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近期市场几个焦点问题 探究A股逻辑与下一阶段机会
作者|丁臻宇 编辑|wjx
第一个问题:A股的逻辑
很多人都知道,炒股要有逻辑,那么往大了说,炒股长期看的是国运,这个大道理应该没人反对。但是这样的逻辑很难落地。总得落到具体的主题、板块、个股之上。
A股从来都不缺逻辑,但很多逻辑,是经不起深究的。
比如安琪酵母、金龙鱼、海天味业、千禾味业这些票的高点,大都出现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
背后的大逻辑就是宅在家里自己做饭,刺激短期需求;而且小企业停产,大企业复工复产,抢占市场,获得增量。这种逻辑有问题么?短期看是没有的。但是涨起来,还在讲,甚至演变成消费升级,中长期的逻辑,这就成了大问题。
而这种逻辑是谁给的呢?机构。
机构抱团股涨起来,明显有漏洞的逻辑,竟然没有去质疑。当然,很多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信的人越多,他们先进去的赚得越多,出来越从容。
为了解释上涨的合理性,机构甚至还发明一个新鲜词“赛道”。现在看,2020年的10个赛道9个是坑,“赛道”这个词也慢慢冷却了。之前可以说赛道坡长雪厚,现在看好走的是下坡路。
所以说,做投资不能太死心眼,根据逻辑变化调整策略哪怕刚买的逻辑就变了那也要认命。
比如27日看好的光刻胶概念股,28日就高抛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选择在三季报市场持续调整的这个阶段出手,出发点只是短线抓一波反弹,而选择光刻胶,是因为这一板块在过去5天总体热度可以。标的股和光刻胶板块存在一个剪刀差,而且刚刚公布了三季报,其实已经排雷了。很幸运抓到了一个小反弹,今天看到市场风向不太妙,5%的浮盈兑现就撤了。如此的超短线交易,是不是过于紧张,甚至有点儿神经质呢?我不这么认为。
做投资,运气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不能运起来了,风来了,就当成本事。而如果风向变了,还在坚持,那就有点儿刻舟求剑。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再比如,现在大家都说长期看好新能源,看好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从房地产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转变。这个逻辑,我不去反驳,因为极有可能是对的。我无需标新立异,去找漏洞。但是,如果你基于此,再加上一些公开的数据,比如三季度机构进了很多新能源,就此推断接下来新能源还能涨,或者四季度还能涨,这个逻辑就很有问题。公开数据当然是没问题的,问题是这些数据是滞后的,比如,现在有很多的基金三季度进了煤炭,对照最近半个月煤炭股的跌势,这样的数据还有参考意义么?
事实上,有的投资机构就是追涨杀跌的散户风格,有的机构追求短平快说自己搞量化,有的则是搞左侧交易。还是那句话,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套别人身上,更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解释别人的合理性,反过来再加强自己的交易逻辑。
市场的力量,会让你屈服,让你认错。哪怕事后证明你才是对的那一个。很多时候,泰山压顶,不容你死扛,也不容你思考。比如2020年,你不买大蓝筹,你可能亏得底朝天,你不得不选择屈服。而最近一个月,如果你没有选择储能、新能源、锂电池,极有可能也是在市场里白白当了一回游客,甚至还付出了不菲的门票。你能不选择屈从么?就像2019年屈服于猪肉,1个半月前屈服于煤炭?然而,很多人选择屈从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锂电池板块的总市值已经高达10万亿人民币?这已经是A股总市值85万亿的12%,是汽车行业(包含宁德时代、比亚迪)总市值的2倍!是不是细思极恐?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一点:对市场上流行的逻辑,要多一个心眼。
第二个问题:板块轮动
我们在9月底、10月11日、10月22日3次提醒周期股可能见顶。判断的逻辑是PPI指数持续上涨,而PMI指数连续走弱,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修复。而且,有关部门已经多次提示风险,甚至发出严重警告。很多人看着期货还在疯涨,就完全忽视了风险。但是,周期股已经开始和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背离了。
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周期股见顶之后,成长股是否能够接力呢?历史规律同样告诉我们:周期股与成长股短期内走势相背,而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其走势也摆脱不了指数的牵引。
从最近周期股见顶回落后,煤炭、钢铁、石油、有色等板块轮番跌,对上证指数形成压制,进而导致每天3000多只个股下跌,是不是一目了然?成长股,充其量只是表现略强一点而已。这种略强,其实已经是市场在发挥重要,在修复周期和成长之间的剪刀差。
第三个问题:新股破发
最近3周内,已经破发的新股9只,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放大。
新股频频破发这件事要高度重视,至少给我们几点启示:
1、不断发行新股,会对存量资金形成虹吸效应,越来越多个股成为“僵尸股”;
2、新股定价机制失灵:无论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注册制,还是主板的23倍市盈率天花板,都不一定能够正确定价,唯一正确的是市场。
3、小盘低流通,新股及次新股,不再是游资爆炒的好标的,可能是市场没钱了。
4、持有大蓝筹,打新股,这套盈利模式失灵了。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思考:如果用于市值配售的大蓝筹出现补跌,吞噬打新收益;会不会导致大蓝筹短期出现抛售潮?进而对大盘指数形成压制?
5、破发个股,以高价股为主。
如果新股发行被倒逼压低发行价,或者减少发行数量,市场将有希望展开一波反弹。那么反弹的会是什么板块呢?我们接着聊。
第四个问题:如何寻找确定性
1、A股有一个神奇的规律:每年11月到来年3月中旬,总能出现一波“春季攻势”,背后的逻辑是:岁末年初,市场的流动性先紧后松,加上政策红利的预期。而且这个时间段,因为没有业绩因素的干扰,小盘成长股的表现会更胜一筹。等到3月中旬,重要会议结束,市场进入年报披露期,将不得不向你伸手要业绩,这就带来了市场的分化:成长性好的小盘股仍有上冲动力,而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可能要面临估值回归。
2、历史规律显示:至少在过去4年,当次新股发行减缓或者次新股持续低迷时,市场随时可能出现反弹,领头羊往往是破发小盘次新股,以及券商股。针对次新股指数来说,每一波回调20%左右时,将出现强反弹行情。
针对券商板块来说,这一规律性也有,但振幅要比次新股指数大得多。一般来说,短线急跌20%后,会出现反弹,但因为券商板块体量越来越大,主要是实力机构资金参与。而且,券商板块的启动,往往还带着稳定指数的使命。所以,相对而言,博反弹,以小盘低流通的次新股为最佳,尤其是线下机构配售,且被套的次新股。
最后再给大家提供一点“干货”:在上市满60个交易日,但低于90个交易日的次新股中做了一些筛选,其底层逻辑是配售机构面临解禁,不会坐以待毙。这种逻辑是否成立,不得而知,仅供参考。
上述观点,仅供参考,文中所提及上市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得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好股票
作者:丁臻宇 执业证书:A0680613040001
免责声明: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出品的所有内容、观点取决于市场上相关研究报告作者所知悉的各种市场环境因素及公司内在因素。盈利预测和目标价格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因此,投资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标的在研究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我们所表达的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出品内容仅为对相关标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之引用或者复述,因受技术或其它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同时完整提供各种观点形成所基于的假设及前提等相关信息,相关内容可能无法完整或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报告的观点或意见,因而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投资者切勿依赖。任何人不应将出品内容包含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作为其投资决策的依据,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研究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所有出品内容或发表观点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出品内容信息或所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操作建议。相关内容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