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香港的“赢家”故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产业家,作者丨裴云
京东赴港上市落下实锤。
一则消息坐实了京东“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上市传闻。6月8日,京东正式宣布启动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开招股,据了解,此次共发行1.33亿股股份,股票代码9618,公开发售认购期截至6月11日,18日上市交易。
这也意味着,京东将成为继阿里之后国内第二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巨头企业,甚至更能看到的是,就当下的行情而言,京东大概率能够复制阿里18年的奇迹,股价创新高。
基于此的微妙信号是,继去年阿里成功实现回港二次上市之后,如今愈发多的中概股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赴港二次上市日程,刨去京东,还有早年作为四大赴美上市的明星股“网易”,同时,百度、携程、拼多多、好未来、新东方等明星公司也在不断传出回港上市的消息。
镜头回到2019年阿里现场,彼时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就曾在现场感叹,“阿里都回来了,有理由相信那些漂泊在外的中概股会回来。”
在如今二次回港上市的如今,他的话已成为现实。
不过,相较于上市本身,外界更能关心的是,在这个敏感时刻,回港上市能为这些企业带来什么?而这些企业又能为香港带来什么?
在同股不同权的制度调整下,双方能够快速升温还是存在排斥反应,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和香港一起来验证,就当下而言,这些仍然是未知数。
为什么是香港?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更相当于一个底线问题。
前不久,在瑞幸事件发酵后,有人对回港上市提到一个颇为有意思的说法,“为什么要回香港上市?因为进可攻,退可守。”
事实确实如此。除了众所周知的瑞幸事件之外,港股本身就是一盘活水,对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足够强的吸引力。
更可以解释为,在香港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另一个成熟的融资渠道,同时因为香港是中国开放的最早的投资资本市场,这也就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基准面加持,从而在熟悉企业情况的投资人的加持下扩大市盈率,获得与自身更加匹配的估值。
这恰是美股不能提供的优势所在。以网易来分析,当前网易的市盈率在16 倍左右。但是,由于市场对网易的价值认定基本来自游戏,与美股和A 股中的一些游戏公司比较,就马上一目了。能够看到的是,目前美股和A 股游戏公司平均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上,网易的市盈率明显处于低位。
除此之外,更有市盈率不到10倍的YY,还有市盈率20倍的微博,市盈率21倍的陌陌和市盈率22倍市值仅100亿美元的唯品会,以及市盈率23倍的搜狗。
更可以理解为,相较于美股的价值评判体系,港股对于公司的优势点更在于对企业业务面的价值衡量和判定,基于此的一个数据是,早在2018年,中国内地资金就已经成为港股市场外来投资交易者的最主要来源(占据12%),而依托于国内投资者的认知,中概股更能轻松获得更高的市盈率加持。
同时,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把回港看作是中概股回家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便是登陆A股,尽管就当下而言,国内市场仍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但通过随着更多科技企业的上市回流,将会倒逼A股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进而接受科技企业回归。
显然,中概股回归香港,更可以看作是在危机之下的一次“资本自救”,就当下而言,它比美股更接近价值基准面,比A股更成熟,可以说是企业第二生命线的最佳选择。
与其说是瑞幸事件带来了中概股的第三次回归浪潮,更不如说是它恰如一个催化剂,加速中概股对自身更为科学、合理的自省和配置,是危险,但也更是机会。
如果说瑞幸成就了谁?从蝴蝶效应的角度来看,说香港并不为过。
不难看出,中概股回归香港,将为港股带来大量优质标的,从而为港股通提供更为全面、更为新颖、更为科学的分布,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场。
基于此,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港股的基本结构,以恒生指数为例,作为最古老的指数之一,能够看的是,其中金融股和地产股加起来几乎占据了整个恒生指数的半壁江山,而这两者不论在哪个市场都是处于典型的低估值状态,从发展趋势来看,相较于如今大火的科技股,这两者更等同于陈年老窖,尽管体量大,但能喝得起的人并不多。
从当下来看,目前港股市场的市值前五名分别是腾讯、建行、中国移动、汇丰、友邦,显然,除了腾讯是作为科技股、中国移动属于通讯股之外,其余三家均属于金融股。
倘若想要靠它们来实现恒生指数的向阳,显然不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如果看这两年恒生指数上涨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恰是因为腾讯、美团、小米、京东等科技公司的加入,使得恒生指数的结构趋向更加健康的状态,从而保持与科技发展趋势的同步。
而现今更多优质中概股的回归正在使这一趋势愈发成为现实,可以理解为,也正是由于更多科技类企业的加入,才促使香港股市的发展更加均衡、合理,进而更加发挥出金融贸易港的作用。
除此之外,更能看到的是,随着更多中国企业的回港上市,中国投资者的热情也愈发高涨,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有更大的资金量从内地转向香港,进而为中国内地企业实现合理市盈率打基础。
显然,香港已经成为这场“回归潮”中的最大赢家。
赢家的价值还体现在“香港交易所”的市值上,最基本的事实是,企业IPO金额越大,港交所收取的承销费用越大,成交越活跃,港交所的业绩也会更有想象空间。
如今中概股回归潮的利好正逐步反映在攀升的股价,从最近的数据来看,香港交易所已经突破了高位,并且还在不断上涨。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在京东、网易等众多公司回港二次上市的过程中,香港或将继续夯实自己的金融地位。
香港,维多利亚港,九曲回肠。
这个充斥着财富密码的城市,既没有上海的东方侠肠,更不似巴黎般浪漫多情,它更像一个不断寻找财富筹码的猎金者,横亘在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之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话语权。
对于香港,知乎上一个高赞评价是,“这是一个房价高出天际的城市,也是一个把生活揉进电影里的城市。”
对于这句话更为精确化的解读是,恰是因为香港自身的金融基因,才使得如今的香港在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同时,更饱尝东西方交融的生活快感。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已经成了如今香港发展的为数不多的推动力,纵观偌大的李氏家族和香港的各个码头,会发现这句话并不为过。
但更能感知到的是,相较于之前香港发展的扶摇直上,如今香港的金融地位正在饱受新加坡甚至是上海的“威胁”。
如今来自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是,“在寸土寸金的维港之畔,一间四星级的酒店一晚的价格可能只有200港币。如果你改道去新加坡,却很可能一房难求。新加坡的酒店入住率达到93.5%,创下14年来的新高。”
这组数据能够显露出来的现象是,相较于新加坡的金融中心权重不断上升,香港本身对于中国内地以及欧美富人们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尽管这组数据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从某种程度来看,如今香港的地位也正在遭受来自不同维度的风险狙击。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细节是海南,可以理解为,随着如今同步开放自由港和零关税的海南,尽管和香港保持守望相助的角色,但其在慢慢成长中也必将拥有无穷想象。
客观来说,香港仍然具备足够的实力与底气,特别是在如今中概股不断回归港股的当下,香港正在被不断释放生机。尽管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股市包括恒生指数都处在历史最低点,但能看到的是随着中概股回归,港股的优质标的正在越来越多,涌入的中国内地与外资的数量也正在逐步增加。
但居安思危是本分,特别是对于身处敏感身位的金融股市。
2017年,TVB刚刚迎来了50周年台庆,在不少媒体评选的TVB十大金剧中,《大时代》总位列榜首,这是一部关于香港股市风云的神剧,记录了港人与由香港本地的房地产、黄金等行业企业组成的港股彼此交融的初始模样。
如今,几十年过去,腾讯等中国内地企业已然成为港股市场金融版图的绝对主导,阿里、京东、网易、拼多多、百度等企业也已然回归,或在回归的路上。
百年香港,正在从孤独走向团结,在中国发展的脉搏声中大步迈进,愈发成熟,也愈发清晰。
在官方微信号上,港交所的名称为“香港交易所脉搏”,于脉动中见证历史。这是一个赢家的故事,也是一个在漩涡中挣扎前进的城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