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了日本一块疮疤,这部仅用19天拍完的中国电影,不该被埋没
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需要多少天能拍成?
新生代华语导演鹏飞的这部《又见奈良》仅用了19天。
影片取材自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大量的日本遗孤被留在了中国。
日本遗孤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推行移民侵略政策的产物。人数大致四五千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是战争史上的罕见现象。
反映日本遗孤的影视作品在中外都有一些:如《大地之子》《小姨多鹤》《清凉寺的钟声》《紫日》等。
到了中日建交,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遗孤归国潮”掀起,许多遗孤陆续回国寻亲。
陈奶奶(吴彦姝 饰)的养女丽华就是其中一位。
返回日本后,丽华一直和母亲保持着稳定的通信,但她在信上好像一直在“报喜不报忧”,永远都在诉说着一些开心的事。
陈奶奶只知道,丽华的故乡在奈良,这个以小鹿闻名的城市。
原本日子会这样一直安静平稳地度过,可没想到有一次陈奶奶把信寄出后,却再也没有收到回复。
这一等,就是好几年。
直到2005年,一直没有等来丽华回信的陈奶奶,再也无法忍受心中无尽的煎熬和思念,在古稀之年坐上了飞往日本奈良的飞机。
故事由此开始。
到了奈良的陈奶奶,去找的是二代遗孤小泽(英泽 饰)。因为小泽的爸爸是喝陈奶奶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四舍五入小泽就是陈奶奶的孙女了。
小泽是中日混血,父亲是一代日本遗孤,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中国东北度过的。
到了日本之后,小泽的生活过得并不好。
住的是最便宜的公寓房,工作也就是在居酒屋当个服务员或者做一些流水线的工作,平时还需要做那种一百个四块人民币的手工活赚外快。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特别严肃的问题。
对于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估计知道,日本社会是由一个个集团组成,日本社会存在的集团主义和对企业家族式的认同感拒斥异类的进入,没有归属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也因此,大多数遗孤在“排他性”严重的日本社会很难生存,收入普遍较低。
除此之外,遗孤们回国后,在户籍、居住地、身份担保人、亲属接纳上都存在极大的问题。
于是,陈奶奶、小泽、以及一个热心的日本退休老警察吉泽(国村隼 饰)寻找丽华的过程,就是一个小型的旅行公路片。
他们遇到了四位一代或二代遗孤,并直视了日本遗孤回国后在社会上被边缘化的处境。
确定拍摄《又见奈良》后,鹏飞查找阅读了大量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到很多遗孤的中国养母们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日本再见见孩子,看一眼他们的故乡。
“但绝大多数母亲一生都没有这个机会,所以,拍这个电影也算是帮她们圆梦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电影,鹏飞在奈良住了八个多月,并寻找拜访了一些遗孤的家。
“你很难想象吧,在日本的深山里,有个农民一回头,说的是浓浓的东北口音。”
鹏飞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后,说起自己搜集素材时印象深刻的经历,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听说他是从北京来的,激动得泪流满面,说“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
在目前的叙述中,“日本遗孤”这个问题上一直笼罩了一种浓重的哀伤。
即使在小泽、陈奶奶和吉泽三人身上,也存在了语言、国家和代际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沟通困难。
但鹏飞却“苦中作乐”,在片中插入了大量的笑点。
比如小泽的日本人前男友在分手后要来拿东西,小泽出门打工了,家里只有陈奶奶。
面对语言不同,陈奶奶一着急就开始说俄语(因为她的家乡东北曾被俄国侵占过),而俄语中的“再见”的发音是“八嘎”……
陈奶奶想出门买个羊肉吃吃,结果到了肉店,因为不会说日语,就只能用动物的叫声代替——
羊肉是“咩”,牛肉是“哞”,猪肉是“哼”,马肉是“嘶”。
在这个片段中,和陈奶奶演对手戏的就是导演鹏飞。虽说他表示自己演技不行,但这个口技倒是不错啊。
再比如影片开场,国村隼对小泽说:“你长得像我女儿。做菜也好吃。”
画外酒馆男老板发难:“菜是我做的,我也像你女儿吗?”国村隼回了一句:“你像我妈。”
除此之外,什么在照片后面抢戏的小鹿啊,被海关没收的酱牛肉啊,空口唱京剧的女人啊,被放进湖里的海螃蟹啊之类的片段都超级搞笑。
甚至还有一些无法用语言讲述的幽默,比如陈奶奶与警察吉泽坐在枫树林交换照片时的肢体交流,让观者捧腹。
看到这些,我只想大喊:“鹏飞!请你下一面电影一定要找个喜剧试试,这天赋可别浪费了哈!”
《又见奈良》的题材实际上很难处理,稍不注意就会滑向空洞的煽情,或是苦情卖惨。
不过鹏飞似乎十分擅长对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进行举重若轻的处理,影片里自然的笑点可以消解题材上的现实和悲伤,并给观众留出大量思考的余地。
比如片中的那个退休的前日本警察吉泽,像极了小津电影中那些把闺女嫁出去后就只能在小酒馆里借酒消愁的老父亲们。
吉泽实际上是个孤寡老人,妻子早逝,唯一的女儿远嫁,只能孤身一人。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这些老人在这个时候拼命工作,忽视了家庭,因此跟子女的关系并不好,老了之后只能一个人守着空房子。
但鹏飞依旧是通过片中的一些细节和暗示来引导观众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没有大加渲染。
而光是联系小泽以及其他战后遗孤们在日本的艰难处境,以及寻找中那些人对于丽华生活的点滴描绘,我们就能想象出来丽华在手头拮据、举目无亲的日本过得有多么辛苦和孤独。
但这些,她从来都没有在信里说过。
那一封封用娟秀中文写就的信里,只有欢乐、美食和美景,没有提及悲苦的万分之一。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影片在欢乐与幽默之间,省略与详述之间,更加深刻地指向了那复杂的人生。
在电影中,丽华始终没有出现,她存在于照片上,存在于书信中,存在于人们的讲述中。
而影片的片名叫Tracing Her Shadow。这实际上已经预示了结局。
丽华,作为缺席的在场,整部电影正是建立她身上的。
围绕着“寻找”,影片勾连起那些细碎的毛细血孔般的片段,用公路片的方式展现了一场“寻亲之路”。
这条路,也是三个孤独的主角彼此扶持的展现。片尾邓丽君的那首《再见了 我的爱人》让人似乎一下子在一种失落中得到了慰藉。
联系到鹏飞喜欢的那些导演,比如卓别林、巴斯特·基顿、北野武、伊利亚·苏雷曼等,他影片这种生活化和台词少的风格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生的悲苦在他的镜头中显得如此轻盈,像是过了一生再去回忆时发生的场景。
《又见奈良》的鹏飞是近年来很值得关注的新导演。
鹏飞是80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本科毕业于法国国际视听学院。对他而言,旅法八年最重要的经历莫过于跟随蔡明亮导演学习。
鹏飞曾表示:“碰到蔡明亮导演之后就完全被他的风格所影响”
在蔡明亮剧组做副导演、编剧等工作的经历,让鹏飞逐渐对“导演”这个工作产生了兴趣和信心,于是便走上了导演之路。
从《地下香》的文艺范,到《米花之味》的少数民族,再到《又见奈良》的日本遗孤,鹏飞吸收了蔡明亮的执导风格、河濑直美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贾樟柯对于电影素材和影片节奏的精准把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鹏飞之前的那部《米花之味》曾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大放异彩,甚至有豆瓣用户评价:“中国新电影将从《米花之味》开始。”
由于《米花之味》在奈良电影节上的获奖,也让鹏飞和河濑直美有了合作的机会。
所以《又见奈良》算半命题作文,而涉及到题材,鹏飞“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反战题材”,在短短的十九天内就完成了这部影片。
中日合拍的背景,使得整部片子故事虽发生在日本奈良但在思想上仍是中式的:在一个疏离的日本按照中国传统的熟人关系网来寻亲。
总的来说,《又见奈良》比《米花之味》更加成熟,笑点设置也更自然,段落的衔接以及影片的节奏都好了很多。
如今这部电影正在院线上映,但排片和票房不尽人意,这样的好电影,不该被埋没。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