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科创板首份半年报登场,睿创微纳亮眼业绩难解大客户依赖症

由 图门耘 发布于 财经

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睿创微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山东省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睿创微纳自上市以来就广受瞩目。依据多年来对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研究,其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红外技术领域巨头之一。

但光环之下亦有短板,摆在睿创微纳面前的难题是整机销售量不足及客户过于集中,内忧外患下,这颗科创板新星能否保持越过难关、保持高利润增长?

中报出炉,净利润翻3.8倍

7月19日晚间,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报,成绩亮眼。

周一开盘,睿创微纳大涨10.10%,报收68.8元/股,总市值达306.2亿元。受此消息影响,军工板块随之上扬,广大特材大涨17.37%,航天电子涨10.07%。

截至7月21日收盘,睿创微纳涨7.51%,报收65.25元/股,市值290.4亿元,较前日有小幅下跌。

睿创微纳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6.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86%;实现营业利润3.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0.1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6.7%。

由于红外热成像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等多种优势,因而在军工、安防、汽车辅助驾等领域应用广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都为欧美国家所垄断,直到2012年左右,国内的少数几家企业才实现技术突破,其中就包括睿创微纳。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预计2023年,全球军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 107.95 亿美元,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将达到 74.65 亿美元。

钟海波认为,作为典型的军工股,睿创微纳在该领域已经深耕多年,能否继续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抢滩欧美市场,与其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规模化息息相关。

实际上,近年来睿创微纳在研发上处于大力追赶阶段,从业绩上可见一二。

2019年,睿创微纳实现红外热成像收入6.82亿元,同比增长78.52%。细分来看,其机芯产品销售收入8826万元,探测器收入2.47亿元,整机产品收入为3.29亿元,其他收入1735万元。

上文红外探测器研究人员表示,睿创微纳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阵列规模、像元尺寸等关键参数上,比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等公司的产品表现都要好,可以说技术是过硬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业绩亮眼,但对比同行巨头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睿创微纳亦有短板。

业内人士分析,整机产品是红外热成像企业实现规模化增长的关键,而这一点恰是睿创微纳需要突破的方向。2019年,高德红外的红外热像仪收入为12.38亿元,大立科技的红外热像仪产品收入为4.8亿元,前者囊括红外热像、光电综合系统及完整武器系统,整机产品占比较大。

上述行业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价格较高的整机产品缺失,会导致睿创微纳主营产品收入总额低于同行上市公司,如果不加以改善,公司将会面临规模化难以形成突破的困境。

“大客户难题”

除了业务分化,睿创微纳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在于客户过于集中,其中以海康威视最具代表性。

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左右,睿创微纳曾出现两次增资,期间注册资本由24830万元变更为27270万元,估值出现大幅跃升。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威视正是在这段时间成为了睿创微纳的大客户之一。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认为,科创板的考核标准除了硬性制度,对信息披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客户集中度高、市值不匹配等问题也会被监管层看到。

业内人士分析称,客户集中度较高可能会对公司的营收和议价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尤其针对以大单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而言。

从睿创微纳过往财报中发现,2016年-2018年,其对海康威视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7.48%、42.40%和22.07%。尽管比例有降低趋势,但记者检索招股书发现,睿创微纳的客户K0016为海康威视的实际控制人,2018年K0016客户在睿创微纳销售额占比为43.34%。

业内分析指出,如果按照同一控制方对客户进行合并,睿创微纳对第一大客户的依赖程度并未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海康威视2016年成立的子公司——杭州海康微影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同样以集成电路设计、MEMS产品研发为主,产品包括各类型号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及机芯组件,还完成了晶圆级红外探测器的研发工作,可以满足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消费类应用。

可以看出,睿创微纳和海康威视在业务上的重合度极高,如果前者无法解决客户集中的问题,业务上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并不小。

实际上,睿创微纳并非“不知情”。

财报指出,2019年度,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40,117.89万元,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8.77%,占比较高。如果部分客户经营情况不利,降低对公司产品的采购,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将受到较大影响。

科创板首秀睿创微纳,在亮眼的业绩光环下,如何面对“内忧外患”,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