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资管业整改急不得更拖不得

由 颛孙佳悦 发布于 财经

  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延1年,主要是为了控制转型节奏,防控金融风险,避免行业整改与市场波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共振”带来不可控风险。资管行业发展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从依赖牌照优势到专注主动管理能力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整改转型是正确的方向,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各种艰难的考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异思迁。

  最近,资管新规延期消息让A股市场部分机构投资者欢呼雀跃,尽管在部分投资者预料之中,但依然被解读为“不会对存量产品一刀切”,或者“对非标类理财产品将放松监管”。其实,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延1年,主要是为了控制转型节奏,防控金融风险,避免行业整改与市场波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共振”带来不可控风险。但是,过分解读为监管转向甚至“放弃”整改,未免有失公允。

  几年前,对影子银行的整治和非标资产规范给股市带来的冲击,至今让市场心有余悸。监管部门反复斟酌后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延1年,主要考虑是不能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因为,按照既定工作安排,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0年底结束,这意味着包括20多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资管产品都将在2020年底完成净值化转型和整改。考虑今年以来疫情对金融行业的冲击,按照过渡期内既定的“自主有序方式”整改计划,推动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面临较大压力。

  一方面,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涉及组织架构调整、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产品创设与销售体系、运营管理体系、风控体系、投资体系、估值体系、信息披露体系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完善,还要实行老产品特别是非标资产的持续压降等,对银行理财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

  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完成度有待提高,对净值型产品接受度不高,2019年末净值型产品占非保本理财存续余额的43%,新产品发行速度相对较慢,短期内实现替代几乎不可能。

  资管行业发展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从依赖牌照优势到专注主动管理能力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整改转型是正确的方向,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各种艰难的考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见异思迁。

  回顾过去几年,资管新规配套规则陆续发布、整改安排明确后,资产管理行业转型依据资管新规框架,整体有序推进,分级基金、短期理财债基或清盘或转型,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成立,积极发行满足资管新规的新产品,部分子公司也逐步承接“母行”存量老产品予以统一管理。新规整改的前期成绩充分说明,确保整改方向不变、有序推进是明智之举,不能出现市场倒逼监管再次延期的情况。

  从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看,随着金融混业经营日益发展,对资管行业转型的讨论和监管趋严逐渐成为共识。在此之前,各经济体大多采用行为监管,披露信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即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成熟市场出于防控金融风险考虑,开始探索宏观审慎监管,要求控制杠杆率、资产投向限制等指标。国内资管新规也在审慎监管领域作出了探索。与国外市场相比,国内资管行业创新不断,分级基金产品、T+0垫资安排等新模式涌现,具有快于监管的特点。因此,对资管行业整改、监管转型的需求更加迫切。

  从这个角度看,本次延期时间仅设置1年,不是市场猜测的2年甚至更久,恰恰表明了监管推进转型的决心——既不能让市场过度博弈监管放松,又不能让“刚性兑付”风险累积、拖延,影响市场和经济长久健康发展。这也是高层强调“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题中之义。

  未来,要确保过渡期内整改顺利完成,监管部门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比如,要为资产处置提供配套支持措施,要落实好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并及时监测和督促整改进度,细化落实监管部门协调合作机制等。

  在过渡期内,应科学合理控制转型节奏,对未能按过渡期安排如期推进的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摊余成本法债券基金等部分新产品,要保持密切关注、提升规范力度。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改变部分机构规模导向、产品导向的旧思维。特别是对部分“老大难”理财产品,监管部门应给出“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避免部分机构确实存在客观原因,难以如期完成整改,对行业转型形成拖累。(作者:周 琳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