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救场虚实 | 封面文章
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林振兴 魏薇
前不久,郑州航海体育场上,河南嵩山龙门足球队举行新赛季壮行仪式,胡葆森在线上送出寄语,“为河南人争光,为胜利而超越”。
这支球队,老胡注入了28年的资金与情感。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他一定会亲临现场。但这次,胡葆森有更重要的事情在推进。
6月1日,建业地产公告称,拟将29.01%股权作价6.88亿港元,出售予河南同晟置业有限公司(简称“同晟置业”)。同时,同晟置业将认购建业地产发行的本金额不高于7.08亿港元,票息5%、到期收益率9%的可换股债券——换股后约占16.6%股权。
一举两得:老胡套现,建业地产融了资。如果只发债不换股,胡葆森依然会是它的大股东。毕竟,有他在,建业地产才有主心骨、才有灵魂。
选择伙伴,老胡很慎重。同晟置业很有背景,由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河南铁投”)全资拥有,隶属于河南省政府。这是建业地产的一次“染红”计划。
30年来,胡葆森坚守着“大河南”信仰,深耕地产、布局文旅、搞足球文化,令建业成为河南省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当建业有难,河南省政府给予了一揽子纾困计划。
但不是所有地产老板都像胡葆森那么幸运。目前,大部分债务违约、流动性进展的地产商,迟迟等不来“白武士”,手上的资产还被买家们东挑西拣。
越是在企业的艰难时刻,越是拼人品、拼软实力,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一揽子纾困计划
扎根在河南30年,建业这棵树不能倒。
洪水、疫情、地产行业下行,多重因素叠加,令深耕河南的建业集团未能幸免。仅在2021年,建业累计各种经济损失逾50亿元。当年8月,胡葆森曾向政府请求帮扶救援。
到了年底,建业地产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成绩单:营业收入419.59亿元,同比下降3.1%;毛利约68.11亿元,同比下降20.8%;净利润约12.53亿元,同比下降40.4%;现金约98.48亿元,同比减少66.4%;净借贷额120.92亿元,同比增长511.7%。
下海30多年,老胡第一次遇到这么难。加上两个超大型的文旅项目同时运转——只有河南和电影小镇,导致建业流动性出现了问题。
在建业地产宣布引战之前,旗下两个文旅项目先发布了消息。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由河南文投持股90%,建业集团持股10%。“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由河南文投持股51%,建业集团持股49%。河南文投也是河南省政府旗下的国资企业。
从河南文投到河南铁投,河南省政府为建业集团提供了一套整体的纾困解决方案,且落地的速度很快。
早在4月份,同晟置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邓高强会见了建业集团副总裁、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马晓腾一行,双方达成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共同推进在郑项目土地综合开发”的意向。
5月31日,由河南文投牵头,与建业集团、中原银行、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国光大银行郑州分行在建业电影小镇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文旅文创开发、景区运营、优质文旅资源挖掘提升等领域进一步形成资源整合效应、开展深度合作。
“根植中原,造福百姓”,建业集团是河南省商界的一面旗帜,当“河南老胡”有难,政府不会坐视不管。胡葆森旗下有四家港股上市公司,分别是建业地产、建业新生活(9983.HK)、筑友科技智造(0726.HK)和中原建业(9982.HK)。
成立于1992年的建业地产,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是胡葆森的理想与使命,实现了122个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如果轻重资产加在一起,建业在建面积接近5000万平方米,占到河南省市场的近10%。2021年,建业集团实现纳税额71.4亿,位居河南民营企业首位,排名全省前三。
作为一个河南人,胡葆森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自诩是“朴素的狭隘的河南主义者”,成为媒体人眼中的“河南老胡”。他也是河南足球事业的奠基者和推动者,为它注入了50亿元。
如今,当建业有难,河南省政府不会袖手旁观。
国资救场虚实
被国资染红,是很多民营老板们优选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胡葆森并非首例。他的好友王健林,早在一年前就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协议,珠海国资委出资30亿入股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改道重回港股上市,估值上千亿元,成了最受地产圈羡慕的那个人。
在其之前,最知名的地产圈“染红”事件,当属万科和绿城。
2015年,万科面临“野蛮人”入侵,陷入股权旁落风险。在关键时刻,深圳地铁入主万科,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终结了“万宝之争”。深圳地铁背后,正是深圳国资委。
同年,宋卫平则以60.15亿港元的交易对价将绿城中国股份转让给中交集团,使这家央企成为单一最大股东,绿城也由此从民企身份“染红”为国资背景的房企。
所谓“染红”,阳光城执行副总裁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一书中曾提出,民营房企选择引入国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即使企业素质相当,民企的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国企;二是同样是地产公司,市场给国企的市盈率远高于民企。
进入2022年,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3月初,华夏幸福的资产出售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由区县政府收购;4月7日,佳兆业与招商蛇口、长城资产签订合作协议;5月10日,中南建设联合华融资产和南通国资,将在复工复产、项目并购、资产盘活等方面展开合作,相关涉及资金不超过50亿元。5月16日,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拟支付认购对价19亿港元收购华南城。此外,金科股份、中国奥园等也在努力寻找国资合资伙伴纾困。
即便是负债高达2万亿的恒大,也在去年年底组建了一个以国资为主的风险化解委员会,包括来自粤海控股、中国信达、越秀集团、国信证券等。不过,半年过去了,尚未见动静。
眼下,随着地产圈暴雷事件增加,越来越多开发商开始拥抱国资。相比于卖资产回笼资金自救,国资的参与,在化解危机的同时,也能为房企增信不少。
从目前,房企引入国资解困的消息,有虚有实。但即便最后没有真正落定,它们也让投资者们看见了信心。最后,这等同于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抱佛脚与投桃报李
让国资接盘,并不是一件易事。它们的一把手,谨慎,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前不久,万科集团创始人和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谈及民企要向国企学习约束自己,认为民企做法会情不自禁的会多种树,“恨不得一棵大树不行,还有小树,还有翠苗”。
换句话说,国资要出手,条件很苛刻。从目前看,蓝光发展、阳光城、泰禾集团等重组,雷声大雨点小。
自去年二季度爆发资金危机后,蓝光发展一边放弃上海总部撤回四川大本营,一边寻求地方政府帮助。消息满天飞。传闻万科曾有意介入,四川省政府会同市政府及央行成都局参与,四川发展也与其有过接触,但因创始人杨铿不愿放弃主导权,导致双方协商陷入僵局。截至目前,四川政府方面并未做出实质性行动。
阳光城仍处在债务困局中,林腾蛟表示已通过处置资产、请求金融机构及政府支持等措施积极自救。但截至目前,政府方面也未有实质性行动帮助其纾困。
另一家闽系房企泰禾,等了一年多时间,最终还是没下文。早在2020年7月底,泰禾集团公告万科以24.3亿元战投,收购其19.9%的股权。换言之,泰禾须先梳理自身债务等外在因素后,最终战投协议才能生效。
如今,老板黄其森被有关机关带走协助调查,泰禾集团执行副总裁黄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这个“污点”,会让资本望而却步。
包括江西最大的房企新力地产,自去年债务危机爆发之后,老板张园林在公众视野消失了。他曾是江西的纳税大户,但未见有政府出手相救的消息。
如蓝光发展、阳光城、泰禾集团和新力等,它们都是有大本营,分别是成都、福州、三明、南昌,但当地政府却迟迟没有帮助纾困。临时抱佛脚,概率太低了。
反观胡葆森和陈锦石,他们在老家赢得很高的声誉。
胡葆森深耕河南30年,下沉到河南122个县。即便足球烧钱,有的文旅项目回报要150年,老胡也要去扛起河南乃至中原文化的大旗。这种担当与坚韧,打动了河南省政府。
中南实控人陈锦石,是南通海门当地著名的乡贤。他曾亲自出任中南村党委书记,带领中南集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南建立了江苏省首家民营企业慈善基金会,捐赠累计超过10亿元。
《诗经·大雅·抑》里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为什么有些民企出了问题,没被当地国资看上呢?可以细品这句话。
文章来源:乐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