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43亿的旷视,将面临IPO前的背水一战
5月28日,旷视科技披露了科创板首轮共计560页的询问答复。在该回复中,旷视科技明确表示其2019年的港股上市计划已经终止,并且公司已无港股上市计划。
而比起上市,其累计亏损142.5亿的天价大窟窿,已经成为人们为旷视担忧的问题。
从曾经意气风发的AI四小龙,到如今负债累累、急需下一轮融资的吸金机器。我们不禁要问旷视这143亿,到底花到哪去了。
超140亿亏损,到底亏在哪?
大家都知道AI企业烧钱,但像旷视这样拥有超百亿的亏损仍然是让人震惊的。不过对于资本来说,亏100亿还是200亿其实本质上区别并不大。
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你把钱花在了哪儿?以及未来是否可能在商业变现的层面上实现质变。
那咱们就先说说旷视的这些钱,到底花在了哪?
从招股书披露的资料显示,旷视科技首先在研发占比上逐年走高,从2017年的2亿余元增长至2018年的6亿余元,2019年度进一步增长至10亿余元,增速超500%。2020年1月至9月,其研发投入已超过7亿元,而旷视近三年研发在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67%、71%及104%。
从2020年前三季度来看,旷视基本把所有的营业收入都投入到了研发当中,甚至还不够。
诚然,高额的研发费用是AI企业的基本特征,如果都把钱花在了研发费用上,那么投资者们也很愿意为未来买单,可问题就是其亏损的根源并不仅限于研发费用。
据调查,其亏损的大头,则在于庞大的销售费用以及公允价值变动。
在销售费用方面,2017-2019年,销售费用在营收中分别占比24%、24%、27%,2020年1-9月,销售费用更是占到了营收的41.5%(约为4.15亿元)。另外,旷视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50.96%、62.23%、42.55%及 44.24%,毛利率波动较大。
这点是由于旷视主营业务决定的。招股书披露,旷视的主营业务分别为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及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板块。具体来说瞄准的赛道正是安防赛道和智慧物流赛道。
作为行业内的一份子,渠道铺设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的重要性已经不必赘述,但动辄上亿元的销售费用还是让人倍感费解。要知道,如果这个费用比例同等置换到海康威视身上,那么其一年的渠道铺设费用将接近300亿,这显然是一个十分畸形的费用结构。
甚至,这个费用比例已经十分接近其商品的毛利率。通俗点来讲,现在旷视甚至是在一个赔本赚吆喝的阶段,而这样狂野的渠道铺设到何时才是个头?恐怕也只有旷视自己知道。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总和,甚至超过研发费用和营收,这样的资金比例无疑是不健康的
至于由于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亏损,这是一个财务准则带来的报表损益,并非是现金科目的调整,也并非是真实的业务情况。
简而言之,这类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亏损,一般来说是由于前期大量融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只存在于纸面数据不会造成实际上的业绩损失。(就旷视目前的业绩水平来看,想要还清大额的融资,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去)
这点其实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及AI企业的共通点,这些大额的亏损在小米、美团、美图递交招股书时也出现过。比如小米的招股书上就显示其累计亏损1290亿元,平均每年就要亏损439亿元。
而且旷视背后的股东比如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联想、创新工场等哪个也不是差钱的主,因此这方面的损益暂且可以按下不表。如果旷视今年内能够顺利上市,很有可能将是反败为胜的一年。
而至于其反败为胜的底气,则还要聚焦于其商业化落地的前景。诸如小米、美团等前辈可是切切实实给投资者们画好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也确实做出了不少值得称赞的产品。所以旷视想要赢得科创板乃至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则恰恰要在商业化落地方面拿出成绩。
从这方面来看,旷视目前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方围剿,为何落地永远是AI企业最大的殇
即便是其创世人印奇,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AI企业在商业化落地上确有难处。
在去年一家媒体对印奇的官方采访中,印奇表示由于疫情的冲击,AI企业的线下部署被封闭,这对于短期内AI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不过长远来看,疫情提高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大量人工智能设备正在迅速部署于千家万户,这也是AI企业在未来优势的地方。
不过对于现在的旷视来说,如何确认好商业化落地的方向,把招股书写的“漂亮点”才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上文提到,目前旷视主要两个商业化落地的场景在于安防和智慧物流。不过智慧物流是2020年刚成立的部门,且目前只占旷视营收的7.5%,因此不再花费时间讨论。
而在旷视主要的营收场景,即安防场景中旷视又做的怎么样呢?
直接说结论,那就是同样步履蹒跚,但也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从战略上来看,目前旷视科技在安防行业采取“1+3”的发展战略,所谓“1+3”战略,就是旷视科技通过“Brain++”AI生产力平台提供算法规模化供给,实现AI技术创新在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以及供应链物联网场景中的商业化落地。在印奇看来,无论是AI测温还是AI仓储都只是旷视科技“1+3”战略中的细分化场景。
也就是说,旷视科技几乎所有的AI应用商业化落地,都离不开Brain++这个核心算法平台。据了解,Brain++主打的是自主算法的研发和训练,接入的客户越多,其在商业化应用的道路上就越有价值。
其核心架构“天元”的意义就是正中心,指代各企业能够依靠天元系统衍生出更多算法
这种生态类型的玩法近年来在行业内还有一家比较相似的企业,那就是华为。
不过不同的是,华为依靠其多领域赛道的发力,已经积累了众多的忠实拥趸,而旷视作为新锐的AI企业,显然没有华为那样的底蕴。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在安防行业旷视要花费如此天价的销售费用。毕竟前期的客户挖掘,少不了频繁沟通。
从产品端来看,目前旷视科技在安防赛道上的主要产品有人脸识别系列、AI测温系列、智能摄像机后端算法等。其中人脸识别赛道作为其主要的发力点,目前在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众多,包括虹软、科大讯飞、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一众企业均是其竞争对手,甚至小众点的美图等美颜软件也加入到了人脸识别的竞争当中,可谓高手云集。
所以旷视目前的尴尬点也很容易明白,核心业务对手众多、自家平台生态还有待建设、新开发渠道也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往上有华为机器视觉、海康威视等头部厂商的巨大市场占有量、往下一是其算法价格下不来,二是其巨额的销售费用都成为了旷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知情人披露,今年年底旷视将正式登陆科创板,但是在其登陆科创板之前,其业绩能否给投资者信心,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旷视科技未来的资金水平。
况且旷视自己也预测,未来3年内将产生20亿元的现金缺口,可见此次IPO对于旷视自己来说也称得上是背水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