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民企改革发展加码推进 兼并重组料提速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财经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班娟娟 魏一骏)全国工商联最新调研显示,今年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民营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力挺民企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政策利好加快释放。记者了解到,向民企放开领域将加快扩围,涵盖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铁路、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领域;与此同时,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改也多路并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相关改革举措加码推进,企业间并购重组有望迎来新一轮提速期。

  “2020年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副司长蒋毅11月1日在2020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上表示,中央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一系列助企措施有力实施,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企业家信心不断提振,民营企业改革也迈出新步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将改革要求和任务细化为可实施的具体举措。

  据蒋毅介绍,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准入难、企业负担重等突出问题。年中,围绕实施对冲疫情影响宏观政策过程中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开展调研,提出工作建议。近期,重点研究了助企纾困政策的落实落地情况和实施效果,对年底贷款续期等政策是否推出、有关政策如何接续等问题分行业、分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直接。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至10月,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了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兆前日前在论坛上发布了这项基于超过4万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程度明显好于去年,样本企业对所在城市营商环境的总体评分从去年的68.71上升到74.46。

  其中,要素环境方面,企业对要素资源获得与保障的满意度评价较高,特别是对用电、用水、用气保障满意度最高。此外,近七成企业表示2020年上半年税费较2019年同期有所下降,近六成企业表示投资项目审批速度加快。“此次调查的主要结论之一,就是市场准入持续扩大,民生领域受到更多关注。”李兆前还指出,企业反映民间投资进入门槛降低最明显的三个领域是教育、医疗和养老。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服务型政府在多数地区初步建成,政务服务流程不断优化、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持续减税降费举措的推动下,企业整体税费负担减轻,盈利能力增强,不仅投资回报更有保障,而且创新投入能力相应增强,更具持续发展潜力。

  李兆前也表示,民营企业预期快速回升。超过65%的企业对今年后一段时间当地经济前景、本企业盈利前景等表示乐观。超五成样本企业正在或计划开展数字化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段时间,力挺民企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政策利好仍在密集释放。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出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电网企业剥离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推动油气基础设施向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开放。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进一步向民企开放等。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其中,在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方面,要求进一步放开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铁路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在鼓励引导民企改革创新方面,提出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围绕支持民企改革发展,多部门相关负责人也频频表态。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从来没有在国企和民企的兼并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面设置界限,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兼并重组。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林泽炎也透露,“在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我们和国务院国资委也一起合作,向相关的民营企业和中央企业进行项目推介。”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保持活跃态势,既有国企并购民企的大量案例,也有民企并购国企的案例,在并购市场的双向进入上并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以及二者之间,并购重组将保持活跃态势。”刘兴国说。

  在他看来,企业兼并重组的提速,有助于更好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因为这既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需要,也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需要;既是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也是及时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的需要;既是主动调整投资布局结构、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需要,也是加快进入新业务领域的需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