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一些车企面临停工停产风险。在 “一芯难求”的局面下,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正稳健地驶入快车道。
最新数据显示,11月,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7万辆,同比增长224.6%。销量增长的背后,与上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不掉链子、合力保质保量供货分不开。其中,目前市场上最紧缺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就由上汽英飞凌全力保障供给。其第四季度订单量已经是前三个季度需求量总和的3倍。
全年产销预计翻倍增长,火力全开保障部件供给
“在上海宣布将开始实行更严格的外地车辆限行政策后,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车市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一芯难求’的现象。” 上汽英飞凌总经理王学合向记者介绍,从目前势头看,产能紧张叠加需求旺盛,晶圆缺货严重,会持续几个季度,估计明年下半年才有所缓解。缺货时期,除了涨价,交期也在延长。
激增的订单,时间紧、任务重,公司管理层快速决策,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公司现有成品、原材料库存,以及产品交付期等所有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客户下单时间、数量、客户需求的紧迫性等因素调整生产、供货计划。同时,多次与外方股东沟通,希望对方尽全力满足中国市场对原材料的紧急需求。
在上汽英飞凌无锡工厂,所有生产线火力全开,一线工人加班加点投入生产。
订单量陡增,原材料的安全库存很快就被消耗。采购团队克服时差等不利因素,白天进行内部信息收集,晚上和国外供应商进行相关电话和视频会议,和供应商确认每月、每周,甚至是每日的产能和供货情况。销售和客户建立了7×24小时的无缝信息沟通机制,在合规的前提下,针对客户的特殊要求,销售和客服团队给予特殊支持,建立绿色通道,确保供货及时。
上月有一批进口货物运抵上海海关,如果受浦东机场疫情影响或被停留2周才能出货。为了避免产线停产,公司积极寻求内外部资源,请求将物资转运到青岛海关,然后通过陆路专车运到无锡工厂。
据透露,上汽英飞凌今年全年产销预计可实现翻倍增长。面对机遇和挑战,王学合说,公司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不同市场和应用的需求提供质量稳定和性能优异的产品,同时要能够控制成本,保证供货,从而能让产品在价格、供货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具备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加快国产化,拓展新客户
由于半导体行业的特殊性,较传统制造业相比,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上的每一环都需要较长反应时间。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供货周期,提高供货保障,公司正逐步进行除晶圆外的所有材料的国产化,以及配套生产及辅助能力的本地化,建立完善的适合合资公司的供应链体系和能力。
目前,公司产品的车规级测试和可靠性认证均在国外进行,为了为了满足客户快速响应需求,缩短考核时间,上汽英飞凌今年已投建了符合汽车级半导体标准的产品特性测试和可靠性测试实验室,预计明年一季度建成。这将加速实现对现有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的理解、吸收和消化,进而为后续的新产品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对于开拓新市场争取新客户,王学合透露,公司同时下“两步棋”。第一步,我们将在全力服务已有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既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占据较大份额的联合电子等大客户进行密切合作,同步开发;同时也向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势力提供支持。第二步,拓展全球平台项目。首战是配套大众MEB全球项目,之后与更多的全球客户合作,深入参与到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
洞察危机,提前布局
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是电驱动控制、电压变换(DCDC)和充电(OBC)等设备的核心元器件,约占新能源车成本10%、占充电桩成本约20%,被业界誉为功率变流装置的“CPU”。IGBT 行业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在我国属于新兴高技术产业,产业起步晚,中高端IGBT产能严重不足,并且长期依赖国际巨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未来,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将会愈加明显。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上汽集团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018年3月2日,上汽集团与国际行业巨头、市占率最高的英飞凌科技公司跨行业成立功率半导体合资企业。
上汽英飞凌成立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在培养本土人才团队的同时,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并通过技术知识分享、互助学习,消化吸收德国先进设备和技术。在英飞凌IT/FI团队的协助下,上汽英飞凌IT团队成功接手了目前最先进的、满足德国工业4.0要求的生产管理系统的维护,以及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维护等工作,同时也为公司节省了近两千万的费用。
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上汽英飞凌从无到有,建立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阶段性地完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的量产,为集团内的新能源电控及电驱动桥开发企业——联合汽车电子、华域麦格纳、捷能、上汽变速器等提供了高质量、稳定的产品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