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觉珵 张丹】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被称为“双碳”的战略预计将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16日举行的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上,多名金融学者均强调,尽管中国需要投入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来实现“30·60目标”,但这也将成为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新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不仅将重塑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16日在论坛上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文明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将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由于开启工业化进程的时间较早,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已实现碳达峰,并宣布将在碳达峰后50年至7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碳中和。相比之下,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提出在“30·60”的目标,未来减排将面临较大压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当日介绍称,2019年,我国生产活动年排放二氧化碳达10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0%,并且还在以1.5%的速度增长。“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能源消耗多,尤其是煤炭在其中占比高,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比较艰巨。” 李毅中说。
张晓慧援引联合国的测算数据表示,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温上升控制目标,全球范围内总资约为90万亿美元,我国实现碳中和同样需要巨量资金投入。据多个机构初步测算,我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至30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3.75万—7.5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投资总额的10%左右。
参与论坛的专家认为,在“双碳”领域的投入既是支出,也是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机遇。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双碳”战略首先将影响煤炭行业以及山西、陕西等地区。但从现在开始到2060年还有40年时间,通过政策安排,这些地区可以借机完成产业机构的调整。
鞠建东称,很多人都担心碳减排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但中国在2030年甚至更早实现碳达峰是经济自然发展的必然过程,对GDP不会有负面影响。而根据模型测算,如果不采取行政性手段,只使用碳税等经济性措施去达成减排目标,即使在最负面的情况下,对中国每年GDP的影响也将低于1%。“(碳减排的)对经济的影响是正还是负,主要取决于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同理。”鞠建东补充称。
李毅中在演讲中提到,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需要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当日也分析表示,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能源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40年非化石能源需求占一次能源比重将达到42%左右。而油气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双碳”目标新要求和能源转型大趋势推动下,面临的减排减碳、绿色发展压力增大。
但李毅中也强调,碳中和不是化石能源的绝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是共存的,问题是要加快形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石油安全事关能源安全、国家安全,要注重国内的油气田、煤矿的集约开发,还要开展新一轮找油、找矿。马永生也认为,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角度看,未来需要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油气供给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打造绿色油气田,加大控碳减碳降碳力度,全力推进绿色发展。
当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鞠建东认为,中国在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之际,就采取大规模措施减少碳排放,这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应该因此得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在碳减排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该还对中国的光伏产品等加征惩罚性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