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菊石》:爱情最大的鸿沟从来不是性别,而是阶层

由 乌雅竹雨 发布于 娱乐

近期的新片,有两部必看。一部是大卫·芬奇的《曼克》。

另一部是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主演的——《菊石》。

这部电影一度是小编的年度最期待。

导演弗朗西斯·李,他3年前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上帝之国》惊艳了世界。

凯特·温斯莱特,当之无愧的奥斯卡影后。

她主演的《泰坦尼克号》《暖暖内含光》《朗读者》无不是经典之作。

西尔莎·罗南,年仅26岁的她,已经四度入围奥斯卡提名,堪称明日影后。

在《菊石》里,年龄相差20岁的两大女神,相爱了。

不仅如此,罗南还在片中贡献了从影以来的最大尺度。

虽说凯特以前演过不少尺度戏,但被坐到脸上还是头一次。

玛丽·安宁,一名生活在英国莱姆镇的化石猎人。何为化石猎人?以发掘、清理、贩卖化石为生的人。

挖掘工作极为艰苦,却难以维持生计。不得已,玛丽也会在平时制作一些旅游纪念品出售。在经历过一些伤心事后,玛丽封闭了内心,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化石上。她活得就像一块未经挖掘的化石,坚硬、粗糙、凛冽。

直到有一天,来自伦敦的夏洛特闯进了她的生活。夏洛特的丈夫罗德里克是一名地质学家,正在进行欧洲大陆的考古之旅。他之所以来莱姆镇,是希望可以跟着玛丽一起寻找化石,顺便学习一些化石知识。这之后,罗德里克决定继续进行自己的欧洲之旅。他在临走前,把患病的夏洛特留在镇上养病,并付钱请玛丽帮忙照顾。

一开始,冷漠的玛丽和悲伤的夏洛特完全合不来。一场高烧,让她们的关系慢慢发生了转变。夏洛特因为高烧而陷入昏迷,玛丽在旁边衣不解带地照看,直到夏洛特康复。夏洛特病好后,玛丽不再睡椅子,两个人睡在了同一张床上。这是她们爱情的缘起。

镇上的医生邀请玛丽去观看演奏会,玛丽希望对方能邀请夏洛特跟她一同前去。从演奏会上回来后,夏洛特看到了玛丽的日记,并握住了她的手。这是她们爱情的试探。

她们一起去海边挖掘化石,并把化石运回了家。夏洛特专注地看着玛丽清理化石,玛丽温柔地讲述着化石的相关知识。这是她们爱情的心照不宣。

直到一个热烈的吻让一切变得明朗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一贯坚硬的玛丽露出了笑容,原本抑郁的夏洛特走出了阴霾。可是夏洛特毕竟为人妻,回伦敦是早晚的事。离别的这一天终要到来。

《菊石》上线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说整部电影只见娇喘不见情。有人说凯特和罗南完全不来电。有人说男性导演拍不好女同片。果真如此吗?小编不这么认为。

电影中的爱情,表现得极为克制。情感的涌动,全都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中。夏洛特和丈夫走进玛丽店里时,正在低头工作的玛丽抬头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又目不转睛地多看了夏洛特一眼。对性格近乎冷漠的玛丽来说,这一眼不同寻常。

听到夏洛特在发烧时发出的呓语后,玛丽眼神一愣,随即温柔地为夏洛特擦拭起额头。

夏洛特和玛丽一起坐在海边时,看到夏洛特的脚丫和笑容,玛丽的嘴角几不可见地微微咧开。

自从夏洛特睡在了玛丽的房间,玛丽便不再点着蜡烛睡觉。夏洛特和玛丽去看演奏会前,玛丽帮夏洛特系紧身衣,夏洛特给玛丽抹香水,一种莫名的情愫流淌在她们中间。

在海里,她们接连下水后,玛丽第一次露出笑容,这意味着她内心的一角已经打开。

直到夏洛特离开前,玛丽才说了一句不像情话的情话,“去年这时候还下雪呢,现在天气不错。”

玛丽收到夏洛特的信后,深深地亲吻了一下信封,看完信后立马写了回信。去伦敦见夏洛特时,玛丽把衣服从黑色换成了暗红色。

相比玛丽的克制和逃避,夏洛特无疑是主动的一方。是她坚持要看玛丽的日记,然后拉起了玛丽的手;是她主动吻上了玛丽的嘴唇,让压抑的感情得以释放。

是她主动给玛丽写信,邀请她去伦敦自己家中;是她不顾女仆在场,也飞奔向自己思念已久的玛丽;也是她追到了博物馆,和玛丽隔着化石再次相遇。

玛丽和夏洛特的爱情,是两个受伤的人相互治愈,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依偎,是两个被禁锢的人打破禁锢。如果这不算爱情,那什么才算爱情?不一定非要浪漫深刻才是爱情,不一定非要爱彼此的灵魂才是爱情,爱情或许不该被如此狭隘定义。

至于说凯特和罗南不来电,小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玛丽和夏洛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换句话说,她们的爱隔着阶级,她们站在一起极不相衬。

玛丽是什么人?吃鸡蛋都是奢侈的人,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敏感自卑的人。夏洛特是什么人?在伦敦有豪华大房子的人,丈夫是社会名流的人,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如果玛丽没有在夏洛特最脆弱的时候照顾她,如果夏洛特对玛丽没有那么主动,她们之间可能就没有后来。

片尾她们在伦敦大吵了一架,真的突兀吗?不突兀,前面的演奏会情节已经铺垫了。演奏会发生了什么?夏洛特在派对上如鱼得水,和所有人都相谈甚欢。玛丽在派对上格格不入,不愿意和任何人主动交谈。她们的阶级和性格注定了她们的感情会出现裂痕。片尾的大吵一架不过是让两个人看到了裂痕的存在。

夏洛特的生活环境让她可以不假思索地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爱一个人。比如不跟玛丽商量就安排好玛丽的未来,她深信这是最好的爱。可恰恰是这种一手安排刺痛了玛丽,让她的自卑和困窘无处遁形。所以她会情绪激动,眼含泪水地说,“那我的生活呢,我的工作呢。你不懂我。”

结局处,夏洛特追到了博物馆,和玛丽隔着化石凝视着彼此。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没有人知道,她们两个人的爱情会是怎样的结局。

《菊石》不止是一部爱情片。电影用了很多篇幅讲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受到的禁锢和压抑。19世纪的欧洲,还是完全的父权社会,女性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彼时的科学界,完全由男性主导,女性没有丝毫话语权。

即使玛丽在化石方面天赋异禀,即使玛丽发掘了多个极其重要的化石,即使连地质学家都会向她学习化石知识,她在科学界的地位依然不被认可,她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玛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化石,手指甲里全是洗不掉的泥。那些窃取玛丽劳动成果的人,却过着上流生活,享受着声名威望。

电影开头。一大块完整的海蜥蜴化石被搬到了博物馆中,写着“玛丽·安宁发现”的名片被人换下,男性捐赠者被写上了名片。

电影尾声。玛丽走在大英博物馆中,被一墙男性科学家画像淹没,那上面本该有她的画像。她走到自己11岁发现的鱼龙化石前,看着自己发现的化石旁写着其他人的名字。

你可能会说,这可能是阶级导致的问题。事实则不然。夏洛特是上流社会的人,但是她在当时的社会就能得到尊重吗?一日三餐吃什么饭,在哪儿吃饭,丈夫说了算。早上要不要出门,晚上要不要做爱,丈夫说了算。

夏洛特因为痛失爱子而抑郁,丈夫却后悔不该带她出门,声称希望以前那个开朗的妻子回来。哪怕夏洛特不喜欢碰水,哪怕夏洛特不想一个人,丈夫还是把她留在了莱姆镇做海浴。与其说罗德里克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爱,不如说他对夏洛特并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和爱护。夏洛特就像是丈夫的附属品,就像是摆在精致匣子里的蝴蝶标本。

玛丽和夏洛特为什么会相爱?很大程度上和她们压抑的生活有关。她们就像在玻璃瓶里挣扎的蝴蝶,寻找着通向自由的出口。她们就像孤独的菊石,等待着懂得的人打开她们封闭的心。这种寻找和等待或许徒劳,但至少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