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股牛年开局杀跌 险资“躲过一劫”后股市该怎么投?
牛年伊始,市场期待的股市开门红却并未如约而至,所谓的“核心资产”抱团股不断杀跌。2月25日,贵州茅台单日跌1.78%,本周前4个交易日,贵州茅台股价已跌去12.6%。隆基股份、爱尔眼科、泸州老窖、五粮液等多只股票近4日合计跌幅均超过10%。
抱团股杀跌是否意味着市场风格切换?
保险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二大长期机构投资者,截至2019年年中,保险资金投资股票总规模约占A股市值的3.1%。去年,股市赚钱效应显现,险资持续加仓,权益投资占比达5年来新高,不过备受市场追捧的抱团股却遭到了险资的“冷遇”。可以说,没有大手笔投资抱团股让险资在牛年伊始的市场上躲过一劫,而在目前A股、港股后市走向不明朗的情况下,险资又该如何应对?要调整配置吗?
抱团股遭险资“冷遇” 只有贵州茅台、五粮液进入重仓流通股
去年,股市赚钱效应显现,险资持续加仓,权益投资占比达5年来新高。截至2020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1.68万亿元,其中的2.98万亿元配置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为13.76%。
不过,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备受市场追捧的抱团股却遭到了险资的“冷遇”,Wind数据显示,2020年,在一众抱团股中,仅有贵州茅台及五粮液被险资重仓,重仓的险企均为中国人寿。
具体来看,2020年2季度、3季度,中国人寿连续加仓贵州茅台,分别加仓约10万股、4万股,截至去年3季度末,其持有贵州茅台总计388.12万股。
另外,2020年1季度,中国人寿还加仓了约55万股的五粮液,总持仓约3423万股,不过,随后的2、3季度,中国人寿接连减仓,分别减持91万股、28万股,截至去年3季度末,中国人寿持有五粮液约3304万股。
其余的抱团股比如美的集团、隆基股份、海康威视、亿纬锂能、五粮液、宁德时代、立讯精密、顺丰控股、三一重工、恒瑞医药、爱尔眼科、药明康德、泸州老窖、中国中免等,在去年前三季度均未列入保险公司重仓流通股之列。
泰石投资董事总经理韩玮对贝壳财经记者解释称,险资之所以不重仓抱团股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保险公司通常采取相对稳健的投资策略,当基金抱团股出现明显泡沫时,多数保险公司会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经理的年度排名压力比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要更小一些,考核周期也更长一些,因此,保险公司投资经理可以不必迫于短期业绩压力追逐抱团股。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展望后市,我们认为抱团也会分化,同时,从“一九行情”向“二八行情”扩散。因为抱团的股票,有部分是业绩只是平稳增长,股价的大幅上涨主要是拔估值的结果,这类股票因投资性价比下降,后市可能震荡或下跌。而行业增长空间较大、景气度较高的股票,因业绩还会高速增长,经过短期调整后,后市可能继续创出新高。由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持续推进,市场也不大会转为同涨同跌,投资机会大概率会适当扩散,从“一九行情”转向“二八行情”。
相比而言,保险公司更喜欢低估值的银行股、地产股,一般而言,银行和地产板块股息率具备比较优势,可以满足险资对收益稳定性的需要,因此一直是险资配置的重点行业。
市场风格切换了?牛年险资看好哪些行业?
可以说,没有大手笔投资抱团股让险资在牛年伊始的市场上躲过一劫,但抱团股的集体杀跌是否也预示着市场风格切换?险资对此有何看法?是否会调整配置方向?
一位资深保险资管人士王岩(化名)对记者表示,诱发抱团瓦解的导火索主要为事件型或基本面等方面的负面冲击,也就是说当前机构抱团瓦解的前提是相关板块业绩大幅不及预期,或者出现重大利空事件冲击。业绩方面,目前机构抱团的板块景气仍处在上行阶段,短期内行业逻辑难以证伪,后续打破机构抱团的决定性因素或来自于低估值和顺周期等板块景气持续超预期。
“而风格切换的首要驱动力来自于板块相对景气变化,其次是板块估值性价比。当前,风格切换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低估值和顺周期板块相对基本面的恢复,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抱团股估值泡沫化程度的分歧。过去两年,部分板块累计涨幅较大,估值抬升明显,估值透支现象显著,在流动性由松趋紧背景下高估值存在一定压力。” 王岩称。
牛年看好哪些行业?
泰康资产公募股票研究总监陆建巍认为,2021年一季度市场行情还是比较好的,二季度起,市场将面临一些风险,具体的两个不确定性包括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兑现就是现在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是比较高的,后面需要兑现经济复苏,并且需要验证持续性。
陆建巍进一步表示,关于具体的行业,可以看到当前市场强势行业,比如说化工、有色、军工、电子、包括消费等等,实际上已经充分或过度反映了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行业之间,更多的就是要看相对业绩增速的变化,主要是看业绩增速是不是能够快速地消化掉当前有点透支的估值。从整个2021年的估值消化度来看,可以看到整个金融制造和可选消费估值消化是比较强的,而预期比较高的食品饮料,包括军工估值会弱一些。“对于低估值的金融地产来说,业绩还是有一定的反映空间,业绩增长还没有完全反映到估值中去。在整个科技行业中,新能源以及电子业绩增速是比较好的,对于估值的消化能力比较强一些。在周期中,建材的相对性价比好一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