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再获5亿银行“精准输血”,叮咚成了首个“盈利”的生鲜电商?

由 郎文芬 发布于 财经

2022年,疫情倒春寒,生鲜电商的故事再度续写……

3月13日消息,为保障上海生鲜电商供应,上海银行一周内为叮咚买菜火速放款近5亿元。根据双方此前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叮咚买菜将能获得至多80亿元的金融支持,上海银行后续将定制研发各类金融产品,助力叮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叮咚买菜对此表示,已成立特别专项组,将保供需求列为最高优先级别。目前上海前置仓刚需品类的平均备货量达到了日常的1.5-2倍。预计周末订单量将上涨50%以上,部分站点单日订单量达到平时的2倍。

而上海,也正是叮咚买菜刚宣布实现“季度盈利”的区域,此轮过后,叮咚买菜的市占率或有望进一步提升,一切似乎在向好发展。

疯狂烧钱的生鲜电商,真的能养活自己了吗?

叮咚买菜的“盈利”

“估计马上要爆仓。”

3月14日消息,侯毅再度在朋友圈向叮咚买菜开炮,直指其靠投资方的资本无序扩张,价格补贴,赢得市场的方法是不长久的。

而就在2月的Q4财报会,叮咚买菜创始人、CEO梁昌霖刚刚高调宣布:公司已经找到盈利的方法、路径。上海区域实现整体盈利,“力争Q2末实现长三角地区完全盈利,Q4在全国接近盈利。”

数据显示,叮咚买菜2021年Q4营收54.8亿元,同比增长72%,净亏损为10.96亿元,较去年同期12.46亿元有所缩窄。2021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7.5%至201.2亿元,实现创立以来最大季度涨幅。

在交易和营收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叮咚买菜的运营效率也大幅提升:Q4的毛利率为27.7%,创历史新高;履约费用率在下降,Q4仅为32%,创历史新低。

不过,这份“历史最佳季报”,仍是季度亏损10位数的巨坑。

2021年第四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约11亿元人民币,2021年全年净亏损64.29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1.77亿元的净亏损进一步扩大。2019年至2021年三年已累计亏损近115亿元。

去年10月起,叮咚买菜屡屡被传出关闭泰州站点,以及开启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公司对此回应称属正常调整,公司业务仍在正常运转。而裁员传闻中所涉上万员工,主要是处于末端的前置仓配送员,或对其配送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裁员“节流”以外,作为“增毛利”措施之一的提价,代价也可能是用户的直接流失。

据媒体报道,一位叮咚买菜忠实用户在去年11月卸载了使用快5年的APP,其购买的会员使用期限在当时还有半年。

“现在菜价越来越贵,同一款青团的价格要比一年前贵一倍。而且大多数菜品的价格已经比超市贵了,加上质量没有保证,没有回购的必要了。”该用户表示,“就连赠品也缩水了,从以前的一盒鸡蛋变成了几根葱。”

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是叮咚买菜起家之处,也是实际上的运营总部。

关于上海的率先盈利的原因,公司认为有:上海地区用户复购率更高,订单密度大,分选中心和前置仓的固定费用被摊薄,因此履单成本大幅下降。

也就是说,所谓上海盈利,实则是去掉履单费用、总部管理费用,以及平瘫了各种投资费用下实现的“区域阶段性胜利”。

据财报,叮咚买菜Q4的履约成本为17.86亿元,履约费用率32%。在上海,叮咚的前置仓履单费用率更低,只有15%。而上海分选中心的加工和干线运输的费用率为6%,总部和营销费用占比7%,也处于较低水平。

叮咚买菜还表示,新产品通常在上海先行试验,有助于提升上海用户的客单价。

据财报,叮咚买菜2021年Q4总订单量为1亿单,GMV为60.04亿元,照此计算,平均客单价约为60元。而上海地区的平均客单价超66元,每单毛利率在28%以上,明显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高毛利新产品则指预制菜。自2021年初上线自有品牌预制菜;到6月份,预制菜在华东区域的订单中渗透率已经接近30%,也一度成为叮咚买菜毛利最好的部门。

有分析观点指出,叮咚采取的前置仓模式,在线下获取的流量有限,获客端成本较高,这也就意味着其要寻求更有利润的产品,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生鲜电商来说,预制菜或许是眼下唯一解法。

叮咚商品开发高级副总裁徐志坚也表示,去年12月底,叮咚平台上,蔬菜、水果、水产的差异化率在5%—10%;快手菜(预制菜)的差异化率可以达到50%—60%,标品的差异化率在30%—40%。公司正在调整商品结构,发力“独家”产品。

不过,即使在发力年货的四季度,叮咚预制菜的GMV仅为9亿。截止2021年底,叮咚平台上预制菜的整体GMV占比仅为15%,尚称不上增长引擎。

经历四年深耕,投入百亿,才将将烧出上海这一“成熟市场”,叮咚买菜想要将成果复制到其他城市,实在不易。

“烧不到头”的前置仓

生鲜赛道玩家中,叮咚买菜不是入局最早的,却是烧钱最猛,扩张最激进之一。

从节奏上看,公司在成立第二年就完成五轮融资,背后资本不乏高榕、红杉、老虎环球等知名机构。凭借充足弹药与大力补贴,叮咚买菜在2019年仅靠6个城市的布局,就以日均50万的单量领跑行业,全年营收超过50亿元。

创始人也是高调的风格。资料显示,创始人兼CEO梁昌霖是军人出身,也是位连续创业者,创立叮咚买菜的四年中,屡屡因直白、张扬的发言风格出圈。

去年IPO敲钟时,对于烧钱争议毫不避讳的梁昌霖甚至主动向媒体表示:“盈利不是叮咚买菜目前的首要追求,”下一步,公司还会进一步扩张,追求更大的规模。

为何叮咚买菜如此“烧钱”?

据悉,叮咚买菜选择了业内最“重”的前置仓模式。相较盒马、永辉等店仓一体,与美团、拼多多等社区团购,该模式也一直被视作难而正确的选择。

前置仓,即在社区周边五公里以内设置仓库。在消费者下单之后,能第一时间配送。优势在于配送速度快,货损概率低,缺点在于贵,自建站成本高,养配送团队成本更高。

此前,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曾透露,单个前置仓盈利条件十分苛刻。平均日成交额需超过6.5万才能避免亏损。“仓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15%。经营好一些的社区店要15%到20%,因为社区店房租比较贵,要招聘店员,要考虑顾客进店的环境舒服等因素。”

2020年叮咚买菜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销货成本占比为62.8%,配送费用在公司总成本中占比27.9%。高额的建仓成本成为盈利面前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而建了仓,想维持运营也并非易事。

2017年5月,叮咚买菜APP正式上线时,喊出了“29分钟配送到家”的口号,号称打造了行业标准。在裁员节流传言后,一位叮咚用户向老虎财经表示,配送服务经常超时,“半小时内送到的情况很少,甚至有时要第二天才能收到。”

更重要的是,讲互联网模式与“规模效应”故事的叮咚买菜,在艰难烧出1400个前置仓,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后,却依旧没有看到显著拐点,扭亏遥遥无期。

对于模式争议,叮咚买菜的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始终表示,自己并不善于打“嘴仗”,没有把竞争看的很重,认为“和而不同”。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数据,在我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88%亏损,7%巨额亏损,只有1%实现盈利。这意味着,99%的生鲜电商都处于亏损状态。

侯毅表示,行业靠补贴赢得竞争的时代结束了。

“冬天来了,谁不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