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国内经济回暖在途。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发布2020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结果。预计2020年三季度经济增速为5.2%,全年经济增速为4.1%。调研发现,经济学人预判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外贸形势总体趋于改善,就业形势渐趋缓和,但通胀压力仍有所上升。在此次调研中,经济学人普遍认为当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乐观,然而对于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来说,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贫困人口教育水平仍是重中之重。
预判三季度经济增速同比涨5.2%
据了解,本次调查发现经济学人预判经济增速有望继续回升,预判2020年三季度经济增速为5.2%,全年经济增速为4.1%。《China Economist》编辑副主任、工经所研究员李钢表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基本已走出疫情冲击。目前来看,除了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弱,其他经济指标大多显示与前两年持平,下一步或将逐步降低扩张性政策的力度。
具体而言,当下外贸形势总体趋于改善、就业形势渐趋缓和的同时,通胀压力仍有所上升。据介绍,本期中国经济学人外贸景气指数为59,较上季度调查上升35个点,已高于2019年1、2季度的外贸景气指数,略低于2019年四季度时期外贸景气指数。
就业方面,有16.0%的经济学人认为三季度就业形势会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67.9%的经济学人认为就业形势会不如去年同期。。本期中国经济学人就业指数为39,比上季度调查上升29个点,基本恢复到了2018年底、2019年初水平;
通胀压力方面,有67.0%的经济学人认为三季度物价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会上升,23.6%的经济学人认为物价水平会保持基本持平。本期中国经济学人物价指数为158,比上季度调查上升14个点,与2019年同期物价上涨压力基本相当。
“总体来看,中国物价通胀指数大体与2019年通胀水平基本相当。这其中有疫情影响,但在当前中国经济周期下,很大程度还是源于其他国家疫情影响生产的恢复导致的。当前,夏粮、秋粮收购总形势较好,基于保护农民利益的考虑,其价格大概率维持在这个水平;猪肉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对于牲畜饲养业冲击较大,许多企业已在着手加大产能。预计年内猪价还会维持较高水平,但长期而言则处于下行的态势。”李钢表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乐观
“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China Economist》编辑部编辑、工经所副研究员梁泳梅表示,据调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乐观。在调查中,27.36%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已经完成了90%的进程;21.7%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已经完成了80%的进程;16.04%的经济学人认为,2020年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已全部完成。
据介绍,调研过程中,得出前述结论的衡量标准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完成进度、工业和信息化程度、贫困人口脱贫等。其中,创新与协调被认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阶段的着力点。
具体而言,71.7%的经济学人认为主要着力点是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其次则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宽裕,这些都排在了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之前。
以提保障扩消费,以创新促发展,成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着力点。63.2%的经济学人认为应着力通过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和优化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60.4%的经济学人认为应着力推动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关键生产环节的可控性。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也是此次调研的重要组成。在经济学人看来,我国精准扶贫能够取得进展的原因包括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政治体制、组织的保障,其次是我国多年快速发展形成的经济基础的支持、精准有效的减贫方案和政策支持。
扶贫仍待“扶智”
“扶贫难点与贫困人口素质密切相关,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梁泳梅说,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难点,主要聚焦在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技术能力短缺,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意识欠缺、内生动力不足;扶贫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
这种情况下,43%的经济学人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35.8%的经济学人认为是通过发展产业来脱贫。在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方面,65%的经济学人认为如果将9年义务教育扩展成12年义务教育,应优先普及高中教育,35%的经济学人认为应优先普及学前教育。
不过,面对有限资源,多数经济学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摊模式应为国家承担主要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对于本科教育的投入与成本应如何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分配,半数经济学人认为应主要由国家承担,个人承担小部分,24%的经济学人认为应主要由个人承担,国家承担小部分。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与成本应如何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分配,4成经济学人认为应主要由国家承担,个人承担小部分,2成经济学人认为应主要由个人承担,国家承担小部分。
对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在采访中表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仍需全面调整,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占比问题。例如,适当放开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体参与,以公办形式更大力度托底基础教育,将更有利于在带动高校活力的同时,补齐基础教育资源短板。
对此,李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教育质量与教育质量评估相对复杂,从教育年限看,与其他人均国民说如突破1万美元的国家相比,我们公民的受教育年限依旧相对较低。就目前国家财力状况下,财力可更多倾向于基础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好高等教育就应该是私人办。从当前国内教育现状来看,在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下,高等教育引入社会资本仍需谨慎,避免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形。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