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报告:香港银行业2019年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 今年将继续着重成本控制
毕马威第32期年度《香港银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香港所有持牌银行的总资产在2019年增长4.8%至21万亿港元,其中贷款和垫款增长6.4%(2018年增幅为3.5%),首次达到10万亿港元。所有持牌银行在扣除减值准备前的经营利润由2018年的2760亿港元增长4%至2870亿港元。受访持牌银行于2019年的信贷质素亦保持强劲,贷款减值比率从0.51%轻微改善1个基点降至0.50%。
毕马威中国香港银行业与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马绍辉(Paul McSheaffrey)表示:“虽然银行于2019年在运作上遇到困难,但整体表现基本良好,盈利能力亦有所上升。踏入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爆发及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银行要面对收入下降及无可避免的信贷减值成本上升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少银行需要将利用成本管理作为提高利润的首要对策,以保持其盈利能力。”
净息差方面,受客户存款利差扩大所带动,2019年所有受访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增加了13个基点至1.79%。2019年,十大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从2018年的1.69%增至1.71%,其中有八家的净息差录得增长。(注:十大持牌银行指香港注册持牌银行中截至2019年12月13日总资产最高的十家银行,包括恒生银行、汇丰银行、星展银行、东亚银行、中信银行、南商银行、中银香港、工银亚洲、建行亚洲、渣打银行)。
具体而言,报告显示,2019年,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继续在十大银行中录得最高净息差,其中恒生银行的净息差较2018年上升2个基点至2.2%,汇丰银行的整体净息差较2018年下降4个基点至2.02%,净息差排名第三的为星展银行,录得最大的净息差增幅(13个基点)至2%。
成本管理仍然是香港银行业2019年关注的重点之一。2018年,所有香港持牌银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率均有所增加。与此相比,所有受访持牌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在2019年小幅下降了69个基点,从45.44%降至44.75%。总经营支出从2018年的1910亿港元增加至2019年的2040亿港元,增幅为6.7%。
报告显示,2019年十大受访银行的总经营收入增长了4.7%,而与此同时,总经营支出上升了6.8%,抵消了经营收入录得的增长。十大银行的加权平均成本收入比率从2018年的40.4%小幅增至2019年的41.2%。其中,工银亚洲的成本收入比率最低,为23.88%,而渣打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最高,为61.76%。在十大受访银行中,仅有星展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下降81个基点至43.76%。中信银行成本收入比率增幅居十大银行之首,从2018年的40.25%增至2019年的44.26%。
信贷质量方面,报告显示,香港所有持牌银行的信贷质量在2019年仍然保持强劲。香港银行业的贷款减值比率小幅改善1个基点,从0.51%降至0.50%。十大受访银行的平均贷款减值比率为0.51%,与2018年持平。有3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而作为香港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抵消了上述增幅,使减值比率得以保持。
报告指出,香港银行业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净利息收入。因此预计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一系列影响其净息差的挑战。例如,美国的利率目前维持在低水平,这反过来将影响香港的利率以及香港银行业维持资产收益和存款利差所产生的收入水平的能力。
与此同时,2020年,香港将有八家虚拟银行进入市场,目前已有众安银行和天星银行开业。报告指出虚拟银行预计将在价格上与传统银行展开竞争以吸引客户及存款,并预期将推高融资成本。
尽管如此,由于虚拟银行的存款在总存款余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至少在短期内大约占总存款余额的2%至3%。报告认为这预示着虚拟银行造成的特殊压力在短期内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