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外媒:大寒潮拉响亚洲能源危机警报

由 完颜翠琴 发布于 财经

  参考消息网1月18日报道 路透社伦敦1月14日发表题为《大寒潮暴露了亚洲潜在的能源危机》的报道,全文摘编如下:

  东北亚地区的气温长时间远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达到了极限。

  严寒不仅引发了危机,还暴露出以下潜在问题:人们迅速转向利用天然气供暖和发电,导致地区能源系统弹性不足。

  在福岛核灾难发生十年后,日本未能重启核能发电,也未找到替代发电手段,这导致该国发电能力不足,且过度依赖进口天然气。

  在整个亚洲,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和电力需求激增令发电系统和国家进口充足液化天然气的能力在用电高峰期承压。

  每次能源危机都具备四个要素:1.危机前,由于能源消费迅速增加,闲置产能和/或库存被消耗;2.未能认识到日益增加的风险并及时采取预防行动;3.将潜在短缺转变为实际短缺的短期触发因素;4.短缺出现时恐慌性的过度反应。

  2020至2021年亚洲遭遇的能源危机呈现出1946至1947年英国和1973至1974年美国遭遇的危机的许多特点。

  其共同点是,异常天气或供应中断加剧了潜在的能源短缺,使危机达到紧要关头;危机的迹象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但人们却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英国煤炭危机

  1947年,英国的气温长时间低于正常水平,1月底到3月初出现了一系列暴风雪天气。随着该国努力供暖和维持工业生产,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的需求猛增。

  但是,公路、铁路和沿海的煤炭运输受到了大雪以及河流和港口结冰的干扰,导致发电厂、工厂和家庭的库存降到了危险的地步。

  即便燃料充足,该国日益老化的发电机组(其中许多在二战后需要更换)也无法承担迅速增加的负荷。

  面对电网可能崩溃的局面,英国政府先是减少、然后停止对工业用户的供电,导致许多企业关门和失业人口激增。随着危机加剧,英国家庭每天得断电几小时。

  这次能源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漫长的极端恶劣天气,但这是迟早会发生的事。

  危机爆发前,随着工业产出在二战结束后恢复,以及更多家庭增加用电,电力需求一直在迅速增长。但是,自二战爆发以来,由于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缺勤率上升和生产率下降,煤炭产量一直在减少。其结果是,煤炭库存持续承受下行压力。

  由于电力需求迅速增长,煤炭库存又极少,英国在1946年底就处在爆发能源危机的边缘。

  美国石油危机

  1973年四季度至1974年初,阿拉伯国家下令禁止向美国等国出口石油,以抗议这些国家在赎罪日战争中支持以色列,油价随后飙涨。

  人们经常指责禁运导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但是,由于供应未能跟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原油、燃油、汽油和天然气短缺的现象早在1973年、甚至1972年就已出现。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得克萨斯州和相邻各州的石油产能大量过剩,为了支撑油价,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下令关井停产。

  然而,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油价长期处于低位,这一方面推动石油消费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抑制了对生产的投资,到了1972年3月,闲置产能彻底消失。

  从那时起,美国越来越容易受到进口中断的影响,油价上涨是迟早的事。

  1972年冬天,燃油供应承压。炼油厂的对策是增加蒸馏油的产量,但这导致次年春季和夏季汽油短缺。

  1973年10月5日、也就是赎罪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美国财政部呼吁所有消费者将恒温器调低三度,以免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出现燃油和天然气短缺。

  不断加剧的能源危机或许促使阿拉伯石油出口国认为实施禁运能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但能源短缺多半本就会迅速导致油价飙涨,即使不实施禁运也是一样。

  亚洲面临气荒?

  亚洲的能源危机在2020年四季度就已有迹可循,当时有报道称,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一些国家正在努力获取足够的液化天然气,以满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在整个南亚和东亚,电力供应因消费迅速增长而日益紧张,只有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曾短暂打断消费增长势头。该地区对电力和进口液化天然气的需求激增,但与此同时,发电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增幅却不够大。

  包括电力、天然气和煤炭在内,整个能源系统都缺乏应对异常天气或供应中断所需的灵活性。

  到了2020年四季度,该地区的能源危机已初现端倪;只需一个寒冷天气的漫长魔咒,它就会爆发。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