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2022年我们关注什么?
在“双碳”战略的驱动下,新能源已成为市场及资本关注的大热赛道。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等竞相涌入,又进一步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光速中国目前在绿色科技、硬科技、医疗科技、企业服务和消费科技领域都有很好的布局。基于对行业的认知和前瞻性判断,对涉及新能源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
在光速中国合伙人朱嘉看来,对新能源赛道的投资并不是单纯的资本交易,而是一个资本流向与科技创新高度耦合且持续的过程。
他以锂电池产业链为例,锂电池的上游材料,包括它的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不仅仅是个重资产的制造行业,也需要大量的材料技术和工艺创新。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断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安全性,延长可循环次数。现在看到的锂电池并不是未来的终极形态,还有大量的改进空间,甚至研发还将拓展到钠电池等其他的电池技术。
再比如氢能源,这是一个涉及电化学、机械工程等大量技术创新的领域。光速中国早期投资了势加透博,他们是为氢能源的燃料电池系统提供10万转/分钟的无油空气压缩机,这一技术此前应用在航天领域。
此外,氢能源燃料电池里的核心部件膜电极牵涉到大量的催化剂、质子膜、气体扩散层等材料的研发,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光速在这个领域投资的唐锋能源提供的膜电极产品已实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瞄准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新能源产业链涉及诸多细分领域,包括光伏、储能、锂电池、氢能源以及终端应用领域等,但对资本来说,重要的是找到里面的核心环节做布局。在寻找其中的投资机会时,朱嘉谈及,我们会瞄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新能源的供给形式。
其中,光速很看好锂电池产业链,包括锂电池本身以及它的上游材料,还包括锂电池相关的核心零部件。比如BMS电池管理系统就是其中核心之一,这也是光速投资协能科技的原因。协能科技从成立之初就布局了锂离子动力电池梯级利用链,开发和掌握了大量梯次利用技术,极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动力锂电池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在这一领域拥有很大优势。
另一块则是光伏产业链和氢能源,特别是在新能源发电和终端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新能源与传统行业的跨界结合也是光速瞄准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汽车行业为例,光速中国今年在汽车出行产业投资方面将重点关注新能源和智能化交融的方向。
有数据显示,去年12月,新能源乘用车在中国汽车零售市场的渗透率高达22.6%。就在一年前,这一数据仅为5.8%。让光速中国合伙人高健凯感到振奋的是,不止是特斯拉、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处于高速增长中。
谈及去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健凯眼中的变化还不止于数字:“这一年,新能源在汽车产业真正完成了从饱受质疑到全面拥抱的转变。”
在此之前,从产品质量到交付能力,再到商业模式可行性,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在争议中前进。而在去年,一直看衰纯电动汽车的丰田都开始全面拥抱电动化。
据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有望从2021年的接近15%提升至20%以上。
“随着市场渗透率的继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会继续以用户的自我认知定位差异来做品牌区隔。”高健凯认为,一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2022年将迎来机会点。
不仅如此,新能源乘用车的产销量提升将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本下降和智能化水准提升,这也给了新能源商用车新的机会。
以前晨汽车为例,这是光速中国在早期投资的一家看到新能源商用车机会的企业。前晨汽车通过提升新能源卡车的智能化水准,帮助货车司机及物流公司降低运营成本来实现与客户的共赢。
从下游往上游寻找投资机会朱嘉提及,在寻找投资机会时,我们也会在这个产业链里从最下游的终端产品开始,往上游不断地去做研究和布局。一般而言,产业的发展都是从面向应用的下游产品发展起来,它汇聚了上游产业链所有环节的价值,市场规模因而也是最大的。虽然产业初期,这些环节的市场规模并不多,但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这些上游环节的市场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从中产生出极有价值的龙头企业。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高健凯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成熟,未来最大的汽车产业创新将会来自上游零部件产业。在2022年,汽车功率芯片将是其重点关注的上游芯片领域之一。
“未来,汽车功率芯片将会从传统的硅芯片转为碳化硅芯片。”高健凯表示。相比于传统硅芯片,由碳化硅芯片驱动的新能源汽车能将能量损耗降低至此前的五分之一左右。据他预计,凭借更高的能源转换效率优势,碳化硅芯片将会在充电桩、车载充电器、逆变器等新能源汽车高压充放电环节获得大量市场机会。
目前,光速中国在碳化硅芯片领域已经布局了龙头企业瞻芯科技。不止于此,未来将长期关注更多新能源产业相关的核心上游技术。
朱嘉看到,随着资金密集涌入新能源投资领域,新能源领域眼下正发生一系列变化。不论是全球气候变暖对大环境带来的影响,还是新能源的发展开始摆脱10年前单纯靠补贴模式来获得市场回报的方式,抑或是新能源的买方市场逐步从政府拓展到企业和家庭,这些都在不断加速推进行业的发展进程。
“新能源产业革命会发生在更多的领域,从而带动更广泛的产业升级和变革。”高健凯坚信。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