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加速抢赛道,未来还有不少挑战 | 盘点2020
度过了2019年理财子元年,2020年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可谓“开疆辟土”的一年。这一年,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或有序展业,或积极筹建,或报备审批,“你追我赶”纷纷抢占赛道。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末,已有2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20家开始展业,10余家等待审批。
理财净值化转型也在同步推进,根据部分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的数据,目前银行业净值化转型比例预计在60%左右。不过按照现有转型进度,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银行理财仍然存在一定的整改压力,尤其是存量老产品的压降进入“深水区”,将带来“回表”难题。
与此同时,摆在理财子公司面前的挑战还有销售渠道的开辟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二次转型”。近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出台,明确了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的代销机构,进一步完善了理财子公司制度规则体系,而其他配套文件,如此前的现金管理类办法正式稿等有望明年落地,也将给理财业务带来冲击。
净值化转型过半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子队伍加速扩充,临近年末,更有浙商银行理财子公司“浙银理财”和恒丰银行理财子“恒丰理财”落地开业,至此,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仅渤海银行一家理财子公司未有消息。
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9日,全国共有2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准筹建,其中20家已开业,主要以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头部城商行为主,还有12家理财子等待审批。
而随着理财子公司的陆续开业,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也在加速,理财子公司产品均按照理财新规要求进行净值化管理。从银行理财转型进度来看,截至2019年末,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10.1万亿元,占银行非保本理财存续产品规模的43.3%。到了今年,尽管净值化转型不断推进,但符合资管新规的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并不算高。
平安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袁喆奇对记者表示,结合部分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数据,预计当前全行业净值化比例在60%左右。普益标准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7~10月,全市场银行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7.98%。
尽管如此,按照目前转型进度,2021年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华南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主要压力在于存量老产品的压降,比如涉及到非标资产处置的,尤其是像产业基金、PPP等流动性差、期限长的项目等,对于这些难消化的老资产,目前基本上是“一事一议”专项处置。
根据银行业协会数据,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投资中,非标债权投资占比为15.63%,以2019年的非保本理财余额测算,银行理财配置的非标资产约为4.1万亿元,考虑到新的非标资产认定规则更严格,实际规模可能会更高。
因此,业内普遍对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可能带来的信用压缩风险较为关注。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称,为了加快存量资产的处置,大多银行预计会将部分表外资产腾挪回表,这就将占用银行的一部分信贷额度及资本,并且对表内资产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发力销售渠道建设
在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展业的同时,相关的配套制度规则也在落地,今年的一大重磅文件就是近日出台的《办法》,一直以来,理财产品销售适用的监管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制度规则中,《办法》的发布对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有助于理财业务的平稳转型。
具体而言,《办法》明确了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代销机构,包括本公司和代理销售机构,其中代理销售机构包括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称,根据《办法》,短中期来看,理财子通过其他非银渠道扩大规模的方式将受到限制,但短期内互联网平台对银行广义负债的扰动也将大幅减弱。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渗透将更多体现为理财子对他行渠道的渗透,零售端渠道具有优势的银行将受到更多青睐。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办法》发布前,就有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拓展代销渠道,产品除了在母行销售外,还“陈列”到其他银行的销售平台上,这意味着一售的产品不再局限于自家理财子的产品,些银行销也包含其他家产品。
(某银行APP上代销的理财产品)
“这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之前理财子还可依靠母行的销售渠道,但观察现在的趋势,未来要和更多的机构竞争,比如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并不在意是哪家的产品,而是关注好不好卖,这就对理财子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华东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记者还获悉,一些理财子公司已经开始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比如创建官方APP及小程序,或是积极拓展其他银行渠道来代销产品。“从一定程度上讲,《办法》通过限制销售机构范围,反倒促进理财子公司逐步建立成熟的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管理能力和品牌辨识度。”上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高管称。
关注类货基“二次转型”
除了《办法》,理财子公司仍有相关配套文件还未落地,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正式稿的出台。
2019年年末,监管机构就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征求意见,对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投资管理、流动性管控、估值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按此规定,如果正式稿落地,将对理财业务产生较大影响。
袁喆奇提及,届时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监管将趋同货币基金,包括投资期限、杠杆、流动性等诸多限制条件下,将造成相关产品的收益率显著下降,若相关文件在明年出台,在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的同时,也将给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带来负面影响 。
实际上,资管新规后,现金管理类产品被视为银行净值化转型的主要抓手,此类产品可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每日申购赎回,利于销售,同时由于对投资资产的限制比货币基金更宽松,因此目前较货币基金享有110BP左右的利差,对个人投资者吸引力较强。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存续净值型产品中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达到4.16万亿元,占净值型产品规模的41%,同比上升1.93个百分点。
然而,一旦现金管理类新规正式下发,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监管框架或将全面对标货币基金,在此背景下,银行只能接受收益率降低或者放弃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而这两种方式均不利于产品销售。因而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规模短期将降速或下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投向上,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布局权益投资。普益标准统计,目前,理财子公司发布的权益类产品数量合计100款(含移行产品)。2019年发行47款,其中43款均为母行迁移产品;2020年发行53款,仅有4款为母行迁移产品,另外49款均为理财子公司新发的权益类产品。
可以看到,权益类产品的发行较去年明显加快。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和招银理财为权益类产品数量最多的三家理财子公司。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随着老产品转型进度加快,理财子不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银行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配置将持续提升。
信银理财资本市场投资条线总经理彭凌薇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行内新产品投资权益类产品的比例主要由策略决定,相比同业,新产品中混合类产品占比居于行业领先,其中权益类占比的中枢约在20%。未来权益类产品的规模,直接取决于含权益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以及能否把相对收益类产品做大。
段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