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地皮发家,一顿饭价值百万,风电巨头「明阳智能」资本变形计 | 知料
作者丨邱晓芬
编辑丨苏建勋
风电领域的风云人物张传卫,麾下即将迎来一家新的上市公司。
根据深交所官网显示,3月份,广东明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明阳电气)上市审核受理,冲刺创业板,其主营业务伸向风机产业链上游,还横向扩充到了储能和光伏,主营清洁能源所需的箱式变电站、开关、变压器等设备。
尽管明阳电气与其兄弟公司明阳智能的关联交易备受市场讨论,但这一动态传递出来的信号是,在风电之外,张传卫家族的新能源布局快马加鞭,上市筹集弹药,只是他的第一步。
张传卫是位眼光毒辣的创业者,早在2015年就开始涉猎光伏,成立了专攻光伏领域的子公司“中山瑞科”,仅用三年时间,旗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就投产运营,年产能达到百兆瓦级别。
进入2022年,布局进展加快。2月份,明阳智能斥资1.9亿元,增资成为了海基新能源13%的持股权,触手伸向储能领域。绿氢方面,明阳智能在2021年财报中提到,氢能团队已经组建完毕,研发的方向包括新型电解槽(500—1000Nm3/h )、电解水制氢专用催化剂。
与风电业务结合,明阳智能瞄准的依旧是海上场景,开发海上风机+制储氢一体化产品。商业化的推进在同步进行。
单单在三月份,明阳集团就先后传出与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中”字头公司,达成了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的战略合作。
风电设备销售之外的增长点,确实在为这家风电公司的营收做出了一定贡献。
体现在财报,明阳智能2021年数据显示,营收和净利润分别是272亿元、33亿元,同比增长21%、142%。利润增长速度翻倍,除了常规的风电设备销售贡献,发电收入、风电场项目整体出售也有了一定的占比。
回顾明阳智能的成长史,是张传卫资本狂人逆风翻盘的故事。而“双碳”之后,明阳智能走到了又一个新的风口。
硬闯风电行业张传卫个人的经历颇为传奇。20世纪60年代,家庭“摘帽”之后,张传卫才得到了从农村出来当兵、考大学的机会,后来的他,在重庆、河南信阳等地都当过公务员。
和大多数有冲劲的年轻人一样,受到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鼓舞,这位来自大别山的青年看到了南下经商的机会,带着东拼西凑来借的一万元,张传卫来到中山创办“中山明阳电器”。
这家主营输配电设备的6人小作坊,是张传卫商业故事的起点,在商界和政界蛰伏多年,张传卫对市场的风吹草动嗅觉极为敏感。
明阳集团创始人 张传卫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通过,国内风电行业巨头公司开始崛起,文件中为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设定了一项70%的目标,而彼时的现状不到30%,巨大的差额背后,国产风电设备公司看到了弯道超车的空间。
创业者们闻风而动。曾经的风电巨头华锐风电创始人韩俊良、远景科技的张雷、以及明阳集团的张传卫,都是乘着这股风口入局的。
巨大机会的背面,是难以预料的创业风险。要闯荡风电机组装备制造行业,强大的资金储备是必备的——从目前相关上市公司来看,资产负债率基本范围是70%-85%左右,而对于一般公司来说,70%就意味着一只脚迈入了危险线。
在当时看来,张传卫手里牌面并无多大胜算:作为一家非国资央企背景的公司,既没大额资金、创业大本营也不在“三北地区”这样的风电优势基地。
张传卫还面临了强劲对手,依附于三峡集团的金风科技是国内最早的风电公司,华锐风电的创始人出身于大连重工——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还都是国内风电奠基人王文启的弟子。
有媒体报道过张传卫这样一段往事:因为投入大、竞争激烈,当张传卫拍板决定从输配电领域跨行到风电机组装备开发时,一位跟了他十几年的老经理一度跪地,苦苦劝谏张传卫放弃这一想法。
为了让部下安心,张传卫最终选择出走重新创业,声称“不动用原公司一分钱”,只带走了原来公司的“明阳”二字,没有带走原公司一个人。
而那位下跪的老员工没有想到的是,在没人、没钱、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张传卫还是做出了一家上市风电公司。而在这段故事的开始,张传卫的杠杆只有一块地皮。
“一块地皮”的翻身仗一段“炒地皮”的传说在风电行业广为流传。
离开旧公司,2006年,张传卫当时找到了中山政府,把手头一块地皮的性质从工业用地改为商业用地,属性的转变,土地价值也从原来的750万元,翻了5倍到五千万,抵押了这块地皮后,张传卫的新公司获得了三千万元的贷款。
怎么利用这笔资金变得尤为关键。
其中的1/3,张传卫用来买下了德国公司Aerodyn的知识产权,后者的创始人齐福森是德国风电界有名的领军人物,有了国外公司技术打底,张传卫的明阳风电从1.5MW的抗台风风机做起,切入了半直驱风机技术路线,解决了技术缺位的问题。
为了显示诚意,双方的签约仪式,张传卫特意选择了在齐福森7月28日的生日,包下了中山当地的香格里拉饭店举办。
贷款另外的1/3,除了项目正常运营使用之外,又被张传卫买了一块200亩的新地皮。这块地皮在半年后随即大涨七成,再次抵押给银行后,又一笔三千万元的贷款轻松落袋。
就这样,资本高手张传卫将一块地皮变成两块,又把两块地转卖成了现金流和核心技术。创业短短两年,明阳风电的生产要素积累已经完成。
为了进一步补充流动资金,张传卫还把目光投向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上。
2006-2008年,国内风电产业链以惊人速度扩容,伴随明阳风电工厂中一台台大风机下线,明阳的营收暴涨。
“一年的时间,公司达到十亿产值,一亿利润,PE十倍”。彼时的张传卫,向一批批来拜访的机构们拍胸脯保证。
这一条件足够诱惑,再加上风电国产化率的机会窗口有目共睹,游资热络汹涌。用钱投票的机构就包括美林、意大利索法芙等。三千万、一个亿的钞票迅速入袋,有媒体报道称,到2007年底,明阳风电筹措的资金超过了2.7亿元。
甚至一些未经求证的传言留出,在2008年上半年,投资机构与张传卫吃一顿饭的价格,已被炒到了百万天价。
如今事实证明,张传卫当时的估计还是保守了许多。根据南方日报报道,到2008年,也就是张传卫创业的第二年,明阳风电当年产值已经达到21亿元,2009年飞速翻了两倍、达到60亿元,到第三年,目标已是百亿。
图片来自 Pixabay
除却个人的传奇色彩,创业时机是明阳风电短时间内从零到十亿、百亿的关键要素。
风电行业第一的宝座争夺向来焦灼,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在三北地区争夺订单,一轮轮焦灼的价格战打下来,鹬蚌相争,让远景、明阳在内的厂商获得了短期的平静。
这两家“后起之秀”各自都找到了差异化竞争点。远景科技绕开了三北地区激烈战场,在中东部、南部发展海上风电、低速风电,迂回寻找市场增量。
明阳风电则依靠广东区位特点,从海上风电的空白切入,此外,借助Aerodyn的技术合作,成为国内最早布局半直驱路线风机的厂商之一。随着风机逐渐往大兆瓦发展,这一技术路线的优势现下也在显现。
2010年之后,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开启。华锐风电遭遇质量困境、数据造假等问题,一块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稳”字当头的金风科技顺势夺走宝座,吃下国内三成风电设备市场。
巨头战局明晰,第二梯队中,2010年10月,明阳风电也在大洋彼岸成功敲钟,这家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筹备的资金达到3.5亿美元,是当年中国公司赴美IPO募集资金最高位。
很难想象的是,从一块地皮“滚”出一家上市公司,资本高手张传卫只用了四年光景。
转型关口,第二代上线2018年,“明阳风电”改名“明阳智能”,迅速完成私有化,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飞速回A上市。
将风电二字从公司名称抹掉,张传卫的目光已逐渐移到更宽阔的新能源市场——明阳智能的战略,从原来简单的风电设备制造,转向风电全产业链,再到如今构建“风、光、储、氢”的新能源体系。
伴随着转型,张传卫家族的第二代走向台前。相比张传卫,两位90后“第二代”虽然在公开报道中着墨不多,但在多项新业务中已经崭露头角。
明阳旗下的光伏公司,背后的操盘手就是张传卫之女张超,同时,她还是明阳集团旗下十余家企业的法人,在旗下数十家企业管理层任职。
张传卫之子张瑞更是身居要职,22岁本科刚毕业后,张瑞就加入公司,从采购做起,如今32岁的他已经连任明阳智能董事,持有公司0.8%的股份。此外,正在申请上市的明阳电气,张瑞也有一定占股比例。
随着“双碳”目标重锤落下,明阳智能向新能源的全盘布局还在加速,张传卫家族财富也在快速积累中。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张传卫家族排名快速爬升122位,财富值达到110亿元。
风电行业“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持续多年,金风吃下了最大的蛋糕。但2020-2021年期间,陆上、海上风电补贴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风电逐渐步入平价阶段,行业抢装明显放缓脚步。
以风电为基础能力、探索新能源一体化,成为了清洁能源公司们全新的战场,这也是摆在张传卫家族两位90后眼前,一项更艰巨的挑战。
参考文章:
《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央视对话实录》,央视
《“捕风汉子”张传卫:倚仗财技夹缝求生》,凤凰新闻
《明阳智能张传卫:1.2万起家的民营风电巨头,公司市值171亿》,独角兽小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