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寻找新增量,如今是企业、行业、政府、市场都努力解决的共同问题,也是相互竞争的赛场。
近日,由毕马威中国主办,富途联合承办的“扬帆出海,海外上市新机遇——科技企业海外上市”最新动态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香港交易所市场科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李闻涛介绍,早在2018年之时,港交所针对Biotech和TMT公司,增设18A、8A和19C章节,分别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发行人同股不同权和海外发行人二次上市。
这三个章节促使港交所如今成为中概股二次回归地、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生态结构。
10月19日,港交所推出18C章节,意图将18A生物科技的这套概念,应用到其创新提出的“特专科技”行业上面。港交所提出的“特专科技”行业包含五类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特专科技”与“专精特新”,不仅名字类似,行业相似度也高度重合,尤其是与深圳“20+8”产业集群,高度重叠。而入选深圳“20+8”产业集群的企业,基本都是走“专精特新”之路的种子型选手。
港交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李闻涛表示,“我们看重‘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并对此特意做出了筛选,可以说是有相互取经的地方,未来港交所还有不断扩充行业空位的可能性。”
从细则来看,港交所在18C章节的设计上展现了十足诚意。港交所为特专公司提供2条上市路线,一条是未商业化公司,另一条是已商业化公司。
“区别这2条线的关键在于‘收入’指标,也就是以公司年收入上能否达到2.5亿港元为门槛。”李闻涛说。
同时,他强调,对比港交所现行主板要求,做出这番门槛的调整,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而是为了给公司更多选择。“比方说,对已商业化公司在收入上‘砍’半至2.5亿港元,但相应的市值也从40亿港元提升至80亿港元。同时,未商业化公司的市值要达150亿港元。”
此外,港交所对比科创板另一大优势在于锁定期,对已商业化公司的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的要求为6个月、未商业化公司为12个月,而科创板的锁定期在2年。
毕马威中国华南区高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房炅表示,尽管近一段时间海外资本市场面临不同挑战,导致IPO市场有所放缓,“但市场是会有(政策)窗口期,机会拥有留给有准备的人。相信随着不确定因素逐步消退,科技企业上市的活跃度将逐步提升。”
从科创板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总体实现营业收入2257.93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总体实现归母净利润326.79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
另外,科创板开市3年多以来,超480家公司上市科创板,其中有223家(46%)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
除此之外,“专精特新”企业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从深圳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趋势。截至2022年10月,深圳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42家。这批企业前三季度合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增速明显高于全市水平。深圳统计局在相关数据分析中写道,“专精特新”企业表现亮眼,对全市工业稳增长有较强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还归属在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中。在深圳统计口径下,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70.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高于一季度(4.6%)和上半年(7.2%)增速,呈现逐季提升趋势。
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海洋经济均实现超两位数增长,分别为44.5%、22.6%、14.1%、12.8%、10.7%、10.1%。
近期,深圳工信局再发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下称《若干措施》),提出要积极发挥区域股权市场塔基功能,支持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培育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余洋表示,“分板块有利于提升专板的关注度,降低投资人筛选投资标的的成本”。
此外,深圳还在《若干措施》中对新增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提出明确要求,在上市公司总量超600家的基础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要超50%。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