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享誉世界、备受推崇,它是中国先人用智慧为后世留下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护身技巧之一。自武术诞生起就独具魅力、经典不衰,在后世的不断传承发展中,武术不断地被完善和创新。
从起初的稀疏几种到后来数种的分门别类,武术不仅蕴藏着一个宗派的心血,也包含着继承者为之不断融合的努力。爱看武侠剧或者武侠小说的小伙伴对武术并不陌生,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标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看似简单的招数,其实早已包罗万象。
“缩骨功”腾空出世,它是真才实学的缩骨功法,还是哗众取宠的噱头?
金庸笔下的很多习武之人经常通过行云流水的招式一招制敌,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口耳相传的“武功秘籍”并非空穴来风,它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一定的原型,像经典的“童子功、梅花桩、二指禅、缩骨功”等匪夷所思的功夫,在现实中确有存在。只是由于高难度的操作模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曾经轰动一时的缩骨功便能证明一二。
缩骨功的表演并非蓄意夸大,而是却有此功,它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存在。缩骨功的唯一继承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着中国武者的智慧。
王宝合,缩骨功的唯一继承人,他起初学习缩骨功,并非由于热爱,只是在举步维艰、生活拮据中为了谋生。
王宝合出生在战火频繁、时局动荡的1944年,他是河北省杨家寺乡人,自幼家境贫寒、食不果腹,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讨口饭吃,便子承父业,从六岁起就开始跟随他的父亲王福寿学习武术表演。在众多震撼人心的表演功夫中,有一个便是缩骨功。
缩骨功有据可循、名扬万里,它的传承一波三折、令人叹服!
缩骨功曾是王家的祖传功法,王宝合的爷爷王玉林凭借这个功夫能够轻而易举地卸下绳索,这种表演令围观者目瞪口呆,他也被称为“卸索大王”。
晚年的王玉林将这个功夫传给王宝合的父亲王福寿,王福寿按照家规将这个功夫传给王宝合。
自幼对缩骨功耳濡目染的王宝合,对缩骨颇有天分,后期的他反复练习、各种琢磨,成年后的王宝合通过不懈努力便成为了缩骨功的集大成者。
在科技落后的年代,观众捧场看表演容不得半分虚假,没有任何掩饰、没有任何特技,表演只能凭借一身真功夫来接受观众的考验。
王宝合虽然年龄尚小,但他对自己要求极严、武术的练习本身就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但王宝合孜孜不倦、勤奋好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锻炼。
经历60多年的练习,后来的他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姿态推广缩骨功,其成就超过了他的父辈,他也凭借这个功夫开始逐渐小有名气。王宝合的努力为他晚年的功成名就做了极大的铺垫。
晚年败绩是人生遗憾还是武术终点,王宝合何去何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媒体开始涌现社会,王宝合的缩骨功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很多人难以置信:一个四肢健全的成年人竟然可以凭借缩骨功轻松逃离绳索。2004年,王宝合的事业走上了人生巅峰,央视前来采访王宝合,他在现场直播中向全国人民表演了他的技能,自此一夜走红。
随着王宝合名气的增大,一些烦恼也接踵而来,树大招风,习武之人听闻王宝合的独门绝技后,心有不服便想前来挑战、一决高下。
王宝合并不忌惮、在接受的挑战中几乎毫无败绩、均是获胜。
然而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使王宝合有着多年的缩骨经验,但耐不住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有一位年轻人前来向即将隐退王宝合挑战,挑战的主题是“谁能从绳索中快速逃脱”,不再年轻的王宝合最终输给了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晚年之际的最后一战竟然惨败,王宝合并不气馁、欣然接受。或许在他习武过程中,他早已看淡了胜负,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推广弘扬中国武术。
在2007年时,王宝合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光是这个身份就足以令他欣慰一生。能够从容面对人世间的大起大落,想必这也是习武之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