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贵圈:郭敬明式生产力的强悍与危机2015.12.15日

由 夏德才 发布于 娱乐

  在今年公布的“2015年度互联网时代最有影响力企业家”调研报告前20强名单中,有个唯一的80后,他的名字与马化腾、马云、王健林、雷军、王石等商界大佬摆在一起,显得格外亮眼:他是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更是大家心目中的明星作家、卖座导演——郭敬明。

  从作家、出版商到导演,从产业链中的一环到链条的自行编制者,郭敬明的人生进阶脉络准确而清晰;他在不断整合资源和资本的过程中,完成了“企业家郭敬明”的进化。尽管他不缺争议——过于羸弱时髦的外形,高调自我的生活方式,都让人很难正视其商业上的成功,但对郭敬明而言,无论嘲讽还是拥簇,都是加固他个人品牌辨识度的螺丝钉。这个颇具号召力的文化符号只要一出现,就会有资本抢着埋单。

  继上次揭开谢霆锋隐秘商业版图之后,《贵圈》继续将目光对准娱乐圈里的“明星商业家”。这一次,我们关注具有商业头脑、会商业运作的郭敬明,并还原他背后的文化商业帝国建成之路。【原文】

  从畅销作家到出版人,他只用了不到三年

  2001年1月,18岁的郭敬明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自贡,来到2000公里外的上海。凭借寄给《萌芽》杂志的文章《剧本》,郭敬明拿到了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入场券——这是所有故事的开端。

  “我是很认真地想要拿第一名”

  郭敬明仍记得第一次来上海时,这座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带给他的冲击,“第一次坐地铁,才知道火车能在地下跑。”后来郭敬明多次在小说中描绘这个城市给他的吸引力,“像是微微发热刚刚出炉的糖果”。

  上海是郭敬明的福地,凭借《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郭敬明获得当年的“新概念”一等奖。当时,一等奖一共有四十人,但与其他获奖作者所说的“随便写写,然后就拿了大奖”不同,郭敬明在博客里写道:“我是很认真地想要拿第一名,用尽全力地,朝向那个最虚荣的存在。我写了整整7篇五千字的文章。我买了七本杂志,剪下七张报名表。”

  新概念作文大赛以选拔少年写作天才而受到社会关注,彼时的先锋热点韩寒,在以参赛作品《杯中窥人》震惊文坛后,靠《三重门》成为百万销量作家。而走上同样道路的郭敬明,除了一块奖牌,并没有更多赞誉加身——即使次年,他又参加了第四届新概念大赛,初赛复赛都是一等奖。

  前两届获奖者中有不少人被保送至北大、南开等知名高校,“差生”韩寒也获得了复旦旁听生名额,王蒙等作家纷纷在公共平台对这群年轻精英的未来予以热切厚望。但到2002年郭敬明读高三时,这条通向大学的捷径却因教育部取消文科保送生制度被彻底切断了。7月份,错过第一志愿的郭敬明考入上海大学影视工程专业。

  “我想看的杂志买不到,我就自己做”

  比赛过后,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向包括郭敬明在内的8位一等奖获奖者发出约稿通知,编辑时祥选清楚记得,当时只有郭敬明一人回信,“他说自己正在写小说,期待进一步合作,还附上了自己作文的获奖简历。”

  当时郭敬明在写的,就是后来让他名声大噪的《幻城》。高考结束后,郭敬明把一万字的《幻城》投给了《萌芽》杂志,很快在读者中引发热议。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幻城》改成长篇小说出版,一炮而红,成为横扫图书市场的年度畅销第一。加上接下来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本书当年合计销量接近二百万。在写作领域做更多尝试,郭敬明这时已经有了资本。

  2003年圣诞节,郭敬明向好友痕痕、阿亮等人说起自己做杂志的计划,因为“我想看的杂志买不到,我就自己做”。阿亮是郭敬明的同班同学,两人因读同一门选修课成为好友;痕痕是郭敬明的粉丝,通过网站“榕树下”找到郭敬明的QQ号,发展为死党。

  “新人想要通过出版社出书很难,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但上面又存在很多不错的作者,我们就想能不能有一个平台来把这些人介绍给大家。”如今已经是最世文化公司副总的阿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回忆说,郭敬明提出成立工作室时,就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做杂志,然后再签约作者。至于触发郭敬明灵感的源泉,阿亮说,“可能是受到西方类似作家经纪制度的影响,他太聪明,阅读和信息量实在太大。”

  2004年6月6日,在21岁生日当天,郭敬明正式推出了由他主编的青春文学杂志《岛》。幕后成员共有五人,除了阿亮、痕痕还有Hansey、清和——都是郭敬明在论坛上认识的朋友。春风文艺出版社为他们在上海闸北区租了个三室一厅的房子办公,出版社负责发行,郭敬明团队负责选题、内容和设计。作为主编,郭敬明很长一段时间还承包了杂志的封面人物。

  做国内“作家经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岛》的单期销量很快便接近20万,从作者、出版社到下游经销商,每个环节都赚了钱。落落是郭敬明最早签下的作者,郭敬明在杂志上不遗余力地为她做推荐,还封她为“校园女王”。在《岛》上尝试发表作品前,落落从没想过自己会写小说。此前,她在动漫杂志工作,写的漫评在动漫迷当中小有名气。

  落落完成第一个长篇《年华是无效信》时,适逢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出版。除了互相为对方新书写序,郭敬明还提出两本书都以绿色为封的想法——因为在书店里摆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一个系列。《年华是无效信》很快破20万销量,这个初出茅庐者的成绩让出版社震惊——当时,首印在3万以上的作者就能被冠以“畅销”的标签。

  以郭敬明的名气培育新作者,完成品牌复制,这种模式被证明是可行的。“我们肯定是国内第一个开始做这个(作家经纪)模式的。”时隔多年,阿亮向记者回忆起这段经历,语气中仍带自豪。

  称霸青春文学市场的“独裁者”

  2008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做过一篇题为《China’s Pop Fiction》的报道,称郭敬明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文中提到郭敬明即将面临的最大威胁——更年轻的作家。

  而郭敬明对此早有预见,他的选择是——当他们的老板。

  一个“造星平台”的诞生

  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四年合同到期,郭敬明没有续约,更多的平台带着资源找上门来。

  在与出版界金牌推手,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金丽红与副社长黎波的斡旋下,当年23岁的郭敬明获得了一个公司——柯艾文化,郭敬明个人占股75%,股东还包括天娱传媒、长江文艺;他也拿下了《最小说》的杂志刊号,这个比《岛》(无刊号,以书的形式做杂志)更名正言顺的杂志平台。

  郭敬明曾以艺人身份签约天娱传媒,这让他发现了自己内容产业的全新外延价值,“龙丹妮是做快男超女出身的,她对条约条款的规定、法律的严谨性以及对艺人的后期开发,都对我有触动。”受好友影响,郭敬明对旗下作者的经营更加商业化,不仅亲自带领他们进行签售和媒体宣传,还对其作品电子版权、歌词、厂商代言等领域的商业价值进行充分挖掘。阿亮透露,新人的签约期很长,“配有专职编辑,进行长线包装,外部合作、采访也需要得到公司首肯。”

  在郭敬明的出版王国里,作家们等级分明,王牌作者落落、笛安、安东尼等的号召力能转化为至少50万的销量,中段作者的量级是10到20万左右,即使身处塔底的作者也能达到5万——这已经是让大多数出版社满意的成绩。每年年末,销量前15名的签约作者都会被邀请前来上海参加公司内部年会,接受成绩检阅。极少有人与郭敬明解约,黎波说,“他像一个金炉,你在里头沾点金,就能赚钱。”

  目前,郭敬明旗下的签约作者和插画师合计已超过百人,在郭的构想里,类似的圈人运动将帮助公司形成循环垄断。郭敬明说:“当5年、10年、20年后,像韩寒、安妮宝贝我们这一批人都已经不写了的话,那市场上的作家,有可能都是我们公司的。”


  垄断当下年轻人爱看的所有东西

  《最小说》的单月销量一度超过60万,看到以作家为核心品牌运作的文学书刊的价值,不少同质化竞争刊物开始涌现,比如饶雪漫的《漫女生》、张悦然的《鲤》等。

  当然,郭敬明的脚步也未停下。2009年,针对庞大的青春漫画市场,郭敬明推出了《最漫画》,漫画作者们负责创作内文插画和书的封面,也可以出版文图合一的绘本和漫画。

  随后,《最小说》也做了更细的拆分,同一刊号下又有了《文艺风象》和《文艺风赏》两本杂志。两本书彩色与黑白交叉印刷、图文并茂,既文艺,又有扑面而来的青春时尚感。在风格上,《文艺风象》偏重于女性生活方式,主编是落落;《文艺风赏》偏严肃文学,主编是作家李锐和蒋韵的女儿笛安,她是郭敬明旗下最被主流文学界认可的作家。

  “《最小说》读者群主要集中在14-20岁,《最漫画》针对漫画迷,《文艺风象》和《文艺风赏》的年龄段再高一点,18-30岁。《放课后》则是吸引14岁以下的低龄青少年。” 再加上单行本、“ZUI INK”、“下一站”等系列图书,郭敬明旗下品牌几乎涵盖了当下年轻人阅读的所有品类。

  2010年,郭敬明将“最”字提炼出来作为企业文化和名称,柯艾文化改名为“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郭敬明单独控股。公司旗下拥有五本固定杂志,每年出版近80本书。

  第二年,郭敬明第三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他旗下的出版物,占据了中国青春文学出版市场上约75%的份额。在社科院发布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中,主编白烨称,“中国现有传统文学期刊的全部发行量加在一起,才能抵上郭敬明旗下5本杂志的发行量。”

  “郭总”是让所有员工敬畏的名字

  30岁之前,郭敬明已经完成了出版行业帝国的构建,但其代价是:几乎没有私人生活和假期。期间仅有的几次出国游玩,他也要带上一批旗下作家,随后出版他们的游记。郭敬明称自己享受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疯狂工作状态,但公司从情感维系转向制度制衡的摸索过程却让他痛苦。

  2007年,郭敬明旗下骨干美术总监Hansey、编辑不二、晴天选择离职,与其他出版社合作创办竞争刊物《爱丽丝》,Hansey在公共平台指责郭敬明“克扣工资,不近人情”。文字总监落落也选择离开,“工作中他非常完美主义,而从朋友一下变成上下属的关系,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落落说。

  郭敬明比他们更早领悟商业世界的法则。从柯艾正式成立的那一刻,郭敬明迅速从朋友转变成领导者的身份,并提出考核等量化的工作制度。“他们还是大学生,无法接受我这种转变。包括赚钱,他可能觉得,为什么你赚的这么多?我们就只是拿薪水?但是问题是,有人是老板,有人是员工,乌托邦已经不存在了。”

  一众员工的离开,让郭敬明一度腹背受敌。但可惜的是,Hansey不是郭敬明,没有振臂一呼的号召力。《爱丽丝》销量并不理想,几年后,Hansey重回郭敬明旗下,在此之前落落也早已回归。“他们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总把外面想得特别好。”郭敬明说,“制度和情感天生冲突,这是每家公司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

  在此之后,郭敬明更加主动寻求商业制度的建立,如何树立权威也被纳入学习范畴。他开始看《独裁者》,以及一些大众心理学读物,“当你管理企业或者是一个群体领导时,你怎么逐步去暗示别人,让别人很听你的话,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这些让我感兴趣。”

  如今,最世的员工都毕恭毕敬地唤他“郭总”,就连阿亮这些元老聊到工作时也不敢随意乱开玩笑,“他喜欢专业的人。”郭敬明将这视作关乎权力如何分配的社会问题,“从塔尖到塔底,从上往下分配,自古如此。”

  “郭敬明”品牌3.0升级:进军影视市场

  在架起了一整条“青春文学”产业链后,2012年,郭敬明把触角伸向了影视行业。

  《小时代》系列是郭敬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八年间,这套实体书总销量超过700万册,拥有的粉丝基数足够庞大。看好这部小说的市场潜力,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力启动了《小时代》电影版项目,找来郭敬明当导演。

  李力曾在采访中说,将项目交予一位新导演是基于对郭敬明过去商业成绩的信任。而对郭敬明而言,《小时代》系列的成功则是“郭敬明”品牌的又一次包装上市。

  挟粉丝以令市场

  2011年,一部误打误撞的《孤岛惊魂》,让国内电影市场看到“粉丝电影”的号召力,以明星制为中心的电影开始从大导演制的传统大片市场分得一杯羹。

  “所有电影都是产品。”初当导演的郭敬明相当务实,他将电影《小时代》系列定义为“针对青少年标准的商业类型片”。“你不可能要求20岁的小姑娘和40岁的中年男性有相同的审美,所以就服务好你的那群受众就好了。”

  在郭敬明的把控下,电影还原了小说中的“原汁原味”。他启用了杨幂、柯震东、陈学冬、郭采洁、郭碧婷等一众偶像明星,用各式名牌将主人公包裹——数千件的服装单品,全球仅有一件的Bottega Veneta秀款,Christian Louboutin标志性的红底鞋,把上海拍成了他心目中的欲望燃烧之地……电影里奢华拜金的价值观和PPT式画面呈现饱受诟病,却被粉丝捧出了近18亿票房,创造了国产系列电影票房纪录。

  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由25.7岁下降至21.4岁。在麦特文化CEO陈砺志看来,这种变化和当年先后上映的两部《小时代》电影有着莫大的关系。

  郭敬明的电影 最不缺的就是卖点

  三年四部电影,如此密集的上映节奏,光宣传方案就足够让片方头疼。好在,这是郭敬明的电影。

  郭敬明本人浑身上下都是新闻点,采访中他从不吝于回应有关争议:身高梗、和韩寒的关系、曾经的抄袭风波、奢侈的生活方式、他身上世俗主义的成功学与当下中国梦的联系、PPT电影模式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贡献和危害……每一个话题都能切中当下民众的神经,不管你是不是《小时代》的粉丝,你都能被它铺天盖地的宣传轰炸了。

  郭敬明深知自己的价值,也熟谙市场营销规则,这与他在出版界的经验不无关系,创意构思本就是他所擅长。比如,小时代主题曲《时间煮雨》发布时,郭敬明先是公布歌词,随后推出音乐,最后是MV,一首歌拆开,做了三轮宣传;一部电影通常拍摄20到40张海报,而郭敬明一口气推出超过200张——皆由最世的设计师亲自操刀。有网友PS了张韩寒半裸香肩的“上海绝恋”的海报,郭敬明也在微博上调侃,“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宣传效果不出意料的轰动——他本身就是一个拥有超过三千七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大号。

  即便如此,他还有新玩法。下一个电影项目《爵迹》被他与《小时代4》捆绑做宣传,在微博上他又以揭晓谜底的形式推出范冰冰、王源等11位主演,每一步都吸引粉丝热议。影片最后一个公布的主演是他自己,而关于角色的更多信息则是他勾起下一轮悬念的讯号。

  得到资本市场的亲睐

  《小时代》系列的成功,也让资本市场看到了“郭敬明”这三个字背后蕴含的价值。

  导演郭敬明有多赚钱?从和力辰光公开的账目就可以窥见一斑。2013年公司主要收入为《小时代》一二部分账收入(占总收入的84%),这两部影片的毛利率高达69.52%。而三四部合计也为公司带来接近两亿的票房分账收入。

  还未上马的项目也遭到影视公司争抢预定。2013年底,上市公司华策影视高调宣布将以约1.8亿元的价格收购郭敬明所持的最世文化26%的股权,志在取得郭敬明作品改编影视剧的优先投资权。照此收购价格,由郭敬明全权控股的最世文化被整体估值约为6.92亿元。

  郭敬明对股权的稀释相当慎重,最终选择放弃。而和力辰光则采取直接赠与股权的方式获取合作,2012年12月,李力就将其持有的和力公司5%股权转让予郭敬明,在电影顺利上映后转让至郭敬明名下。《小时代》系列赚得盆满钵满后,为了继续绑定合作,2015年,和力辰光的股东之一喀什辰力也将其持有的和力辰光55.55万元的出资额转让给郭敬明,获取约为9部影视剧的优先投资权。

  最新的消息则是,和力辰光已经踏上排队挂牌新三板的队伍,被资本竞相追逐的郭敬明身价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郭敬明式生产力”面临的挑战

  眼下“郭敬明”的品牌还在黄金期,但并非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其中最常被问到的是,万一有一天郭敬明缺位,“最世文化”该怎么办?这个疑问,赵本山的本山传媒会遇到,郭德纲的德云社也会遇到——所有以个人品牌为核心价值的公司都会面临这个挑战。

  “这是一个肯定会有的问题”,郭敬明承认。28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立下第一份遗嘱,害怕因天灾人祸给公司、合作伙伴和家人带来的巨大动荡,“现在大家都是以我为核心在工作、生活,我希望可以给他们一个缓冲的保障。”

  危机似乎已然滋生。在郭敬明专心拍电影,放手内容运营的两年,《最小说》销量直线下降——固然有出版业整体式微的大环境,也有品牌价值维系一人的隐忧。目前,最世旗下固定杂志只保留《最小说》、《文艺风向》和《文艺风赏》三本,加起来的销量缩减至40万左右。

  记者了解到,郭敬明正积极筹谋转型,在电影市场尝到甜头的他试图将出版业和影视圈打通。出版业不再是最世唯一的重心,“现在公司会以版权和作家经纪运营为核心,不仅出版,影视等多方面都会涉及到。”阿亮说,目前公司已经承接剧本创作工作,作家也开始向编剧转型,比如猫某人不仅负责电影《小时代》的剧本,也已经开始写起了电视剧,这些都是公司以前从未涉及的领域。阿亮透露,公司不会贸然进军发行等所有影视环节,最世拥有的文学版权是最大的金矿。

  郭敬明仍旧处于版权金字塔顶尖的位置。他早年的某部小说影视版权叫价2500万,且不接受议价。市场号召力更强的则留待自己开发,比如《爵迹》。阿亮也透露,最世旗下一线作者的版权已100%售出,二三线中有粉丝基础的也达到30%到40%的转化率。

  但这些青春IP没了郭敬明平台的依托,能否经受住影视市场更残酷的考验?资深媒体人、影视剧开发者梅子笑对此态度并不乐观,“现在受市场欢迎的多为受众基础雄厚的网络强类型IP,最世很多小说偏文艺,面向的不是大众市场,改编为电影受众不会太广,也缺乏改编为电视剧的内容基础。”

  可以用来佐证的是,今年根据安东尼和落落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和《剩者为王》的票房都不甚理想——即使前者有安东尼参与路演,周迅担任监制;后者由落落亲自执导,更拉来舒淇、彭于晏担当主演。

  “至少到目前为止,最世最大的IP还是郭敬明自己。”梅子笑说,“他的作品拥有一代粉丝,这些受众基础和群众记忆都是消费的基础,其他人很难复制。”

  试图构建一个以IP为中心的文化孵化平台的郭敬明,还亟待继续升级。

  总结陈词:

  作为中国最赚钱的小说作家、青春文学市场霸主、18亿票房导演,郭敬明身上具备中国所有成功商业大佬的鲜明特质:聪明、勤奋、有决断力。他是一代从小地方到大城市逐梦的年轻人的缩影,身上既有大时代的烙印,亦有小时代的气息。郭敬明的人生还在不断升级中,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作为最著名的“80”后符号代表,你都无法绕过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