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A股第一次“公司普查”传递三大信号

  张 歆

  “A股点名,没你不行”!

  对于A股市场进行的第一次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全面摸底而言,套用全国人口普查的经典宣讲词并不违和。

  A股“公司普查”的意义在于“摸清家底”,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法规制定、法理研究乃至执法检查等工作。事实上,本次“公司普查”至少向市场传递出三大信号:

  其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

  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普查通过强制上市公司“照镜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效率更高,把脉更准。更重要的是,该举措可以督促上市公司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质量的责任主体,有义务与其他市场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市场生态。

  其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投资者进一步提升监督效能。

  证监会披露的自查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机制进一步畅通,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意愿有所增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资本市场生态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是,这是就单一投资者而言。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数量接近1.9亿,且投资者结构持续趋向机构化。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认可或否定的态度,经过“加权”会鲜明地呈现于市场交投中,从而对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行为发挥导向和监督作用。因此,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同样需要提升投资者决策的质量,并对上市公司形成最广泛、最市场化的监督。

  其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优化市场发展生态。

  资本市场经过逾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在公司治理等领域也确实存在一些痼疾。而且,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对监管部门履职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监管的意义不仅在于事后惩戒,还在于事前威慑、事中监管,这也是“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的核心要义。本次专项行动,在前端监管环节引入上市公司自查,对于进一步明晰制度规则、强化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内生动力意义重大。

  普查的意义,既在于对群体画像,制定更具备普遍性意义的法律法规;也在于发现个体问题,促进其整改提升。如今,A股第一次“公司普查”已经完成,后续现场检查和整改提升两个阶段却并非只能“按部就班”。在自查中整改、自查后主动整改、在检查进场前整改,这或许才是相关上市公司最好的选择。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96 字。

转载请注明: 今日视点:A股第一次“公司普查”传递三大信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