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观:没有金曲的"金曲奖",难以再让音乐行业虎躯一震

  有意料之中,也有想象之外。第27届台湾金曲奖”结果公布, “苏打绿”乐团以重金打造的专辑《冬未了》,获得“最佳专辑”、“最佳乐团”、“最佳编曲人”、“最佳作词人”和“最佳专辑制作人”五项大奖并成为最终赢家,可以说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也给媒体提供了一个主导性的报道方向。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几乎是今年“金曲奖”唯一的支点。

  根据今年“金曲奖”评审总召周建辉的解读,“苏打绿”能够最后胜出,是因为“从作品背后的成熟度,还有10年在音乐上的突破跟努力程度……古典和流行完美的融合,文字、作曲能力的出色,都相当令人惊艳。”这个获奖理由,确实是相当站得住脚的,对应到“苏打绿”报名的专辑《冬未了》,也不算过于夸张,由他们作为支点,撑得起今年“金曲奖”的榜单。

  不过,彭佳慧最终拿到“最佳国语女歌手”,则让很多人看不懂了。毕竟,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今年的这个奖项几乎已经提前确定是由张惠妹和蔡健雅二选一了,但在经过多达四轮评选后,评审团最终却以“歌声动人程度”作为标准,留下了蔡健雅、小霞和彭佳慧,后者也在最后的PK中胜出。

  “歌声动人程度”这个标准听上去倒也没错,只是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评价近十年的“最佳国语女歌手”,恐怕会出现大量的反例。这就是每年阵容都飘忽不定的评审制度之硬伤了,想要获奖除了看作品,还得看命好,万一你“动人”的音乐,遇到的是一个需要“惊人”的标准,那也是白搭。

  而林俊杰以“掌握流行本质,做法创新更懂得社会共鸣”的理由获奖,其实也有点模凌两可,让人摸不着边。若论“社会共鸣”,能够让人想到的,应该是像当年《心太软》《山丘》《平凡之路》这样高度的作品,但林俊杰去年的专辑显然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最多是在粉丝圈中共鸣。当然,林俊杰获奖也确实不算是冷门,毕竟今年阴盛阳衰的格局,“最佳国语男歌手”的提名阵容本就呈现弱势,放眼望去,舍林俊杰外无法可选。

  今年“金曲奖”除了“最佳国语女歌手”之外,竞争最激烈的还是“最佳新人”,入围提名的人选就有多达7人(组),相比其他奖项标准的5人制,明显是扩大了规模。甚至在评审过程中,因为谢震廷和熊仔的票数过于接近,还有评审提议由二人并列获奖,最终还是受制于规则,谢震廷以1票的微弱优势胜出。

  谢震廷拿到“最佳新人”,反应最大的就是内地媒体,除了用冷门来定性这个奖项归属之外,还有很多人都在争着问,谢震廷到底是Who?大部分看客们在此前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作为13岁就参加“超级星光大道”,和林宥嘉算是同期星光生的谢震廷,在台湾乐坛的小圈子里还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其声音辨识度和创作潜力也是相当优秀,绝对不算是一个冷门。只不过,两年前李荣浩拿到这个奖之后,很多内地歌迷产生一种错觉,纯内地团队也可以获此奖项,本届应由苏运莹稳拿“最佳新人”。这实在是错误定义了“金曲奖”的地域属性。

  不仅仅只是苏运莹,今年入围人数空前的内地音乐人阵营,最终除了崔健获得技术类的“最佳演唱录音专辑”奖之外,其他像秋林、小霞(黄绮珊)等,同样也是颗粒无收。归根结底这取决于 “金曲奖”的定位:虽然颁奖礼过程中,你会听到一口一个的“华语流行音乐”,但它其实就是台湾本圭的一个音乐颁奖礼。

  台湾流行音乐曾经的优秀,让“金曲奖”成为了华语流行音乐的风向标甚至代名词。比如在九十年代,内地虽然也有北京摇滚、岭南流行、校园民谣,但内地的流行乐只能在内地流行,而台湾地区却可以推出两岸三地通行的金曲和巨星。甚至就连很多台湾二、三线的歌手,他们的专辑都能在内地同步发行,还能够在内地的城市举行自己的个人演唱会。说台湾流行乐等同于华语流行乐,在十年前没有人会反对,也没办法反驳。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台湾流行音乐,早已经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台湾许多一线的歌手和音乐制作人北上内地淘金,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了内地音乐产业。而在周杰伦淡出巨星岗位后,近五六年的台湾乐坛,虽然独立音乐和独立小厂牌遍地开花,但却鲜有巨星潜质的新人出现。

  缺少新老传承的帮带,缺少音乐产业资金的扶持,再加上岛内文化生机不如八、九十年代,使得现在的台湾流行乐已经有被内地流行音乐边缘化的趋势。主流方面,没有张靓颖、李宇春这个级别的天后;独立音乐被“万青”、宋冬野冲得七零八落;网红乐人方面,也没有“好妹妹”、陈粒这样的后晋。

  这种行业凋零,使得“金曲奖”的影响力直线下降。台湾流行乐无法再为华语流行乐代言,它退守台湾本土,仅仅是一个经济体量不大的小产业格局。这个定位原本也没问题,就像如果澳门举办本地区的音乐奖,关起门来自己办,就肯定不会有争议。问题就是“金曲奖”是从曾经的华语流行乐风向标这个维度降下来的,这自然就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金曲奖”自己产生了定位的混乱。

  缺乏耳目一新的艺人,缺少传唱甚远的作品,正是现在台湾流行音乐的现状,换个通俗的方式来讲,现在台湾流行乐坛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金曲,却一定要做出一个“金曲奖”的规模和样子,这就更让人感到绝望了。

  一个地区的流行音乐,有高潮、有低谷其实都正常,但非常时期还是要用非常办法。“金曲奖”不生产金曲,它们只是金曲的搬运工,如果现在缺少金曲,从对音乐和金曲两字的尊重,“金曲奖”既可以选择两年或三年办一次,让优秀作品的比例可以相对提高;也可以更关注推陈出新,以扶持年轻音乐人;还可以选择放宽报名限制,从互联网的角度吸收香港和内地的音乐共同参与,做成一个大华语流行音乐界的“金曲奖”。

  巨变之下,选择很多,但目前看来,“金曲奖”似乎做了那个最差的选择,就是强行给许多银曲、铜曲,甚至铝合金曲去镀金。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品牌化,把奖项凌驾于音乐行业的现实之上,在行业的红海期,尚能体现出一种原则和坚守,但遇到行业低谷,“金曲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调头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68 字。

转载请注明: 娱乐观:没有金曲的"金曲奖",难以再让音乐行业虎躯一震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