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局势越动荡,美元越坚挺,美元为什么这么牛?

由 简振武 发布于 财经

正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在英镑统治了近百年之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远远高于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黄金供不应求,其流通性大大削弱。黄金根基被撼动,英镑这个全球货币老大也到了让位给其他货币的时候。

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未曾料到,曾经是自己殖民地之一的美国正迅速崛起,逐渐挤走了自己的“世界第一”宝座。到20世纪中期的时候,美国黄金的人均产量已经是欧洲的两倍。美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经济腾飞,要归功于领土的扩张、人口和收入的快速增长、广阔的国土蕴藏着大量的能源和矿产品,此外,还有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到1913 年,美国黄金的国内市场已经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参战各国的巨额战争支出和生产停滞,巨额黄金流入了美国。战争结束时,美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黄金。实力和运气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美国倾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真是风水轮流转,英国告退,美国独霸的黄金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在世界经济中,全球性货币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能接受;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必担心该货币的价值出现严重的损失;该货币能够成为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衡量商品及服务价值的一种手段。

后来,美元作为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上的。当时,在经历过灾难性的大萧条、贸易障碍和货币管制之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近崩溃。于是44个国家的730位代表,在布雷顿森林镇签署了一项协议——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各国货币则通过固定的汇率与美元挂钩,并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格跟美国兑换黄金。

就这样,美元这个世界上新崛起的超级货币的地位,通过世界上主要国家签署的文件得到确立。美元无可比拟的优势在2500年来世界货币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事实上是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确立了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而美元也代表了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具购买力的货币。这么强大丰厚的战利品,是美国无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所能获得的。

美元在全球所奠定的地位,为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益处。对于华盛顿来说,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燃料”,能够让美国政府以较低的利率出售美国国债,从而降低借贷成本;美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美国公民则因为美元的地位,而能享受便宜的汽车和低成本的房屋抵押贷款,还有更低的国外旅行费用。

然而,新的货币体系面临着两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首先,美国向各国央行保证,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美元兑换黄金。但是,美元的流通量扩张的速度已超过了金矿的开发,这就意味着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与美国以美元兑黄金的承诺不再相称;其次,世界主要国家的汇率高度稳定,这看似不错,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把美元当成主要储备资金,而美国只有长期出现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扩散到世界各地。而长期贸易逆差又势必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

这真是个进退两难的矛盾,突发危机也只是时间问题。美联储担心,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将导致欧洲盟国怀疑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如果这一怀疑变成现实,就将导致各国的银行挤兑。这样一来,面临崩溃的就不仅是美元,还有全球的金融体系。

当然,只要各国央行继续持有美元储备而非黄金储备,这自然也就没什么令人担忧的。比方说欧洲各国央行就非常愿意持有美元储备,这不仅是因为美元的交易费用低于黄金,而且也是因为他们可以赚利息,何乐而不为?

冷战时期,为了拉拢欧洲各国组成同盟国,美国乐得让欧洲各国央行赚点利息。说穿了,这都是受利益驱使。美国政府输出美元的真实意图,是为美国公司在海外扩张创造新的前哨基地,是为美国产品打开海外市场作打算。随着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西欧的经济复苏将促使该地区较少受苏联的影响。于是从1947年起,为“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华盛顿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6”(即“欧洲复兴计划”)。

尼克松总统上台后,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将政府目标确定为说服欧洲盟国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帮助美国提高出口地位,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当任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是个雷厉风行的强硬派,与其说他公开发表的言论是说服欧洲,倒不如说他是在强行对欧洲施压。当时,他对欧洲盟国丢下了那句名言——“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康纳利有他强硬的理由,他明白如果欧洲盟国希望继续得到美国对他们的军事支持,那么他们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在冷战时期,被美国的霸气所镇住的欧洲各国面对巨大的贸易收支逆差,只好调整本国货币兑美元的价值,忍受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屈辱。这种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最后忍无可忍的欧洲各国决定撕破脸皮不再跟美国讲情面。

到了1970年,美国的黄金覆盖率在世界各国央行急剧下降至22%,跌幅超过50%。“美元过剩”的危机终于出现,贸易收支逆差又开始膨胀,蚕食了欧洲对美元的信心。各国因此纷纷抛弃美元,按35美元一盎司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大量外流。

1971年8月,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困境,尼克松政府宣布放弃美元“金本位制”,这一举措被称作“新经济政策”。可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种货币像美元那样,能永久地脱离金银或其他任何有形资产的抵押而流行于世。唯一支撑美元的是脆弱的抽象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这种信心是来自于人们相信美国政府有能力和意愿兑现所有美元。不幸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因越南战争产生的庞大费用,迫使美联储过多地发行美元,以支付累积的债务。这一策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美元兑换黄金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模糊。

那时,美国通胀率超过了5%,削弱了美元的币值,外汇交易员狂抛美元。那时美国支持美元价值的唯一手段,就像今天一样,是向国外出售美国国债。由于美国国债是由美国政府提供担保,因此它被广泛地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私人投资者将它视为“无风险”投资,而且认为它具有高度流动性,在债券市场上极其容易被大量买卖。

但是外国政府不愿意投资美国国债,因为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债券所产生的利率,那么所有的投资回报都将被通货膨胀率吞噬掉。

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时有发生。当时,美国国债支付的利率是11%,而通货膨胀率却高达13%时,购买债券就将损失2%的回报,这显然阻止了外国资金投入到美元资产中。国外买家止步不前,使美元的价值进一步下跌,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美元告急!失去黄金支撑的美元开始迅速贬值。为了重建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美国必须找到一种能有效影响其价格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