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融消费行为曝光!“00后”热爱医美和奢侈品,你怎么看?
“大部分‘00/90后’申请贷款,主要是用于买房、购车、装修、医美。而分期付款消费场景,‘00后’更倾向分期购买奢侈品包袋,‘90后’则更倾向分期购买数码电子……” 看到这个消息,你是否深有同感。
2022年,“90后”已跨入30岁,最大的“00后”也22岁,即将步入社会。“00/90后”的金融消费行为引发业内关注,那么,这些曾被标签为“月光族”的新时代人群,钱都去了哪里?有何投资喜好?又热衷哪些领域?
“00后”分期爱买奢侈品包袋
我们或可通过具体数据感受下,根据微博钱包联合新浪财经、新浪数科3月31日发布的《2022年00/90后金融消费行为调查报告》,在微博用户群体中,如今,申请贷款的“90后”中,超六成用户主要用于买房、购车或用于临时的资金周转,而“00后”除此之外,则在医美场景上的贷款需求最高。
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为人们的消费生活提供了便利,有效缓解年轻人群的资金压力,培养使用习惯的同时,年轻人在贷款平台的选择上也更加谨慎。报告显示,“00后”男性和“90后”女性倾向选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贷款产品,利率、平台、额度是用户选择平台时考虑的三个维度,其中,平台的安全可靠性为首要考虑因素。
除了贷款,目前“00/90后”在分期买买买上,同样较为普遍。
数据显示,67%的用户首次分期付款的额度在5000元以下,“90后”和“00后”经常分期购买数码电子产品。不过,在分期购物品类上,“90后”和“00后”存在一定差异。根据报告,“90后”更倾向分期购买手机,而“00后”会更愿意使用分期购买奢侈品包袋。另在性别特征上,男性年轻用户更偏爱买潮牌服饰,而女性则偏爱购买一些教育类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近2/3的被调查者申请过信用卡还款,随年龄增长和收入的攀升,“90后”群体信用卡额度明显提高,且申请分期还款的比例高于“00后”,更偏爱较短的分期期数。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Z世代(新时代人群)从小伴随数码产品成长,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数码产品的必要性是很高的,所以可以理解其利用分期付款来购买数码电子产品。而对于‘00后’,大多数‘00后’还在求学阶段,他们的数码产品来自于家庭购买,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分期购买奢侈品,这也比较好理解”。
“大多数人的收入轨迹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增长状态,所以应该理解‘00后’和‘90后’的信贷行为,关键原因是他们收入不足导致了不得不用信贷分期来满足消费需求。”盘和林认为,消费主义的确对年轻人消费产生了引导作用,需要降低消费主义对年轻人的渗透,提倡更加简约、简洁的生活状态。而对相关贷款机构来说,为规避潜在风险,也应倡导理性消费,呼吁合理信贷,从而形成良好的消费生态。
收入越高人群理想收益率更理性
“月光族”“大牌控”……新时代年轻人被贴上各类标签,那除了贷、花等行为外,“00、90后”们的钱还去了哪?
相信我们对“新韭菜”“养基青年”这一类称呼也并不陌生,如今,年轻群体已然成为理财投资领域一股不可小觑的存在。报告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男性用户、天蝎座、广东省及包邮区(江苏、浙江等地)用户最热爱投资。
在投资倾向上,也出现一些特定品类和人群的偏好。数据显示,对应风险承受能力、知识储备和所处家庭角色,年轻人更热衷购买储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对纯股票类投资涉入较少。其中,“00后”会首先考虑投资的灵活性,而“90后”则会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
具体来看,“90后”男性相较“00后”男性,投资开始转型储蓄,同时开始涉足股票类投资;“90后”女性相较“00后”女性,开始从储蓄转向基金和股票类投资,投资品类逐渐丰富。
有意思的是,从数据来看,收入越低的被调查对象,期望收益率反而越高;而收入越高的人群,理想收益率更为理性,多数用户的理想收益率集中在5%-20%。
作为物质充裕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已经或正在成为家庭收入的主力军,而“00后”群体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人群,也开始独立掌管生活花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普遍有投资理财习惯外,如今 50%以上“00后、90后”能坚持记账 。报告显示,这届年轻人多进行固定储蓄,且会坚持记账。从调研数据来看,超1/3被调查对象每月储蓄比例在20%-40%,60%的“00后”和超50%的“90后”有记账习惯。
“年轻人参与储蓄、记账,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年轻人在财富观上面更加健康,懂得量入为出。”盘和林评价道。
报告建议,涉世未深的年轻用户需理性消费,擦亮眼睛,积极学习理财相关知识,培养科学的理财观念。
平台应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精准化服务,优化产品体验,提升售后服务,让产品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另外,在消费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之际,行业更应注意对风险的警惕,政府、机构、平台、监护人等,需共同发力,打造良好的消费生态,共促社会稳步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