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周三盘后,特斯拉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根据财报,2020年第三季度当季营收和盈利均超过市场预期,而这是特斯拉连续五个季度实现盈利。
受业绩消息拉动,特斯拉周三盘后股价上涨逾3%,总市值达3938.20亿美元。这一市值规模已超过日本丰田、德国大众、德国戴姆勒、美国通用汽车4家公司的总和。
根据StockApps.com提供的数据,特斯拉8月底市值已经超过4600亿美元,即便是市场调整后,特斯拉目前的市值也接近于4000亿美元。粗略估计下,特斯拉的市值相当于2个丰田、8个法拉利、9个通用、14个福特、23个蔚来,几乎是法拉利、保时捷和阿斯顿·马丁市值总和的7倍。
而在2010年6月,特斯拉上市初期,外界还没有给予这家“初创企业”如此高的关注度。彼时,特斯拉股价仅约17美元,仅为目前股价(拆分后)的二十分之一。
单从市值来看,特斯拉已经是全球第一整车制造企业,同时也跻身全球十大最牛科技公司行列,这也激发了外界重新审视的目光:
一方面,之前被认为“购买之后就开始贬值”的电动汽车开始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而提升价值;另外一方面,汽车产品越来越多软件的支持介入,使汽车制造生产越来越向IT产业靠拢,特斯拉在科技公司的标签上越走越远。
特斯拉市值效应已经是世界所有经济学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显著案例。
日经网援引日本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认为,特斯拉和一簇造车新企业登上市值巅峰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对于汽车制造的再定义:
“工厂等有形资产较小的特斯拉的企业估值超过丰田和通用汽车,意味着汽车有可能不再是有形资产型行业,而将转变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型或单纯的无形资产型行业”。
对于传统汽车企业,资本习惯于通过销量、市占率、利润率等实业制造指标评价传统汽车企业;但对于相信特斯拉的资本机构而言,这些评价传统汽车企业的指标已经不再适用。“他们习惯于将特斯拉拉到科技型企业的范畴,豪赌特斯拉的科技属性”。在这种范畴内,特斯拉已经变成了一个以无形资产为主导的上市公司。
无形资产型行业(企业),顾名思义其主要经营方向,营收来源于无形资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创意类企业,他们主要的业务没有有形的资产,而是依靠无形的创意经营。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的科技型IT企业都属于无形资产企业。
无形资产的属性实际上在传统企业当中很难判断。难点在于如何判断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
例如,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软件、硬件层面都具有行业领先的特性,每年都会为特斯拉带来价值不菲的收益。但这些特性究竟价值几何?尤其是对未来汽车产品的影响几何?未来的价值有多大?这些全靠投资者自己的判断,没有任何公允的价值计算模式。
有行业分析专家曾经公开指出,在实践当中,审计对于传统企业创新的无形资产的判断较为谨慎,企业无形资产能够计提实际价值的1成左右就已经为较高比例。核心的原因在于,无形资产被称为“看不见的资产”,软件被视为业务上的成本,长久以来都是通过利润表(PL)而不是资产负债表来处理的,这导致了长期以来外界对软件收入的直观预期较高。这种判断曾经也出现在了苹果等一众科技型公司之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特斯拉股票的价值是一个永远无法准确估算的概念。因为其大部分的所谓价值都是以无形资产附加在品牌之上。
在此背景之下,特斯拉市值效应可能移动世界汽车价值评价标准的大幅变革。
相关行业人士指出,特斯拉的出现使会计准则的应有形态今后可能会迎来大幅的重新评估,而且也理应如此。特斯拉将会带来一场对诸多领域产生影响的革命。尤其是对于汽车产业未来的价值评定上,可能会产生新的改变。
而美国和欧洲的多家证券机构已经在实践当中,有意识的将汽车企业在软件、电动化等诸多方面的投入纳入评价体系范围。
正如华尔街资本人士洞察的那样,特斯拉长久以来让投资者的信心和支持度大增的决定性因素都来自对特斯拉软件层面的期待,这其中包括在无人驾驶方面、智能网联以及其他层面科技创新的实践。
“传统车企主要靠卖车赚取利润。而特斯拉显然不
惧现
在这样的模式上。”
特斯拉的市值和估值较高,主要因为其对于行业的技术布局被看好。
事实上,特斯拉给汽车产业带来的是“破坏性创新”。现有企业的技术革新属于只要一点点提高性能(比如:发动机)就能保持优势、不会动摇产业秩序,而特斯拉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它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在以敌对的姿态向传统汽车企业宣战。
在马斯克的推特中,马斯克不止一次表示了对传统汽车企业的鄙视。而在过嘴瘾的背后,特斯拉也正在利用规模化的优势将自身主打的电动化、智能化产品推向普及。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在特斯拉面前一无是处。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下,传统车企依然具有体量带来的规模优势、品质带来的品牌效应,这些都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
。只不过在特斯拉的市值效应下,这些确实存在的优势被外界客观的忽略了。
从单纯交通工具的定义上看,特斯拉和传统汽车企业还有差距。但是从软件的实践来看,特斯拉又超越了传统汽车企业。这就造成了目前对于特斯拉市值的两种背离态度,支持者认为特斯拉在改变世界,而看衰者则认为特斯拉市值背后充满了刚性与感性的“泡沫”。
毫无疑问,这一相互纠结的情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人们重新认识到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