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叫好不叫座”似乎已成普遍现象 看一部值得被看见的好电影咋就这么难

由 宫继梅 发布于 娱乐

  影片《九零后》聚焦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巫宁坤、郑哲敏、杨苡、马识途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从西南联大学子个体生命的角度再现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那段天真又充满朝气的青葱岁月。

  豆瓣评分8.2分,猫眼评分9.5分,淘票票评分9.3分,一部口碑尚佳的纪录电影在影评中却不乏“电影院一个人看的”“场次安排得不好”等声音。

  好片的窘境

  6月2日,在影片上映第5天,《九零后》宣发团队于社交平台发文“致《九零后》现在和未来的观众们”。文中提到:影片分数目前高居年度华语片第二,与源源不断的好评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仅剩0.2%的排片。团队呼吁,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难,尽量腾出时间去看。当一座城市能够攒齐30位观众,就可以争取到一场理想时间和影院的排片。

  之后,主创和宣发团队以建起各个城市的“捞排片”群,“磕”出“黄金场”排片的方式让《九零后》继续存在于荧幕上。

  其实,不光是《九零后》面临如此窘境,院线文艺片、纪录片“叫好不叫座”似乎已经成了电影市场的普遍现象。

  所谓“叫好不叫座”,是指虽然电影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在专业人士和部分观众中赢得了较高的口碑,但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并不会进入影院观看,电影票房不佳,商业价值难以实现。

  豆瓣评分8.7,电影《心迷宫》的最终票房为1065.6万元;豆瓣评分7.9,电影《推拿》的最终票房为1285.7万元;豆瓣评分8.0,电影《山河故人》的最终票房为3225.6万元……即便是表现亮眼的《百鸟朝凤》《冈仁波齐》《二十二》等影片,票房也只停留在近亿元或刚破亿元。

  记录工人诗人的作品《我的诗篇》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却在发行上遇冷,靠着众筹点映的方式完成了1000场的放映。

  口碑和票房“脱节”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中国的老话用在电影市场上却不一定能时时得以验证。好口碑不一定好票房,造成口碑和票房“脱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导演贾樟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能够逐渐摆脱一些对于文艺片的成见和误解,多一些耐心,给文艺片多一些机会。”

  这其实道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文艺片并非单以商业盈利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二是目前商业电影市场留给文艺片的生长土壤十分有限。

  缺乏商业电影的著名导演、当红演员、高科技特效、高成本宣发,文艺片、纪录片在吸引受众关注上有着天生的劣势。而贾樟柯坦言,国内的纪录片比文艺片的生存状况更难。

  业内人士称,根据对影片市场的预测,院线会作出排片,上映后根据实际上座情况调整。如果某影片排在黄金时间,但上座率极低,影院就将面临损失。

  在青年成为观影主流群体的当下,用平实的笔触去缓缓讲一段历史纪实,没有夸张的情节、炫酷的画面,受关注度难以和《速度与激情9》这样充满感官刺激的影片抗衡或许是必然。纪录片进入院线本来就存在市场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何上映的纪录片屈指可数。

  上映第14天,排片占比0.1%,上座率5.2%,场均人次6人,《九零后》还在以一种和纪录片本身一样不温不火、从容平静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审美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不同题材、表达方式的作品接受度不尽相同是市场对于大众喜好的动态反馈。而在个性审美之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样的价值才应是主流审美价值。

  爱国、求学、报答祖国、建设祖国,《九零后》里的这些闪耀群星给了我们关于生命价值的答案。导演徐蓓说,他们的心愿如此之强烈,强烈到可能让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一方面高山仰止,但另一方面可能又不太理解的程度。

  在电影的娱乐功能可以通过商业回馈得以彰显的今天,如何让文化和艺术的思想、教化意义发挥功用,如何于历史中得到共情,理解他们的经历,需要我们走进电影院,以一种很多人齐聚在一起的方式,没有弹幕、没有快进,静静地看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