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们的青春都藏在这些电影里!

由 回秀兰 发布于 娱乐


1905电影网专稿 日前,《青春派》导演刘杰在做客直播间时,表示自己原本没打算拍的《青春派2》,可能真的要提上日程了。

谈及《青春派2》的创作方向,刘杰称这部续作将讲述大学里的故事。“在我印象中,大学里有一半人学习,一半人不学习。基本就是放羊了、解放了。”

时值6月,正是学校毕业季,也是青春电影的主人公离开校园、挥手道别的时刻。这个时节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往往成了主人公青春时期最大的遗憾,而这也是无数青春电影的着眼点。

但随着同类电影蜂拥而至,雷同狗血的套路逐渐代替了青春片最初怀旧感伤的招牌,令其备受争议,甚至被迫一度淡出了市场。那么,青春片的明天还会更好吗?

回首·国产青春片的潮起潮落


一切都要从柯景腾和沈佳宜的故事说起。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带着清新怀旧的情调打开了近十年华语青春片枝繁叶茂的大门,让这类从80年代的《青春万岁》到90年代的《花季·雨季》几次点起星星之火的电影类型,终在新世纪成燎原之势,占据了电影市场的主流,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谈资。

2013年,赵薇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掀起了内地青春电影的第一波浪潮,让影院里的前浪们纷纷流下了怀旧的泪水——是的,青春片本来就是给毕业后的前浪看的,换言之,对于青春的怀旧感伤就是其最大的商业卖点。

一个月后,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横空出世,电影将带有传奇色彩的新东方从大学到创业的故事进行了成功改编,几乎完美贴合映照了当年现实中的创业浪潮。三男主再度组成了陈可辛拿手的铁三角“阵型”,并为男一号黄晓明带来了华表、金鸡、百花、长春四个最佳男主。

两个月后,《小时代》披着奢华的外衣杀入了国产青春片市场,以全明星阵容的青春“大片”模式获取不俗票房,并掀起巨大的争论:褒奖者往往是郭敬明的书迷或演员的影迷,批判者则直指其华丽长袍下爬满的虱子——拜金思想、空洞灵魂、狗血剧情……

这三部现象级青春电影与8月登场的黑马电影《青春派》一起,形成了新世纪第一波国产青春片浪潮,牢牢占领了2013年从春天到夏天的内地电影市场。

随后,《匆匆那年》《左耳》《万物生长》《同桌的你》《栀子花开》《谁的青春不迷茫》《微微一笑很倾城》《致青春2》等青春电影令人目不暇接,在反复用类似桥段试图打动观众的同时难免陷入到同质化严重、内容雷同甚至剧情走向了“一哭二闹三堕胎”的狗血化不归路。

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作为青春片标配的俊男靓女偶像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而对于实力派、演技的关注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流量明星,包括层出不穷的小鲜肉、小鲜花,成为了投资方首先考虑的要素,造成了刻意炒作、制造话题的升级,加速了行业资源配置的不均;更有甚者,出现了“绿幕抠图”“数字台词”等行业乱象……青春片一时陷入了巨大争议。

随着观众在最初的惊喜、感动过后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呈“燎原”之势的青春片势头逐渐冷却了下来,在实力派演员参演的现象级作品(如犯罪电影《烈日灼心》、新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现实题材电影《亲爱的》)的竞争与冲击中渐渐淡出了市场。

再起·类型融合的新青春电影


就在观众和业内都以为这一轮青春电影的热潮就这样行将退去之时,随着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告别“唯流量”、“唯卡司”、“唯IP”的轨道,步入精品至上、实力当道、内容为王的发展正轨,2018、2019这两年接连出现了几部重拾从业者和青春片影迷信心的作品。

2018年初,《无问西东》作为迟来的清华大学献礼电影登上了大银幕,以民国至今截取的四段青春故事做主线,记载了四代清华人的芳华岁月。历史传记类型和青春片的融合,成为电影的最大亮点之一,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各年龄段、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2018年中,《快把我哥带走》则在传统青春片基础上增添了奇幻色彩,加之彭昱畅、张子枫等青年演员的真情演绎,让观众在感动之余进行了换位思考;年底的《狗十三》则在青春类型中侧重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反思,揭开了青春“成长”的真相,从而深受好评。

2019年则是青春片类型融合获得突出成就的一年。年初的《过春天》继承了从2016年通过黑马影片《黑处有什么》开启的青春加犯罪类型的残酷青春模式,影像视觉风格的突破和恰到好处的戏剧张力是其两大亮点,并加入了深港两地的身份认同思考。


助力周冬雨斩获金像奖最佳女主的《少年的你》则是青春加犯罪类型的集大成者。有陈可辛的“师傅领进门”,有《七月与安生》成功例子在先,导演曾国祥对青春电影的把握已经近乎炉火纯青。而以青春、校园、爱情的标配融入直面现实的校园暴力元素和现实主义反思,则是其脱颖而出的秘诀。


去年还有一部值得一提的青春电影,是《老师·好》。其最大的特色是将青春片惯常的学生第一视角转变成老师第一视角,而之前的《少年班》也曾对此有过不错的尝试。于谦也凭借这部电影打破了“德云社出演必是烂片”的怪圈。


由此看来,这一轮国产青春电影从兴起到繁盛,从褪色到再起的整个周期是十年。

十年之前,正值80后的电影观众从大学毕业迈向社会,当他们挥别最美好而又充满遗憾的青春时,通过光影编织的青春感伤故事进行怀旧回味的精神需求传达至了电影市场,于是,电影创作者在电影院编织了一个个迎合这一心理需求的青春校园梦来满足这批观众,来完成一场内容需求与票房、口碑的交换。

十年之后,青春片的类型正如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一样,变得成熟丰富,学会与其他类型进行杂糅和创新,形成类似“新主旋律电影”的“新青春电影”这一升级类型,来完成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影市场的涅槃重生。

随着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发展,各种已经成熟的类型电影——如探案与喜剧融合的《唐探》系列、喜剧与科幻融合的《疯狂的外星人》、爱情与科幻融合的《被光抓走的人》等等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都免不了引入类型融合的模式,告别传统单一类型的“单打独斗”,来完成自身的突破升级,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文化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