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何以开画即“封神”? | 新京报快评
在这个热热闹闹的暑期档,《封神三部曲》第一部开画即口碑爆棚,其票房也迅速走高——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7月23日13时22分,《封神第一部》票房已经突破3亿元。
作为暑期档中期上映的古装神话巨制,《封神第一部》不仅肩负观众对经典故事的期待,也承载着提升整个档期票房成绩的责任。如果说《消失的她》帮今年的暑期档开了个好头,开画即“封神”的《封神第一部》,则无形中成了接棒者,延续着这个档期的火热。
《封神三部曲》的故事自带光环,一代代受众通过口头传播、典籍、通俗读物、广播影视、网络等渠道,消费并分享着这个故事的神秘、宏大与瑰丽。在“封神”故事的代代相传过程中,受众也一定程度地参与到了创作当中,因此,故事的一些情节或人物有不同说法和版本,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而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之所以受期待,在于观众期望从这一版本中,得到娱乐的同时也找到共鸣甚至是共识。
在《封神三部曲》开始拍摄的2018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已经足以满足“封神”故事的制作要求,当时《封神三部曲》就被赋予了中国电影科技与经典IP的高度结合与有力碰撞的尝试者。
就《封神第一部》的呈现效果看,即便该片延迟了三年才公映,但影片的特技效果仍不显过时,相信在“雪藏”的三年时间里,片方也对作品进行了精细的打磨。
当然,如今的观众在评价电影时,早就不以特效为第一标准。特效是否具备欣赏性很强的美学元素,电影叙事节奏是否与先进的特效匹配,情节逻辑是否自洽,角色人物群像是否互有联结且演员表演集体过关,这些都是认定一部电影优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即便是拿这些更高标准来考量《封神第一部》,观众也会觉得创作者是用心且有诚意的。这也是其开画即“封神”的重要原因。
▲《封神第一部》剧照。
《封神第一部》的故事主线很清晰,商王殷寿通过弑父阴谋上位,在狐妖妲己相助下更加暴虐无道,在宫殿上逼迫四名质子分别杀掉他们的父亲四大伯侯,而唯有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没有听令反出朝歌……
“弑父”是《封神第一部》的关键词与重头戏。“弑父”二字,直指主要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电影有了表层故事之外的深层寓意,也给予了观众一定的思考空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现实指向通常是“生存”,而《封神第一部》除了表现“生存”的残忍之外,也突出了“反抗”的价值与意义。
《封神第一部》的叙事节奏,也值得重点关注。其特点不是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快节奏来引领观众,不给观众“走神”的机会,而是用一种隐含的“压迫感”把观众带进故事当中。这种属于商业大片的“压迫感”,是创作者的自信、审美、格局的集中体现,是创作者必须要超前于观众的能力体现。
开头十多分钟,《封神第一部》的冀州攻城战所营造的史诗气质,并没有在后边的故事中涣散,较好地保持到了最后,把一口气屏住了,这是商业片很难得的一点。
当然,《封神第一部》能否在接下来的公映期内保持票房的稳步增长,还取决于中国观众对于更偏属于西方的“弑父情结”有怎样的接受度。毕竟,一部电影如此集中地表达这一元素,给倾向于传统家庭文化的中国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考验。
另外,围绕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展开的故事,有些喜剧色彩,与影片整体气质略不合;个别角色的造型与表演,存在一些缺憾……这些原因,让《封神第一部》在与“合家欢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票房竞争中略有不利。
但《封神第一部》是完全可以划归“国产大制作最新代表作”行列中的作品,其成功之处并不在于特效,而在于创作者在寻找并触摸中国古代神话的过程中,离更为深邃的内核部分又近了一步。
尤其在神话氛围的渲染、史诗气质的呈现方面,《封神第一部》已经做到了基本令人满意的地步。接下来,如果《封神三部曲》能够在神话的现实映射方面给出更触动人心的点,那么这个系列的电影无疑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其“封神”成功的更大意义则在于,在张艺谋导演《英雄》带动的国产大片热潮之后,让人对国产大制作重新燃起希望。
撰稿 / 韩浩月(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