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心科技再度冲刺IPO 三年亏损13亿背后的“隐忧”
近日,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高盛、中信证券为其联席保荐人。
据悉,这是圆心科技第二次提出上市申请,上次是在2021年10月15日。2021年10月26日《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圆心科技的第一次IPO之路就此结束。而如今“卖药为生”、“烧钱圈地”、“连续多年亏损”等标签,也是其不得不面临的严峻局面。
三年亏损13亿 难摆脱“卖药”标签
招股书显示,圆心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拥有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惠保、圆心医疗科技等七个品牌。其业务分为“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以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三大板块,通俗来讲,分别对应“卖药”、“线上问诊”和“卖保险”。
从招股书来看,2019-2021年,圆心科技分别营收23.52亿、36.29亿、59.38亿,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同期净亏损也不免令人担忧,分别为2.01亿元、3.63亿元及7.57亿元,累计亏损达13.21亿元。经调整后,圆心科技分别录得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1.72亿元、3.13亿元及6.22亿元。
从整体发展来看,圆心科技基本依靠“卖药为生”。数据显示,2019-2021年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97.9%、97.5%及94.6%,院外药房及药品批发服务占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收入超过96%。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卖药”的营业收入占比如此大,毛利率却均不到10%。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业务在近3年实现的毛利率分别为9.4%、7.6%及6.9%,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此外,圆心科技整体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据招股书披露,在2019-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别只有10.6%、10.2%、9.0%。
与这一表现相关联的似乎是较高的药品成本,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药品成本分别占院外综合患者服务销售成本的98.7%、98.5%和96.1%。
低毛利下加快转型
面对低毛利的问题,圆心科技也在尝试开拓互联网保险业务,也就是创新医疗健康服务。2019-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分别为0.43亿元、0.88亿元、2.76亿元,从总收入占比的1.9%升至4.6%。
招股书显示,在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板块,圆心科技主要通过创新保险平台“圆心惠保”,为市场提供创新新特效药保险产品、惠普型商业医疗保险、带病险和药品福利险四大保险类业务。
“圆心惠保”汇集“特药服务、视频问诊、福利药品、理赔调查”四大服务,针对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等健康领域保险,声称要以“保险+医疗+医药”专业能力为服务基础。
招股书显示,2021年,圆心科技旗下拥有264家药房,与超过360家医院合作,为超过150家医药公司提供服务。与逾110家保险公司和7家再保险公司合作,在90多个城市推出“惠民保”,管理超过2500万份保单。
为了构建医、药、险、健的闭环,圆心科技还从保险业挖了不少人加盟,欲打造其“含保量”。不过,亦有曾与之打过交道的保险公司人士认为,圆心科技其实并不真的懂保险产品,虽然在一些地方牵头做“惠民保”,但精算能力非常弱,甚至在对保险公司做内部宣导培训时,对宣传材料中明显存在误导的地方“视而不见”。
令人存疑的“科技属性”
2021年,正值互联网医疗机构上市潮,多达34家实现上市。圆心科技、微医控股有限公司、智云健康科技集团、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当时都加入申请大军。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10月那份失效的招股书中,圆心科技自称是家医疗科技公司,而在最新的招股书中却自称为医疗健康公司。
招股书中可以看出,圆心科技的研发方面的投入要远低于市场营销的花费。2019年至2021年,圆心科技研发开支则分别为2265.1万元、4629.4万元和1.1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3%和1.9%。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三年里,圆心科技的营销费用从2019年的3.2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95亿,2021年又增长到8.19亿元,始终占总收入的14%左右。
在整个开支上,研发开支占比不到2%,而行政开支基本上是其3至5倍,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更是10倍有余。截至目前,圆心科技的专利只有9项。
圆心科技在招股书中称,本次发行募集的资金,公司计划用于进一步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加强供给端赋能服务、开发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提高技术平台的实力及数据分析能力、一般公司用途及运营资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