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毅,这个退役多年的老国足,几乎用一己之力带领着国足“出圈”。有球迷调侃道,如果范指导转行去做脱口秀,成就可能不会亚于足球。
距离那一期堪称经典的体育专场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但该话题近期突然再次火爆。原因非常简单:原定于3月21号播出的《吐槽大会》体育专场下集取消播放。
《吐槽大会》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因剪辑时间不足无法和观众见面。但结合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足篮风波”,大家应该都知道,“剪辑时间不足”绝对不是《吐槽大会》第8期停播的真正原因。
根据国内媒体报道,本周日(3月28日)的《吐槽大会》将不会播出体育专场的下集内容,而是直接跳过,播放原本定好3月28日应当播放的内容。
无论背后原因如何,我们几乎都可以确定:《吐槽大会》第8期将永远尘封在节目组的档案室中,无法和观众见面。
毫无疑问,第8期的停播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没有办法一睹体育专场的结局。更为关键的是,此次风波也给《吐槽大会》节目组带来了一个疑问:日后是否还有必要选择如此“大尺度”的话题?
对于观众来说,《吐槽大会》不过是一群嘉宾聚在一起互黑的综艺;但对于节目组来说,方向的选择、话题的收集以及最后的录制都具有极高难度。大家可能略有疑惑:这样一期节目,从话题诞生到最后录制,究竟是沿着怎样的流程前进?
一、方向选择从节目类型来看,《吐槽大会》的方向选择与其它节目有着较大的不同。首先,《吐槽大会》是一档典型的以嘉宾为中心的语言类节目,旨在给嘉宾提供一个“吐槽对方”的平台;每一期《吐槽大会》并没有固定的主题,而是以各位嘉宾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台词创作。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吐槽大会》的节目特色可谓独开一派:每一期并没有特定方向,而是结合嘉宾本身经历进行展开。方向灵活、内容真实,这就是这一档节目能够持续火爆的关键原因。
这样一来,嘉宾的人员选择就和《吐槽大会》这一档节目的方向息息相关。前几季,节目组更多会选择自带流量的演员或者歌手作为嘉宾,取得了不错反响。但随着节目的进行,新的问题也顺势产生:演艺圈资源有限,且背后关系错综复杂,节目组在选人时不仅要反复斟酌,更有可能出现无法产生良好吐槽效果的尴尬局面。
为了拓宽节目发展方向,《吐槽大会》自第3季开始主动走上多元化道路,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进行嘉宾选择。
京剧艺术家王佩瑜、作曲家金承志、足球运动员冯潇霆、游泳运动员孙杨、主播薇娅等一系列非演艺圈嘉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来到节目舞台。从节目组的角度来看,这些嘉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一定流量,但整体知名度不如明星,因此更容易“挖出”一些原先不为人所知的“猛料”。
选择好嘉宾,节目的方向也大致定型——嘉宾那些值得吐槽的人生经历,就是节目组展开话题的方向。
二、话题收集绝大部分观众应该已经知道,《吐槽大会》的台本并非上场的嘉宾原创,而是由节目组编剧进行创作,最后交由嘉宾叙述。
这样一来,嘉宾的种种“槽点”就得靠编剧自我深挖。那么,编剧们如何能够对嘉宾的人生经历了解如此通透,并且创造出足以产生舞台效果的台本呢?
显然,仅仅依靠网络上片面的叙述是不足够的。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想要对嘉宾的人生经历有更加细致的了解,就得找到嘉宾本人一探究竟。
前篮球运动员张卫平曾参加《吐槽大会》第3季的录制,录制结束后他分享了《吐槽大会》的制作流程,让我们得以对这档节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张卫平表示,自己开始明确拒绝了节目组的邀请,因为自己此前从来没有参加娱乐节目的经历。但《吐槽大会》节目组并未就此罢休,而是通过腾讯体育进一步接触张卫平,并表示可以借由节目平台宣传即将开打的篮球世界杯。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张卫平最终答应了节目组的邀请。让人意外的是,《吐槽大会》的流程与其他综艺节目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录制前的采访。
根据张卫平回应,当他答应参加节目不久后,腾讯体育的编导立即展开电话会议,《吐槽大会》的节目编导们甚至特意带人从上海飞往北京,只为在张卫平启程前往美国前见上他一面。
对于《吐槽大会》来说,录制前的采访不仅能够让主持人对于嘉宾的性格有更深了解,更是了解嘉宾人生经历的重要桥梁。张卫平回忆,为了进一步融入他所从事的篮球运动,《吐槽大会》编导团队甚至还从上海特意带来了几位资深球迷,由他们在采访过程中进行旁听。
在不长不短的采访中,资深球迷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他们对于张卫平的人生经历本就有一定了解,相对节目编导来说更容易展开话题。张卫平和他们聊篮球、聊比赛、聊解说、聊自己人生中所碰到的奇闻异事,可谓相谈甚欢。
在张卫平侃侃而谈时,编导团队带来的工作人员在旁记录重点,为编剧在台词创作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一场带有鲜明聊天性质的“采访”,既不会让嘉宾感到为难,也潜移默化收集到许多宝贵资料,减轻了编剧的台词创作难度。
采访结束后,编剧会根据记录员提供的采访资料,选择出具有一定话题性和“槽点”的案例加以展开,结合网络上本有资料,创作出节目录制过程中的初稿,之后与嘉宾反复对接、删改,形成定稿。
在张卫平指导的回忆中,我们也了解到《吐槽大会》编剧在和嘉宾对稿时的一些小插曲。张卫平表示,节目组编剧给予了嘉宾充分的尊重,愿意接受嘉宾在本领域提出的一切要求。但如若嘉宾的要求超出本领域,甚至影响到了节目组的整体架构时,编剧又会给予坚决的反对。
当然了,节目组也不会为了刻意追求某些“槽点”而无视嘉宾要求。如若嘉宾对于某些“槽点”难以接受,节目组也会给予充分尊重,将有关台词从文稿中一一删除。
三、录制细节《吐槽大会》的工作人员极具团队性,不同工种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光发热。化妆、对稿、彩排、定妆照······相关工作人员会尽最大可能糅合每一项不同的工作,有效节省嘉宾时间,保证节目录制质量。
从节目的具体流程来看,《吐槽大会》可以分为彩排和录制两个方面。由于每位嘉宾档期不同,加之为了保证神秘度,《吐槽大会》的彩排并不会让所有嘉宾共同进行,而是采取了“每人排自己那一部分”的工作流程。这样一来,节目组既可以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应对每位嘉宾的档期,也可以尽最大程度保证节目神秘感,让嘉宾在正式录制时有更加真实的表现。
彩排过程中,现场的工作人员会向嘉宾详细介绍节目流程,其细节程度甚至规范到了嘉宾的语气、神态乃至于姿势。举例来说,工作人员会在彩排过程中根据每一位嘉宾的习惯语调、声音大小,针对性地调整话筒音量,使得录制出来的效果呈最佳状态。
与此同时,每位嘉宾在座位上只能看两个地方——场上嘉宾以及专属摄像机。原因很简单,一旦嘉宾在录制过程中眼神飘忽不定,无法让节目在最后的观感保持最佳状态,对于后期剪辑组的工作也增加了许多难度。
待到一切事项对接完毕,就是节目的正式录制。为了呈现出最好状态,也为了有效节省各位嘉宾的时间,《吐槽大会》采取“一遍过”的录制方式。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吐槽大会》的嘉宾们对于节目的重视性普遍较大,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临场发挥出最好状态。
对于广大网友来说,综艺节目到底有没有剧本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吐槽大会》不仅有固定的台本,甚至还不允许嘉宾进行任何临场发挥,必须要一字不差地将敲定好的文稿表达出来。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到场的嘉宾都具有一定基本素质,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脱口秀演员,不可避免会在节目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吐槽大会》节目组会增设一个补录环节。如果哪位嘉宾在表达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不妥之处,会在节目录制后留下来补录,剪辑组可以根据现有素材,将嘉宾的补录片段剪入正片。
需要强调的是,要将这么一大帮子人参加的室内综艺节目安排的妥妥当当,不仅需要各方来宾积极配合,更需要节目组合理调配时间。
根据张卫平指导回忆,当某位嘉宾进行补录时,其他嘉宾并不会在后台闲着等待,而是会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宣传片录制或者采访。总而言之,节目组上下就像一台运转严密的机器,既有效节省了嘉宾的录制时间,也保证节目处在有条不紊的录制流程中。
四、宣发流程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节目本身的质量固然非常重要,但外围的宣发环节同样不能忽视。许多人原本并非节目的忠实观众,但正是在宣发团队的“引导下”,主动关注节目并且最终成为了一名忠实观众,这便是宣发团队的重要性。
《互动花絮》、《快问快答》、《后采花絮》以及一系列海报剧照都有宣发团队完成。这些平平无奇的小视频看似无关紧要,也不是观众的主要关注对象,但对于节目的宣传起到了“多路齐发”的效果,不仅能够增加节目流量,更能拉近观众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为节目正片创造更大价值。
总而言之,宣发团队的作用看似默默无闻,但为正片的播放保驾护航,是每一档综艺节目都不可缺少的环节。
结语近些天来轰轰烈烈的“足篮争论”无疑体现出球迷们对于各自领域的关注,但也侧面证明《吐槽大会》节目的成功。
无论从话题资料收集,还是现场录制过程,甚至是最后的节目效果体现来看,《吐槽大会》都算得上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室内综艺节目之一。如今因为过于“出圈”引来停播风波,的确对于节目运行的大方向产生了动摇,但也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别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