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基金投资失败的“坑”有哪些?你中招了吗?
今年以来,基金整体赚钱效应仍然延续,有多只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超过50%。良好的收益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参与热情。根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以来新发基金只数达到211只,募集总规模已经突破两万亿。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选择通过投资基金等方式间接入市,让专业的投资机构为其理财。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居民理财意识正在日益增强,同时也与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在美国这样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投资者也更多地选择购买共同基金进行理财。
不过,任何方式的投资活动,风险总是与收益相伴相随的。基金投资人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投资、实现成功投资呢?今天,小编将为您讲解投基理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坑”,让您成功避坑,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真正的理性投资者。
盲目追求高收益 缺乏风险意识
近几年基金的赚钱效应让许多投资者心痒,不少基金实现“一年翻一倍,十年翻十倍”的财富效应也让投资者有了不切实际的理财目标,以为通过基金可以短期内实现较高收益。一些投资者也喜欢跟着平台热销榜单或者业绩排行榜来买基金。甚至有些投资者到基金公司或者柜台直接要求推荐一年涨幅在50%以上的基金。
避坑指南:首先,基金投资不能光看“热闹”,更要看“门道”。投资基金之前,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产品的情况,并结合自身情况、投资目标等情况来进行选择,毕竟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风格偏好都有所差异,打榜基金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其次,一只基金不可能常常跻身业绩榜首,基金届就有“冠军魔咒”的说法,从大多数情况来看,今年排名靠前的基金,第2年、第3年表现往往平平,甚至跌幅超过平均水平。所以追着榜单买基金,要当心追高被埋哦。
再者,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会保证投资收益和本金安全,并且会进行风险测评提示投资风险。而骗子往往会以口头承诺形式,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比如推荐翻倍基金,让投资者立即签约买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等,最后使参与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投资者要擦亮眼睛,面对承诺收益的不正规机构,应该掉头就走。
通过基金变相炒股 追涨杀跌
这几年基金行情比较好,买基金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有很多投资者把基金当做股票来炒,拿基金做7天短线交易。也有的人刚涨几个点马上止盈,还没跌几个点马上就止损。
一直以来,“高抛低收”被看作是摊薄成本的一种方式,市场上还流传着基金高抛低收的操作口诀:大跌大加,小跌小加,不跌不加;大涨多出,小涨少出或不出。上述口诀被诸多基民津津乐道,并成为他们短线操作的一种可行路径。
避坑指南:“高抛低收”是一种摊薄成本的方法,但由于申赎基金有一定的费用,持有期限越短,一般费用越高,如果频繁地申赎,也会增加自己的投资成本,非常不合算。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很难精准把握住市场牛熊转换的时点,追涨杀跌也会使得持基体验很差,在长期波动中的胜率也是很难把握的,往往赚不到钱。相反,如果是挑选好股票赚钱的基金,即使买在大盘的相对高点,拉长来看,也可以靠时间来弥补风险。
此外,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时机选择对于收益的贡献相对较小,更多的收益来自于资产配置和个股选择。市场也有牛市熊市,基金赚钱的时间维度相对较长,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产品选择过于随意 没有配置意识
很多投资者选择基金时,并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分析再做出选择,而是看到别人赚钱了就跟随或者听信别人的宣传就投入真金白银,有一些甚至没有区分产品的类型、投资不同资产的比例以及相应的风险等级。
譬如有的投资者,明明风险等级很低,却全仓配置了高风险的股票基金;也有一些风险偏好水平相对较高、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在这几年的震荡向上的结构性行情中,将过多的资产配置在固收产品上,错过了这一波基金赚钱行情。
避坑指南:基金具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不一样。作为投资者,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选择的基金不合适自己,也很难做到长期持有,从而也享受不到基金的长期收益,而基金在短期内亏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投资者在具体决策过程中,有必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选择的产品的风险等级、产品类别、投资方向和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等信息,再慎重的做出决策。
其次,要有资产配置意识。长期来看,投资者大部分的收益来自于资产配置。资产配置,即根据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把权益、固收和另类资产根据适合自身的情况分配不同的配置比例,也有分散风险的作用。我们理财的目的,不是单靠某个产品实现财务自由,而是根据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个人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用不同的金融工具搭建一个资产配置的架构,从而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文章来源:光大保德信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