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频频传出上市消息的水滴,终于有了确切消息。4月17日,水滴公司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
对公众来说,水滴公司因旗下大病筹款业务水滴筹广为人知。截至2020年12月31日,水滴筹已服务超过170万患者,超过3.4亿人累计捐款370亿元人民币。
但将水滴筹等同于水滴公司,则是大错特错了。
不只是水滴筹
根据招股书,水滴公司主要开展了水滴保、水滴筹等业务,增强用户参与度、提高健康保障意识,实现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业务,水滴筹事实上并不产生一分钱的收入,公司的主要营收来自于保险。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在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38亿元人民币、15.11亿元人民币、30.28亿元人民币。其中,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经纪服务的收入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占到了近九成。此外,互助计划管理费(2021年3月互助业务停止前)和技术服务也产生了一定收入。
作为大病患者与社会爱心之间的桥梁,公众很容易将水滴筹与公益组织混淆。事实上,前者是一个免费的大病筹款工具,性质本身、起到的作用、承担的责任、管理方式都与公益组织有着根本不同。
“由于大病求助行业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属性,平台在筹款过程中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外界对水滴筹始终抱有‘公益’的刻板印象。”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表示,在新闻传播中,谁第一时间到达大众,谁就掌握主动权,它其实也说明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让人们去正确的理解水滴是一家商业公司,打消了外界关于水滴公司是“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的误解,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一背景下,公众对水滴筹难免要求甚高。为此,水滴筹多次用实际行动做出回应:
比如,水滴筹在平安银行开设了专管账户,将患者筹集到的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进行区隔,确保专款专用,打破了外界“资金池”的猜测;
比如,水滴筹联合行业多家平台先后签署了两版《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并设立失信筹款人黑名单,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这次,水滴公司启动上市,将信息摆到台面上来,哪些是争议,哪些是谣言,相信大家都有了判断。
谁造就了水滴筹
招股书显示,水滴筹已经是中国最大的个人大病求助平台。超过3.4亿用户,意味着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曾在水滴筹上捐过款。
2016年7月上线,至今不到五年时间,何以发展地如此迅速?
这还要从我国的大病医疗环境说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显示,42种治疗负担较高的大病年度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3.4万元,其中,白血病和重大器官移植(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年度医疗费用超过25万元,经过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约为12.5万元,远远超过一般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而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支出总额达到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医保支付占比29.4%,商业保险占比3.4%,互助、医疗众筹和社会慈善机构占0.2%,其余67%为自付费用。
一场大病让整个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并不是夸张的说法。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盈华也认为,我国以社保为第一支柱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建成,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基本保障里的漏缺、补充保障覆盖面小,兜底保障度低,这需要社会力量赋能。
水滴筹的存在,是这种社会力量的一个缩影。水滴筹的发展,与其说是资本加持、平台运营的成果,不如说是社会需求导致的必然结果。
“把水滴筹做没”
通常认为,水滴筹和水滴保作为目前水滴公司的两大主要业务,分别为用户提供病后支持和病前保障。水滴筹在为用户免费提供服务的同时,通过筹款场景激发了用户保险意识,让捐赠者能更愿意为自己或家人购买一份健康保险。
但仅仅将水滴筹看作是保险等其他业务的“流量入口”,是狭隘的。招股书也显示,水滴筹业务为水滴公司带来的流量占比逐年降低。对保险业务而言,2020年,自然流量和老用户复购占比已升至38.5%。
此前,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想把水滴筹做没”。他希望,通过提供的可持续的普惠保险,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下沉市场的老百姓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更有保障。当没有人再需要水滴筹时,说明这个愿望实现了。
水滴公司招股书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加强和扩大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业务方面的运营、研发等。
公开资料也显示,在筹款和保险之外,水滴已开始探索更大的健康市场,推出了水滴健康、水滴好药付等业务,试图打造一个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
从两条腿到多条腿走路,水滴公司给出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