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年轻人不种田?
白天,戴起斗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间地头;晚上,在厨房搭起直播间,通过直播把深山农产品推介到大都市 ……这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大山深处,一对" 90 后"夫妻的日常。
这对夫妻均毕业于同济大学,丈夫叫柯嘉华,妻子叫周晰。两人回到家乡南靖一起过起大家向往的田园生活,从事生态种植。
春日里,大山深处的空气中混着泥土味、青草味和花香,甚是惬意。每天,立志当新型职业农民的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刚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对于"同济大学毕业生回乡种地"这件事情很不看好。
如今,这对小夫妻却成了令大家都羡慕的"神仙侠侣"。
高校结缘 相知相爱
柯嘉华于 2009 年考上同济大学,就读交通运输专业。2010 年,他在校园内组建名为"筑梦农庄"的农业社团,在校区一片土地上和社员一起耕种,种出来的菜给老师们吃。没想到这为他毕业后的创业选择埋下了伏笔。
柯嘉华自己喜欢做种植,"同时也觉得特别有价值"。2013 年毕业后,他坚持农业项目创业的梦想,在同济大学校园内 60 亩生态园的孵化基地创业,在上海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济农嘉园"。
回忆起校园的创业故事,令柯嘉华印象深刻的是,"一开始创业资金也不是特别充足,我骑着人力三轮车在同济大学的校园给老师们送菜。老师们特别喜欢这个蔬菜,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大学期间,我的选修课需要调查一些大学生创业者的案例,我通过同社团的同学了解到他的项目,便深入了解了他和他的项目。"出生于 1991 年的周晰是山西太原人,在同济大学就读期间与柯嘉华相识,在接触中发现双方都对开创性的事情很感兴趣,总觉得应该坚持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就这样,两人互生好感,相知相爱。
周晰毕业后,选择到法国深造两年。两人虽天各一方,虽过着异地恋的日子,但周晰一直参与柯嘉华的项目,彼此感情越发牢固。
周晰回国后,与柯嘉华步入婚姻殿堂。
回乡创业 拥抱大山
"当时家里人挺震惊的,认为好不容易从这个大山村考到上海,毕业之后选择农业,最后没在大城市又回到农村,就是不理解。"谈及抉择农业项目和回乡创业,柯嘉华说家人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接受。柯嘉华说,在去年疫情下回到老家住的时间更久,越来越觉得大山里的生态环境,于是他决定回家乡南靖县创业,周晰夫唱妇随, 放弃大都市的优越条件和发展前景,和丈夫一起来到大山深处,开启他们的生态农业种植之路。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柯嘉华,一直有一个建造"开心农场"的梦想。他认为,大都市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他喜欢的状态,而农业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实验课题,值得自己全身心地投入。 "我是学市场营销的,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个桥梁,把好的产品推荐给需要它的人。"
深山逐梦 乐在其中
回家乡创业,夫妻俩每天披着朝霞赶路,伴着黄昏日落归家,种植四季水果、有机蔬菜。同时,在推广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柯嘉华和周晰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听到‘不用农药化肥种不出来的’‘果蔬不长得光鲜亮丽没有人收购’等‘肺腑之言’,我们首先的感受就是农民很苦,不光是身体上辛苦,而且经常是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我们的方法就是,从我们自己做起,做出来给大家看。"
要种出优质的农产品,就得学习、实践和探索。打开柯嘉华和周晰的手机相册,照片和视频几乎全是土壤、泉水、作物和家禽。"每一只鸡、每一棵菜都是我的家人。"不同作物、动物的生长状态,周晰都一一拍照记录,以便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征。经过他们夫妻俩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态种植行列中来,200 余亩土地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在有 30 多种蔬菜向大城市输送,供不应求。"柯嘉华说,通过视频直播方式,把大山里面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同时也让更多人能够吃到这个安全放心的蔬菜。
柯嘉华和周晰都认为,虽是跨界,一个学建筑,一个学营销,但他们架起了一座桥,把大山生态农产品输送到大都市,让更多人能够吃到这优质的食物,乐在其中。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柯嘉华表示,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乡村整个产业能够活起来,让村民增收。同时,他勉励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
高校开设"种地课"
成果展示令人心动
3 月 21 日,130 余名上海交通大学 2020 级本科生,在闵行校区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认领了自己的"责任田",拿起锄头躬身耕地。
新生下地种田?不少网友脑补出热议话题"海洋生物系研究生被妈妈叫去挑海鲜""计算机专业给邻居修电脑"里的段子,但这堂课的"含农量"可谓满分 ↓↓↓
趣味农业课成为
最受欢迎的公共课之一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浩介绍,此前学校已有《走进神秘的番茄世界》公共课和"葡萄与葡萄酒文化"社团,可同学们的认知只停留在课堂。
经过调研,学院依托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将公共课和社团结合起来,把同学们带进田间地头,打造出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的全链条劳动体验。
其中,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赵凌侠开设的精品通选课《走进神秘的番茄世界》,是全校最受欢迎的公共课之一。
而交大"葡萄与葡萄酒文化"社团是最受全校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任课老师宋士任开设的讲座课程常常一座难求。
教室里的课程结束后,在每个班级班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各自认领了一块"责任田"。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块"责任田"都将"包给"学生们打理,这次完成田地清理后,后续还将挖沟起垄和土壤改良,之后才能适合种植。郑浩说: "学院要求大一新生全部参与,这些过程都将纳入学生的社会实践考核中。"
据悉,本次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于春分,结束于秋分,所有系列课程将于秋分日开展丰收节展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学生不仅可以制作各类农副产品,还可以尝试酿酒等工艺。学校也将结合课程特色、劳动教育成果打造别具一格的酒瓶、食品包装袋、logo 等,形成最终展示产品。
多所高校开"种地课"
上海交大校团委介绍,这种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劳动教育模式,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也有助于领悟劳动内涵,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大思政课"。
3 月 8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劳动教育理论课也正式开课,课程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两部分。其中,实践课程将搭建起贯穿本硕的特色实践体系。
而 2020 年底,四川农业大学的作物生产实践课率先迎来收获的日子。"前期播种复合肥、钾肥和种子的配比,中期补加多少尿素,上海青要撒播,小白菜要穴播 …… "这是老师在课上教的知识,下图则是同学们用收获的萝卜腌成的萝卜干。
这样的课程,你心动了吗?
来源: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