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风起云涌,基民青睐同样需要均衡布局
特约 | 王晓明
1月港股市场领涨全球,虽然随后遭遇短期波折,但指数震荡并未导致南下资金撤退。因为港股通门槛较高,股民很难有机会直投港股,通过配置基金拥抱稀缺资产是更加便捷的做法。
港股通持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金融、可选消费行业,截至2月3日,三个行业的持股规模占到全部持股70%以上。从个股来看,港股通持股市值最高的是腾讯,共计4330亿港元,此外美团、小米的持有市值也较高。
作为配置主力,公募布局港股也呈现出相似特征:首先,公募整体配置港股资产总值大幅提升,四季报重仓股口径下配置港股总金额约3308亿元;其次从各行业横向比较看,2020年四季度配置前五大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通信服务、金融、非日常生活消费品和日常消费品,与其相关行业占整体港股市值比例高达76.9%。
以上板块重仓股市值的大幅提升主要由各自头部重仓带动,其中通信服务板块主要由腾讯拉动;非日常生活消费品中美团获得沪港深基金的大幅增配,金融板块主要由香港交易所拉动;信息技术中小米集团、舜宇光学科技和金蝶国际的重仓持股占比均有大幅提升。公募对于高成长性的资讯科技业增配速度持续强于以往更为偏好的高股息低估值金融业,体现为侧重配置科技、医疗、消费等行业的核心标的。
从新增资金角度,未来公募布局港股仍有较大潜力:一方面,以易方达蓝筹为首的能够投资于港股的老产品规模继续膨胀;另一方面,以易方达竞争优势、信达澳银星奕为代表的爆款首发产品纷纷在股票投资范围内加入港股。
截至1月底,市场上可投资港股基金超过千只,当月新品中超过70%的基金可投资港股标的,预计新品中新增港股市场的资金规模超500亿。从配置方向看,9月成立的广发港股通成长精选仍然主要布局于腾讯、小米、申洲国际、美团、农夫山泉等新经济领域稀缺标的。
港股“低估”有待商榷
资产抱团亦有风险
去年港股涨幅落后于其他市场,而A股的核心资产抱团品种已然估值较高,相比之下港股对应的投资标的性价比凸显,于是引发今年初以来机构抱团松动后的大规模资金南下。实际上,港股自2019年以来连续两年跑输A股,整体低估也并非始于今年,其根本原因是港股本身流动性的欠缺,香港本身缺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空间,流动性主要依赖包括南下资金或者其他经济体的资金流入,所以资金出现拐点的年份港股往往表现不佳,最近的例子就是2018年国内货币政策收紧,恒生指数同期跌幅达到13.61%。
香港股市的特点之一就是头部抱团现象较A股更为明显,前1%的公司占据港股总流通市值近50%。港股的低估值呈结构性而非普遍低估,公募扎推配置的龙头白马如腾讯、美团、友邦保险、香港交易所等估值已达一定高度,其余股票虽然估值便宜,但投资者很容易踩雷。从纵向对比的角度,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的滚动市盈率均处于近十年高位。从AH溢价指数来看,近半年尤其是一月以来明显回落,说明在快速上涨后,港股的性价比相比去年四季度不具备优势;另外,虽然两地市场在税收、打新、投资者偏好等诸多领域区别明显,价差可能会长期存在,但也会随互联互通机制越来越便利而有所收敛。
虽然随着上市新规、恒指成分股改革、中概股回归等多因素催化,港股市值结构逐渐转变为“新经济”主导,优质股稀缺性优势更加突出,吸引内地机构投资者资金持续进场,但是基民也需注意这些稀缺标的大都处在估值高位。从配置角度看,除了紧跟南下资金的审美偏好,优选行业头部企业、拥抱高质量的核心资产,跟随重仓腾讯、美团等延续高景气的核心标的沪港深基金之外,可以考虑适当配置申赎效率并不高的QDII基金。
本轮港股行情由边际流动性驱动,资金流入若趋缓,行情也将有所反复。对于港股投资,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港股有着离岸市场的特殊身份,个股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均衡布局主动型基金或是更好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