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V型反弹!专家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或将领跑全球

由 咸春叶 发布于 财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7日讯(记者 马常艳)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下半年经济走势将如何?政策层面又该如何发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先降后升、稳步复苏,在二季度V型反弹,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全年增速或领跑主要经济体。但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下半年还需利好政策持续发力。

  当前经济如何看?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5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59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02亿元,下降1.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的最为严重的衰退,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风险挑战,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

  在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看来,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纵观全球,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GDP增速仅为-5.2%,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欧元区、日本)均为显著负增长,而中国在二季度已经率先实现正增长,增速领跑全球,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分析说,中国成功抗击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特别是“六保”“六稳”工作做得到位,所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必然成为一个亮点。从目前吸引外资的数字来看,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资地。

  未来经济怎么走?

  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好于预期,社会关心下半年的中国经济能否延续这样的复苏势头。专家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回升是有基础的,全年增速或将领跑主要经济体。不过,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面临多方面的制约。

  刘爱华表示,从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个经济指标回升情况看,下半年经济的持续恢复是有支撑的。第一,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为经济回升继续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宏观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从这些有利条件看,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经济回升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实现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随着需求逐渐改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恢复,全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态势已经明确。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快于上半年。基准情景下,三季度经济增长恢复到6%左右,四季度将继续加速到6.1%左右,全年经济增速大概在2.5%左右。中国或将成为2020年大型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陈玉宇认为,二季度增长3.2%,意味着中国已经从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摆状态中完全走出来,步入疫情防控与经济重回正轨的道路上。他预计,三四季度的GDP增速可能会回升至5%-6%,全年增速将高于IMF 1%的预期,有望达到2%。

  政策该如何发力?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上半年中国经济克服了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逐步复苏,但疫情冲击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下阶段,提振有效需求是促进经济进一步恢复的关键,要紧紧围绕“六保”“六稳”,切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有效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基本盘。要促进消费加快恢复,提升不同层次消费,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要进一步发挥投资托底作用,大力促进5G等新基建发展的同时,继续发展传统基建项目,支持“两新一重”,优化债券资金投向,并充分调动民营、外资等社会资本积极性,多途径保障项目资金来源。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快落地,预计三季度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将全面发行到位,尽快发挥稳增长作用。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货币政策更加精准灵活,由“宽货币”向“宽信用”过渡,重点关注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以定向政策为主,达到精准滴灌的目标,重点在支持稳就业、保民生。

  植信投资高级研究员罗奂劼预计,下半年,在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将更大力度地落地。在项目层面,重大建设方面,目前国家发改委及地方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已公布的有多达43项;新基建方面,全国共有26个地区发布专门针对新基建的政策文件,截止目前共有超过4550个新基建项目出炉。预计下半年三大领域的投资会不同程度低加快,尤其是基建投资回升力度会更大些。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