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搞创新,一不小心就变成炒作了?

由 费玉荣 发布于 财经

前几天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的活动,参与会议的都是中国新能源车领域内,最有分量也最有话语权的一群人了,包括了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主流车企、电池、芯片供应商的专业人士和企业高层。

本来这种高层领导之间的沟通研讨活动,一般来说和我们普通消费者没太直接的关系,但直至这次会议的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发表了关于对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和进展的看法时,其中的一些话才突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大家知道近期有很多发布会都谈到电池创新,这是正常的商业运作,当然不能过度,过度就变成炒作了。”

“电池材料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因为我们要平衡能量、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如果某一位说他的车既能跑一千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还特别地安全,而且成本还非常低,那大家不用相信,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期宣称即将搭载采用新电池技术,量产新车型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蔚来汽车、智己汽车,以及刚宣布年内量产“能8分钟充满80%的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以及“NEDC续航1000公里硅负极电池”的广汽埃安,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不少人也纷纷猜测欧阳院士不点名批评的“某一位”到底是谁。

真实的答案,估计也只有欧阳院士自己知道了。我作为一名专业严谨的媒体人,当然不能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揣测,但我坚信,欧阳院士之所以选择在如此高规格的场合里发表这些观点,并非是空穴来风,无病呻吟的。

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无论在车体结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和电控)以及日常用车场景方面,都和传统燃油车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过去的“机械化”变成现在的“电气化”,别说是普通的消费者了,即使是“根正苗红”毕业于汽车工程专业的媒体人、车评人,也不得不从零开始,学习各种电子电器知识,了解新产品的工作原理和控制逻辑。

混合动力车型,就包括了油电混合、插电混合、增程式等,而其中又可以根据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组成和运行逻辑设定进行各种细分,再经过各品牌厂商的宣传包装,一大堆新技术新名词,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

纯电动车也不见得能“简单”多少,“811”和“523”、“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固态电池”、“刀片电池”、“石墨烯电池”、“掺硅补锂”、“氢燃料电池”。。。。各种各样的专业名词,如果真的要一一列出来再加上简单的注解,估计写出来上万字都未必能让普通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完全看得明白。

更不用说自动驾驶了和智能车机了,L1-L5的分级,各种芯片、架构、算力、带宽,各种摄像头、传感器、雷达,ADAS功能和各种“Pilot”系统、简单罗列一下都觉得费劲。

虽然这一大堆专业名词晦涩难懂,但对于搞技术的人来讲,一字之差又足以谬以千里。

简单举个例子,对于蔚来发布的即将明年量产的150kWh固态电池,李斌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蔚来即将应用的固态电池并非全固态电池,而是带有少量电解液的半固态电池。智己汽车强调的“掺硅补锂”技术,其实从技术定义上讲,与蔚来固态电池所用的“无机预锂化碳硅负极”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当然叫法更简明扼要一些。

而近日引发巨大讨论的,对于在广汽埃安宣传海报上同框出现的“能8分钟充电80%的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和“NEDC续航超1000公里的硅负极电池”,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百人会论坛后的采访中澄清,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电池项目,也会分别搭载在不同的车型上,实现“超级快充”和“超长续航”的不是同一款电池,也不是同一款车。

按照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发言中的介绍,广汽发布的石墨烯基电池是通过在811、622电池基础上增加1%—2%的石墨烯正负极材料,来提高它的充电速度以及续航能力,包括能量密度。换句话说,本质上还是一块三元锂电池,叫法不一样而已。

相对于已经百年历史的传统燃油汽车,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或者智能汽车,毫无疑问是一种新的事物,也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完善。无论是对于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还是日新月异不断演化的新技术,普通消费者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慢慢了解和接受。

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过度包装的宣传话术,又或者那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的美好愿景,都对普通消费者真心接受新能源车毫无帮助。

自从几年前贾跃亭的乐视汽车在国内掀起了新势力造车的热潮开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普通老百姓带着“PPT造车”、“骗补贴”、“圈钱”、“画饼”等有色眼镜去看待新能源车企业,包括一些真的认真造车的企业。

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成为了新能源车迅速普及的绊脚石。欧阳院士的发言之所以引起普罗大众如此热烈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也是归结于消费者对当下被国内外资本疯狂追逐的新能源车企,埋藏于心底里的不信任。

我绝对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具有国企背景,挂牌上市的广汽集团,以及其他绝大多数认真造车的企业,都不会刻意错误引导消费者,更不会是骗子,但无可否认的是,只要在宣传和包装方面稍有不慎,或含糊不清,或过于标新立异,都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质疑和不信任。

过度的炒作,或许能换来短期的关注度乃至资本市场的追捧,但长远来讲,不但会加剧消费者对新产品、新技术的不信任,更会让这些车企多年辛苦积累下来的企业形象和口碑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

希望2021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少一些浮躁和泡沫,多几款实实在在的好车。最能证明车企实力的是愈发硬核的好产品,而不是短期波动冲几个涨停板的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