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亿蓝海待开发,氢能接棒碳中和走妖,仍有四大问题待解决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明俊
清明节后,碳中和行情熄火,氢能源在消息面加持下接过碳中和的大旗,刮起阵阵妖风。
4月9日,氢能源板块延续之前涨势,多只概念股强势涨停。截至收盘,同花顺氢能源指数报收1397.86点,涨1.44%;雪人股份(002639.SZ)报收8.76元/股,打卡“4连板”;豫能控股(001896.SZ)再次涨停,报收10.22元/股,完成7天6板。
本轮大批资金涌入,导致氢能源板块行情“走妖”,市场将其归因为“龙头入局”。
3月31日,隆基股份(601012.SH)通过全资子公司隆基绿能创投携手百亿私募上海朱雀投资,合资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隆基股份董事长李振国亲自挂帅,进军氢能领域。这被市场解读为隆基股份继强势布局BIPV后的又一大动作。
隆基股份只是众多入局氢能市场的上市公司之一。雪人股份于4月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募集资金拟用于公司氢能领域相关产业商业化项目,满足公司氢能产业布局的发展需要,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力。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具体发行规模、发行对象暂未确定,
同日,时代周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雪人股份董秘办,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于2017年开始布局氢能,但目前公司在氢能上的商业计划并不确定,以公告为准。
除了上市公司和各路资本,各地政府也早已将目光瞄准氢能领域,目前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在内的30余个省市级的氢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氢能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氢能的主要问题就是成本高、推广难。”上述雪人股份董秘办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因为氢能暂未做到产业化,可应用的地方较少,因此成本非常昂贵,还需依赖政策支持。“等产量上来了,成本自然就能降下去,届时市场接受度也就能起来。”该人士称。
争夺万亿市场
氢能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由于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加上在宇宙中分布广泛,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也被视为“最终版”的清洁能源。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占比将提升至20%-25%。
“目前国内的氢能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即汽车燃料电池相关分支。”4月8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08235.HK)氢能事业部总监杨婷婷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从长远来看,汽车领域可能只是一个先导环节,就是通过汽车去验证并支持氢能相关的技术研发,然后借此培育氢能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初,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普遍完成碳达峰,美国和日本也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完成碳达峰。在氢能方面的发展,率先完成碳达峰的国家已领先于中国。虽然中国的氢气应用量大,但氢气与氢能有所区别,前者属于一级能源直接应用,后者则属于二级能源应用,因此,中国氢能产业链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海外国家氢能产业链相比仍有差距。
中信证券研究所推算,当前中国氢气需求结构中,炼化及合成氨环节占总需求比例超过90%,燃料电池车占比仅为0.07%。在氢能应用上,中国仍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
广阔的市场空间、万亿级别的市场价值,吸引了不少企业争相布局氢能产业链。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所属概念为“燃料电池”的已有125家,而新入局的隆基股份则未被纳入其中。
财报显示,雪人股份、美锦能源(000723.SZ)、豫能控股、鸿达兴业(002002.SZ)、厚普股份(300471.SZ)、动力源(600405.SH)、雄韬股份(002733.SZ)等7只氢能源概念股,氢能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制氢、储氢、氢液化、加注氢、氢气设备等环节。
平安证券数据显示,我国氢能投资规模近3年来呈现增长态势。2018年,燃料电池行业开始商业化运营的导入期,当年氢能产业投资总额为850亿元。2019年,氢能产业投资规模翻倍至1805亿元,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仍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而2020年氢能累计投资规模与2019年相比已接近翻倍。
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氢能相关企业数量并不多。天眼查数据显示,2018年与氢能相关总注册企业为638家,2019年增长至876家,2020年增长至1072家。截至2021年3月底,氢能新增注册企业仅为54家。
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数据,多家央企已布局氢能产业链,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点头、东方电气等知名央企。
政策加持,地方政府抢滩
要吸引资本进驻,少不了相关政策的加持。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修订版补充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等内容。有机构认为,这是氢能规模化发展的真正起点,意味着氢燃料电池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20年9月,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门(下称“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下称《通知》)。“构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条”、“开展燃料电池汽车新技术、新车型的示范应用”、“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完善政策制度环境”被列为示范内容。通知显示,示范期间,五部门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在内的30余个省市级已经相继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包括氢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市场运营等多方面都被列入氢能发展规划中。
而在各地的“十四五”规划中,超过10个省市将氢能纳入,包括广东、甘肃、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吉林、广西等省份。其中,山东表示,要在新能源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核电、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等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4月7日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在2023年前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到2025年,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车累计推广突破1万辆,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具体目标。
另外,五部门近日再次下发通知,拟将京沪粤冀豫等地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按照要求,上述城市将把此前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修改之后在4月30日前上报给5部门,并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并确定最终名单。
“目前关于氢能方面的政策有助于提升公司氢能业务。”上述雪人股份董秘办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随着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的开展,燃料电池将逐步产业化,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减小。”杨婷婷说,“但目前氢燃料电池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大。”
标准挑战和成本掣肘
尽管有资本和政策利好的加持,但氢能产业链的完善仍面临多重挑战。业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在材料、成本、市场推广和技术标准等四个方面。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氢燃料电池标准系统虽初步形成,但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氢气制备、储运、加氢站验收、燃料电池零部件到系统等各环节的检测认证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产业链发展与产品的推广。”杨婷婷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东兴证券首席电新分析师郑丹丹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氢能产业链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氢燃料电池产业链较长,涉及制氢、储运、加氢站、车辆等多个环节,加上氢气易燃易爆的特性,产业发展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可以降低氢能的风险。
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与我国在氢能领域的整体研制能力有关。“我国在氢能上的研制能力和日本、美国等国家差距较大,亟需在基础材料、核心器件和控制策略等环节提高研制水平。”郑丹丹称。
国内氢能产业链的上游材料环节,技术成熟度比较低。像质子交换膜等材料,直至2020年才有企业通过强检,在那之前,相关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光大证券研报称,上游的电堆、零件和材料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门槛较高,主要以国外供应商为主。据悉,除了燃料电池外,加氢站设备同样也存在关键零部件进口的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通知》的总体思路在于“通过对新技术示范应用以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给予奖励,加快带动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这有助于解决氢能产业中关键零部件及材料进口的问题。
由于不少材料都需要进口,这样一来便推高了氢能产品的成本。
2020年末,国鸿氢能、氢璞创能、雄韬股份分别召开了燃料电池电堆新品发布会,公布了针对大客户批量采购的电堆价格分别为2000元/KW、1699元/KW、1599元/KW。
杨婷婷认为,按照这个价格预测,2021年氢能系统的市场价格有望达到3000元/KW左右,到示范期末(2024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有望下降至1500元/KW。
从制造环节来看,目前国内的氢能产业链企业,大多尚未实现批量化生产,部分核心材料及技术存在发展瓶颈。企业研发投入较高且产品产量较小,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而产业链各环节高成本叠加之下,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远远高于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
氢能的商业未来取决于氢能成本的高低。当前,我国氢能产能高但用量少,需要通过加大市场推广提高用量才能加快氢能相关技术的突破。而要解决氢能产业面临的困境,开展国际合作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利用外资力量可以快速完善国内氢能产业链,同时部分外资企业掌握领先技术,合资合作或可加快国内企业技术进步。”郑丹丹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在产业层面上,中外企业已开始探讨在氢能产业领域的合作。2019年11月,中国石化集团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加强氢能领域合作。2020年,亿华通及四家中国车企(一汽、东风、北汽、广汽)和丰田成立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2021年3月底,亿华通公告拟与丰田设立合营公司华丰燃料电池。
“我们认为,如果政策层面能给予引导,借助外资企业的专业积累,将可促进中国氢能产业更快发展。”郑丹丹称。
(实习生钟美琪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