
“概括而言,‘上云用数赋智’的含义是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赋智来实现。”姜奇平表示,“上云”内含机制设计的系统性创新,“用数”包含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创新。二者相结合,要达到的是“赋智”这一效果,即通过数据的固定成本均摊,实现规模经济且范围经济,走出“转型就无法纾困,纾困就无法转型”的困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0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