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负利率在多个重要场合频繁被点名,释放什么信号

由 士振文 发布于 财经

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国际大环境下,加入“负利率阵营”的国家越来越多,人们对负利率的担忧情绪渐浓。

中国未来会不会实施负利率政策?对于这一问题,来自政学界的重磅人士在多个重要场合频频表态。

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各国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刺激措施规模和力度之巨大,史无前例。在初期作用甚大,边际效用逐步在递减。目前来看,疫情还可能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与我们的生活并行共存。我们知道,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在谋划出台新的刺激措施。建议大家三思而行,应当为今后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郭树清说。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以来,“负利率”已频繁地在各大重要场合被点名。

2019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创新经济论坛上表示,实际上我们中国还是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这个负利率时代,如果能够管理好微观货币政策,可以不用那么依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只是一种传统的、常规的货币政策,它并不是一个非常规的政策。

2019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求是》撰文指出,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零利率”状态附近难以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被迫“常态化”。

不过,在这位中国央行行长看来,“即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趋近,我们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始终坚守好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和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初心使命。”

易纲还在文中还称,评判和衡量货币政策,根本上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使命。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

据悉,2019年12月19日,瑞典央行宣布将该国主要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这是该央行自2015年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同时也标志着瑞典央行正式结束施行了近5年的负利率政策,成为全球第一个结束负利率政策的国家。

对此,东吴证券在研报分析中称,实行负利率的地区短期内确实在经济增长、推升通货膨胀、汇率贬值方面都出现了正面反应,但负利率的长期作用有限。

一方面,“粘性”零售存款利率限制信贷增长:如果商业银行将政策利率设定为负导致银行间利率转负,在理想化的情况下,银行应该把负利率传导给客户,降低贷款利率,而为了息差不受影响,需要将零售存款利率也降至负利率。但事实上,零售存款利率往往具有“粘性”,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受到压缩,并影响负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

另一方面,收益率曲线平坦化:随着短端利率转负,长端利率呈现出快速下行的趋势,对短端利率下调的敏感性提升,2015年至今,实行负利率地区的各国都有收益率曲线平坦化的趋势。同时,全球负利率的实施会引发投资者对市场更悲观的预期,从而促使长端利率快速下行,击破历史下限。

目前,越来越多的央行官员开始怀疑,负利率措施是否弊大于利。正如瑞典央行行长英韦斯所说,超低利率将带来资产泡沫风险,负利率政策只是一种暂时做法。

那么,负利率能否被终结?东吴证券认为,从推动通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看,目前负利率仍会持续存在。但事件性因素也可能推动全球通胀上升,带来负利率的终结。过去20年中全球通胀的下降取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2018年以来,随着英国脱欧、日韩贸易战、印巴对峙等地缘政治风险浮现,逆全球化在发生,如果全球供应链被打破造成供应成本的上升,全球会进入通货膨胀逐渐回升的时期,负利率和债券牛市将可能会被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