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IPO观察 | 顺丰同城赴港IPO,3年亏掉15亿,成本重压待解

由 不新伏 发布于 财经

顺丰已正式迈出拆分上市的脚步。

除了顺丰控股(002352.SZ)、顺丰房托(02191.HK),2021年6月30日,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同城”)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申请书。

据艾瑞咨询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将进一步增至643亿单,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2.3%。

作为行业巨头,顺丰同城有较大潜力,但在其积极寻求上市的背后,仍需面对盈利艰难、成本压力巨大的问题。

营收节节攀升

亏损不断扩大

顺丰同城成立于2016年,最初为顺丰控股集团旗下的一个独立业务部门。2019年6月,顺丰同城才正式注册成立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股本总额为1.6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5月31日,顺丰同城累计服务品牌客户超过2000名、注册商家超过53万名、个人注册用户超过1.26亿名,注册骑手超过280万名,网络覆盖了中国超过1000个市县。

2018至2020年,顺丰同城的订单总数分别为7980万笔、2.11亿笔、7.61亿笔,复合年增长率为208.7%。随着营业规模的扩大,顺丰同城的收入也不断提升。2018至2020年,顺丰同城收入分别为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毛利润与净利润持续亏损。2018至2020年,公司毛利润分别为-2.3亿元、-3.36亿元、-1.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超过15亿元。

调整后,净利润亏损额仍然分别达到3.28亿元、4.58亿元、6.05亿元。

作为劳动密集型公司,导致顺丰同城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高额的人力成本。2018至2020年,公司人力外包成本及雇员福利开支分别为11.98亿元、23.77亿元、49.21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97.8%、97.3%、97.8%。

尽管如此,在未来,顺丰同城还需继续提升配送能力、开发新服务、扩大现有市场并打入新市场,继续巩固、创新技术底盘,很可能导致公司成本继续增加。

业绩依赖大股东

“规模越大,亏损越多”,并不是顺丰同城独有的问题。

顺丰同城招股书中称,根据艾瑞报告的资料,按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2个月的订单量计,顺丰同城已快速成长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市场份额为11%。

而已在美股上市的达达(DADA)则在财报中披露,2020年,达达集团全年营收为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其中,达达快送平台营收34亿元;京东到家营收23亿元。

2020年,达达快送平台配送订单量为11亿单。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京东到家蝉联中国最大的本地零售商超O2O平台,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21%增长至25%;达达快送在中国社会化同城配送市场份额中持续位居第一,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19%增长至25%。

达达的收入和订单数均超过顺丰同城,亏损额同样超过顺丰同城。2020年全年,达达净亏损17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7.1亿元,同比扩大60.66%。

另一方面,达达依赖大股东的问题,顺丰同城也未能幸免。

顺丰同城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顺丰同城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67.7%、67.1%及61.2%;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7%、19.4%及33.6%。

招股书同时披露,顺丰同城与其控股股东顺丰控股,订立了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合作框架协议。2018至2020年,该协议下的交易产生的收入分别占顺丰同城总收入的约2.88%、9.31%及33.46%,公司业绩对大股东较为依赖。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实习记者 陶玥阳

编辑 邓凌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