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资金将成常态化机制,哪些钱今后可直达?
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行至年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新增2万亿元直达资金的拨付下达接近尾声。日前,财政部表示正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这意味着,这一特殊举措将成常设制度。
据介绍,截至10月底直达资金已基本下达到位,支出超七成,支出进度高于序时进度。同时,多地在监控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未直达受益对象,“钱等项目”未形成实际支出等仍存在。
直达资金支出超七成 过半用于民生
新增的2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资金,包括1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以及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居民就业、基本民生、企业纾困、补基础设施短板、减税降费等领域,支持“六稳”“六保”。
6月下旬,这2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资金面向市县基层启动分配下达。到10月底,除用于支持减税降费的3000亿元外,其余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已基本下达到位,地方实际支出1.198万亿元,支出进度70.9%,高于序时进度4.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新疆、深圳、厦门、山东、四川、青岛、广东等地区支出进度超过80%,进展较好。
直达资金中(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一半以上(57%)用于基本民生,达到9636亿元。此外,用于就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资金支出460亿元,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支出1300亿元。
约34%的直达资金用于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累计支出达5800亿元,惠及74万家市场主体。其中包括1060亿元直接纾困的政策资金,以贷款贴息、援企稳岗、补贴补助等形式下达企业,近34万家中小微企业和近25万户个体工商户受益。
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方面,用直达资金安排的1亿元以上的项目达2000余个,总规模超过4500亿元。
2万亿中,还包括3000亿元用于支持新增的减税降费。今年中国新增减税降费将超过2.5万亿元,力度为史上最大。对减税降费导致的财政减收,中央财政通过安排直达资金予以弥补。
许宏才表示,直达资金不仅全面弥补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的减收,还较大幅度增加了地方财力,地方没有后顾之忧,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在没有资金压力,就能够得到及时落实。
扩大直达范围 纳入三类资金
1.198万亿元支出中,市县一级支出1.152万亿元,占比96.1%。财政部认为,这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一竿子插到底”的政策效应。
所谓“直达”,即是改变了过去中央财政拨付至省级财政,再由省级财政分配资金,下达至市县一级的模式,变为中央进行切块分配,资金直接下达至市县,省级财政只是“过路财神”,不得对财政资金截留挪用。
经过一年探索,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
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完善资金管理、完善监管成为建立直达制度的三个关键改革方向。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郝磊近日介绍了建立直达机制的总体考虑: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资金管理权限和保障主体责任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今年“中央切块、省级细化、备案同意、快速直达”的做法基本不变,拓展直达资金范围,改进完善直达机制,同时加强直达资金管理。
具体来看,将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纳入直达机制。
郝磊表示,这样的安排基本上能够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的全覆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等及时足额兑现,更好支持保基层运转。
同时,合理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这需要各地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郝磊表示,明年将完善今年探索的部际专项工作机制,扩充部门范围并明确分工,完善直达监管体系。
监管方面还将对今年建立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拓展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推进部门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强化对直达资金的全过程监控,严防“浑水摸鱼”。
郝磊表示,将把财政直达资金作为今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把直达机制嵌入预算管理流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解决“钱等项目” 地方可调整用途
建立新制度,既要总结经验,又需要破解问题。由于今年的财政直达资金下达速度较快,一些地方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准备不到位等,导致资金与项目不衔接,出现了“钱等项目”,直达资金支出偏慢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11月23日通报,湖南省涟源市分配给该市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的7000万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因项目未开工一直闲置在财政部门等单位。
财政部陕西监管局也指出,财政资金等待项目进度情况比较普遍,一些市县自身项目库建设和项目储备不充分,项目报备审批需要周期,不能及时形成实物工作量导致直达资金无法及时列支。
在一些地方,直达资金未直接发放到受益对象。财政部广东监管局监控发现,某市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补偿资金(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拨到该市林业局实有资金账户,没有直接拨付到养殖户账户。财政部青海监管局也发现,个别市县财政部门将直达资金先转至县民政局等其他预算部门,或者乡镇街道的日常经费收支基本户,然后再拨付到受益对象。
个别地方还存在直达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通报了此类情况。其中,上海市青浦区财政局将原计划用于上海民办兰生复旦学校青浦分校、库克医疗定制楼宇项目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增加承建公司或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涉及金额7.5亿元。青海省西宁市财政局将用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等6个项目的3.17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直接打捆拨付给西宁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同时,疫情等客观因素也影响了直达资金的支出进度,比如疫情导致项目实施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资金暂时难以支出。
对此,财政部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允许地方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付2020年竣工,但还需要结算的项目款项,还可用于弥补前期已经发生的抗疫经费缺口。对预计年内难以形成实际支出的直达资金,地方可以及时调整用于其他具备条件的项目。
直达机制将纳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作为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机制的关键改革方向之一,明年将扩大直达资金范围,三类资金被纳入直达机制。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上述三类被纳入直达机制的资金均为用途清晰,主要用于基层和民生的资金。
其中,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被加以“可直接分配”的限定,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在这部分资金的支出责任上划分比较清楚,资金本身就是用于基层,可纳入直达机制;专项转移支付也是最终用于基层,且用途明确的资金。
基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财力很大部分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从中央到最基层的乡镇要经过5级财政,层层统筹可能造成资金不能及时拨付等问题,过去也存在上级财政截留挪用下级财政资金的情况。
施正文认为,直达机制减少了财政转移支付的环节,对明确用于基层的资金保证其第一时间下达,能够及时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也便于基层及早安排资金使用。同时,缓解了由于资金拨付较慢,到年底开始突击花钱等造成的浪费,甚至腐败问题。
施正文将其看作是我国预算管理理念的一次转变。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进行统筹,是必要的。新建立的直达机制则为上级财政赋予了新的功能,即“管理与服务”功能。
他解释,直达机制要求省级财政做好“过路财神”,不做“甩手掌柜”,也就是说,上级财政不仅不能截留挪用,同时还要重视对下级财政的管理和服务。哪些中小企业需要帮扶?哪些人群生活困难?掌握这些信息并提供给中央,才能保证“中央切块”精准,这也是“省级细化”的要义所在。
施正文认为,直达机制体现了财政为民,是公共财政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尽管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但是它触及到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适应了新形势下民众对政府服务与政府治理的诉求,改革的效益将会是多方面的。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