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问计稳增长②丨滕泰:“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刀刃就是稳消费”

由 睢风娥 发布于 财经

————————

□滕泰 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提出者,曾任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经济韧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中央到各地都在积极行动。

六方面33项稳经济政策措施是否有优先次序?消费券拉动消费的效果如何?楼市政策如何掌握好“既有利于当前,又立足长远”的度?城市如何把握好本轮疫情后招商引智的机遇?就这些问题,红星评论独家对话知名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以稳消费来稳经济大盘,最迫在眉睫”

问: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部署的六方面33项的具体措施中,哪些是最迫在眉睫的?

滕泰:

就具体措施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稳消费,其次是稳市场主体和就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是在疫情之前(2020年以前),还是疫情之后的2021年,亦或是今年一季度,中国的消费对GDP的拉动贡献了65%左右。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已经跟十多年前不一样了,是一个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结构,不再是过去投资驱动为主的结构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稳住经济大盘从需求侧来看,关键就是要稳住消费,稳住消费的话,就稳住了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另外,消费受的冲击最大。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69.4%,而4月份消费负增长11.1%,这种情况下要稳住经济大盘,首要的问题肯定是稳消费。有观点对消费不是很有信心,认为消费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政府很难使上劲,政府能使上劲的是搞基建。这种思路在过去10年前、20年前或许还是好的,现在如果用这种思路,对经济的伤害就会非常大。既然消费出问题了,就应该补消费。

从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来看,已经是消费主导了,而非投资。投资大概包括三方面:房地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企业的厂房设备投资。目前这三方面都到了一个维护性阶段,投资的占比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

全球各国走过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以后,投资占GDP的比重一般都是20%多一点,我们现在投资占GDP的比重按正常年份来看还占40%以上,这是绝对值的占比。未来投资占GDP的占比要下降一半,慢慢降到占比20%附近,绝对规模不但不增加,它可能还是慢慢减少的。违背经济规律硬来的话,就会造成结构扭曲。

我们看到这次国务院部署的六方面33项的具体措施中,提到了促消费和有效投资。这里要注意到一个悄然变化,把促消费放到了投资的前面,首先是促消费,然后投资前面还加了个定语叫有效投资。促消费是最重要的,投资要避免无效投资和低效投资,只能促进有效投资。近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了很多促进措施,比如风光电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有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这都是有效投资。

目前来看,如果同样一块钱用来稳消费,它产生的乘数效应大概是3~5倍,用来稳投资大概小于1.6,个别的省份小于1,即一块钱的投资下去,还产生不了一块钱的GDP。把有效的资金花在刀刃上,那就更应该以稳消费来稳经济大盘,这是最迫在眉睫的事。

问:当下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助企纾困的政策,比如北京“关于继续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困难企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海的“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还有成都的“助企纾困30条”,重点围绕缓、免、减、退、补等方面发力。如何评判政策的力度?按照“政策应出尽出”的要求,各地还可以如何发力?

滕泰:

这些政策都把握住了当前经济面临的核心困难和核心问题,而且助企疏困政策也是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所必须的。

按照“政策应出尽出”的要求,我认为首先按照中央的要求,就已经有的政策加快落实,同时要谋划增量,很多地方都在尝试发现金和消费券,这是非常好的事情,社会评价也非常高。

总体来看,我最认可的是发消费券或发补贴。目前一些地方探索得都很好,按照有些学者的研究都产生了5~7倍的乘数效应,消费的效果与评价都不错。

所以,一方面要统筹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加大消费补贴力度,比如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法来筹集消费补贴资金。目前,为了稳经济已经提出了好几个“万亿”,比如专项债、退税、银行给中小微企业让利等,但对消费还没有万亿级别的。真金白银掏钱出来,给老百姓发钱发消费券,发消费补贴,让老百姓切实看到东西。

持续发补贴,让政策有一个持续发力的效果。首先规模要足够大,其次不要一次发,要按节奏按月发,持续发就有效果了。实际上把钱发给老百姓形成消费转起来,经济循环了,形成杠杆了,对经济才是真的好。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现在刀刃就是稳消费。

问:各地都提出要评估政策的可及性,也的确有企业反映部分政策在兑现过程中有“堵点”,这中间的问题在哪?应该如何克服?

滕泰:

如果说财政已经投入,而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觉得没有获得感,那就说明设计有问题。比如当政策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时,最终受益的可能只有少数搞建设的工程公司,这样的观念需要转变。在当前情况下,消费受损失最严重,就像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当前经济下行的关键堵点,就是消费不畅,那企业就没生意,相应就没就业,也没收入。

现在并不是企业生产不出东西,而是消费需求弱。要从消费端入手,不能从供给端入,一定要克服重投资、轻消费思想,从消费端去激活整个经济的循环。

供给过剩,需求不足,这既跟疫情有关,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减少了一些旅行、旅游、餐饮等方面的消费,也跟我们多年重生产重投资有关系。

“有巨大乘数效应的投资越来越少,

但用心找还是有的”

问:通过拉动基建使我们渡过当前经济下行的难关,也是中央确定的一个方向,地方政府投资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向和重点?

滕泰:

第一是要避免无效投资和低效投资,不要搞形象工程烂尾工程,这个面子是最可怕的。烂尾工程、面子工程会浪费大量的财政资源,挤占消费。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各种建设,有好回报的项目基本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该干的就干,不该干的不要硬来。

第二是要把握住未来的方向,找出那些乘数效应最大的投资。哪些投资的乘数大呢?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比如说风光电、储能,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有些地区的大数据中心也可以。所以总体来看,虽然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巨大乘数效应的投资越来越少了,但用心找还是有的。

另外,要投资一些民生工程,虽然没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它有社会效益。比如一些水利设施,对老百姓有益,所以哪怕投资效率低,民生投资还是要搞。总结来看,要么就是有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符合未来发展,要么有社会效益的也可以。千万不能浪费,甚至挖空心思去编项目,造成一堆亏损项目和巨大的地方债,这非常可怕,既达不到稳增长的效果,还带来严重的问题。如果确实找不到项目,也可以变通一下,把用于稳投资的一些资金拿去稳消费。

↑工人在赶制新能源汽车智能无线充电桩。图据视觉中国

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年内已有数十个城市发布了楼市相关政策的调整,各地在制定房产政策时,如何掌握好“既有利于当前,又立足长远”的度?

滕泰:

楼市本身是由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政策作为一个短期的变量,可以对它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楼市运行的中长期的基本规律。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过20年的房地产市场的大繁荣周期以后,已经进入一个分化时期,诸如北上广深这些核心城市可能还有比较长期的消费刚性和价格刚性,但很多二三线城市或者老工业区、人口流出和收入下降的地区,它的房地产可能会进入一个调整的周期。像成都、重庆、武汉、合肥、西安这样的区域中心,介于二者之间,是城市人口聚集中心,居民收入增速也保持较高增长,所以它未来的房地产走势前景仍然比较看好,相关政策可以顺势而为。但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区域城市中心的房地产会对周边的一些城市房地产产生一些虹吸效应。因此,要想掌握好“既有利于当前,又立足长远”的度,就是认识规律、顺应规律,在顺应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

“企业要用软价值的思维来走出当前的困难”

问:在当下的经济情况下,除了政策发力,市场主体如何增加自己的“韧性”?

滕泰:

市场主体要面向未来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在《深度转型:大分化时代中国怎么办》一书中提到,面对深度转型的时代,企业要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个时代是一个大分化的时代,产业分化,区域分化。有的企业在分化当中已经被淘汰了,而企业如果是在基本建设投资、房地产投资这条线上,要尽快转型,未来这方面的机会肯定会越来越少。

一些企业面对生意减少,就去降成本,裁员、压低工人工资、减少材料费用等,现在这些传统办法并不管用。如果把员工裁掉,企业面向未来生产转型创新的能力就没有了,所以不管生意多么困难,一定要保住最重要的资源,有些成本可以降,有些成本不能降,员工是我们创造价值的主要力量,客户是最宝贵的。

如果主要不是靠降成本来求生存,那就必须靠创新来谋发展。如何找到创新方向?一句话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是一个方向。比如人们在买一件衣服的时候,他们一定不是为了挡风遮雨那么简单,还会为了款式、品牌、社交这些功能的需要,所以你如果是个服装制造企业,你的服装能不能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如果是一个做食品的企业,人们买你的食品,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温饱,还有很多健康、绿色的考量。而人们喝酒的话,也有品味、社交功能在其中。因此,不论是做农业做制造业还是做服务业,都要知道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怎么创造出来,怎么去满足,应该用软价值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软价值的创造者,不要只做硬价值的制造者。就像我们现在通话的手机,这里面80%的价值是软件的价值,20%的价值是硬件的价值,如果做硬价值的制造者,利润是微薄的,怎么降成本都是勉强维持生存。反过来,编软件写程序的利润空间就比较大,生存的空间也比较大。所以面向未来真正的转型方向在哪?知识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信息传媒产业空间、文化娱乐产业空间巨大,所以新时期的企业创新转型一定要想办法做软价值的创造者,用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当然,软价值的内涵也非常丰富,比如研发设计、创新创业、品牌体验、场景创新等。比如1929-1930年的可口可乐,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冬天天气冷,可口可乐销售大幅下滑。可口可乐公司设计了一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就是大家现在所熟悉的红颜色白胡子圣诞老人,搭配一系列新场景,让可口可乐的圣诞老人开着火车,半夜去冰箱里偷喝小孩们的可乐,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口渴,没有季节”。从那以后,冬天再也不是可口可乐的消费淡季了。这就属于用场景创新来创造新需求,创造了一系列跟快乐相联系的消费场景。再比如骑共享单车,不管自行车技术、道路还是扫码,都没有产品创新,而是创造了一个新场景,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满足感,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了经济的增长。

所以企业可以用产品技术创新来创造新需求,也可以用场景创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还可以用流量创新来应对当前的困难。虽然街上的店面流量少,但互联网上的流量增加了,要能够跟上流量的步伐,创造流量并提高流量的转换效率。总之,企业要用软价值的思维来引领其走出当前的困难。

问:目前全国疫情整体呈现稳定下降态势,各大城市如何把握好本轮疫情后招商引智的机遇?

滕泰:

首先,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中央的精神不能搞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要精准防控。减少疫情防控对经济的冲击,这是大前提,要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其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要认真寻找各地有哪些供给约束,有些是产品服务的供给约束,比如说有些专营权该取消的要取消,有些垄断该破除的要破除,有些营商环境方面有问题的要尽快改进。

除了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供给约束,很多生产要素也有供给约束,比如劳动、土地、资金。在劳动力供给上还有没有差别化的待遇,异地就业的人口就医,孩子上学方面能否得到公平对待,这对于吸引投资非常重要。其次,在土地供给方面有没有足够透明,在资金方面有没有深化供给侧改革,让企业有比较好的融资环境和用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还有创业创新环境方面、人才方面等。

总体来看,我们这些年进行营商环境研究的结果表明,跟一个地方经济最相关的,一个是创业创新环境,一个是金融环境,创业创新环境主要是人才。从这个方面来说,成都有非常好的优势,我们也做过评估,成都有很多大学,很多大学生人才供给,创新创业环境不错,金融融资环境也不错,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持续着力。

当然后续来看,各地都应该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才能够抓住疫情以后的建设新机遇。

红星新闻记者 赵瑜

编辑 王涵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