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不只是情怀

回乡创业,不只是情怀

长期以来,人才外迁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失,是东北地区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难题。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一状况有所改观。

据辽宁省政府秘书长徐岩介绍,该省近4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近6000人。2020年,辽宁全省高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率同比提高8%。从政府到企业,辽宁正在用实际行动破解人才流失问题。

如果有机会,都会考虑返回

80后苏文博2015年回到家乡沈阳创业。他创建的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制无人机,前景可观。外省曾给出更优厚的待遇想挖走整个团队,但他拒绝了。

创业之初,苏文博觉得沈阳的发展环境和速度不如“北上广深”,人才数量少、质量低。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如今的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员工200余人,硕博比例超过30%,平均年龄33岁,28%的员工是一线城市回流人才。

“在东北的知名大学中,文理科比例为一比七。可以说,东北是一个巨大的理工人才储备基地。这些人才短期内去一线城市,许多人都有乡情,如果有机会,都会考虑返回东北。当然,回乡创业,不只是情怀。”苏文博说,良好的技术背景、工作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企业有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员工,年薪从100万元降到40万元,回乡的理由是“沈阳具有悠久的航空产业基础和技术底蕴”。

“多年前,我从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想回辽宁找工作,但没找到合适的企业。”如今在沈阳国际软件园内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李闯对记者说,20年来,辽宁软件产业收入从40亿元增长到1857亿元,年均增速达21%。

辽宁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介绍,辽宁投资领域逐渐由原来的冶金、石化、汽车等传统领域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新兴领域拓展。

“创业就业环境好了,创新环境同样向好。”东北科技大市场总经理王丽说。日前,在东北科技大市场,技术经理人舒畅帮助大连的一项发明专利“基于均匀高温金属液滴喷射技术的芯片植球装备的开发”实现成功转让。

近年来,东北科技大市场通过育人才、聚金融、活资产、助企业等多种手段,转化科技成果1451项,转化金额近11亿元,省内转化率超过50%。

同时,辽宁大力引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吸引来大批高端人才。

有一种元素,强度媲美钢,却更轻、更防腐,这就是“钛”。在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各种钛合金零部件摆放整齐,闪着银白色的光。“目前主要应用在航空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我们的电解钛技术,让生产成本下降了30%以上。”公司总经理、技术总工程师钟军自豪地说,这样的发展态势,吸引了许多人才。

政策保驾护航

“我们公司收入最高的都是技术人员,像研究院院长,工资收入比我都高。”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唐继双告诉记者,沈鼓集团较早开展了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多年来,沈鼓集团核心关键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流失。

在辽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依法实行产权激励,采取科技成果折股、知识产权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方式对科技人员、技能人员进行激励;鼓励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等分配方式……

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力威表示,辽宁将围绕优势产业和领域,引聚人才团队,为辽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大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力度,培育“高端精密制造”“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菱镁资源综合利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落实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提升31个重点创新链整体效能,推进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同时,辽宁着力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让科研人员在事业上有平台,在项目上有资金,在职称上有通道,在待遇上有提高,构建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分类、精准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科研管理自主权;精简项目申报评审程序,简化项目评估、检查、抽查等活动,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徐岩表示,辽宁还将探索以“带土移植”的新方式引进人才、团队和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组织省外科研团队承担科研攻关任务;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广泛引进创业团队,培育科技创业新苗。

刘旭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35 字。

转载请注明: 回乡创业,不只是情怀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