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33年过去了,《红高粱》里没露脸的李大头,真的是被姜文干掉了?

由 端木泰华 发布于 娱乐

1988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姜文和初出茅庐的巩俐,也因为这部电影成了中国影坛上最耀眼的存在。

虽然这部电影是老谋子的“处女作”,但却打破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颗粒无收”的困局。

在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红高粱》击败一众强敌,把中国电影的首座金熊奖收入囊中。

不仅如此,这部电影还横扫了9个海内外电影大奖,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而在商业上《红高粱》也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在电影票只要几毛钱的年代,居然收获了将近4000万元,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受市场青睐的文艺片之一。

电影的火热甚至让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也成了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

虽然距离《红高粱》的上映已经过去了33年,但岁月的流逝并没有让这部电影失去光彩。

在豆瓣电影的口碑榜里,《红高粱》经历了22万人的评价后,仍能以8.4分的评分好于94%的爱情片和88%的剧情片,足以看出影片质量之上乘名不虚传。

而且为了纪念这部优秀的电影,西影厂在电影上映30年之际,还花费了数百万对电影画质进行2K修复,并安排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旗下的200家加盟院线重映。

区区200家艺术院线的票房,无疑抵不上高昂的修复和发行费用,西影厂如此不计成本地修复并重映《红高粱》,更多是对艺术的致敬,足以看出电影的“江湖地位”名副其实。

而电影《红高粱》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和剧本改编自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息息相关。

《红高粱家族》的故事发生背景是抗日战争年代的高密东北乡,故事主线是关于“我”爷爷余占鳌和奶奶戴凤莲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该书通过从民间角度刻画残酷的入侵战争,展现了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弘扬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是莫言的作品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一部。

高水平的原著小说无疑能让电影的剧本改编事半功倍。

再加上张艺谋极力邀请莫言参与改编工作,确保了剧本的叙事风格和原著保持一致。

所以电影《红高粱》的成功多少都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作脱不了关系。

但问题来了,《红高粱家族》一共有5个篇章,时间跨度长达87年,而电影《红高粱》只选取了前两个篇章《红高粱》和《高粱酒》进行改编。

这意味着电影会对原著的剧情和角色做融合精简和艺术化处理,因此就无可避免地会让电影剧情和小说故事产生一些不同的设计和诠释。

其中,最明显的改动,无疑是那个将“我”奶奶戴凤莲买去当媳妇的酒坊坊主。

在书中,酒坊坊主姓单,买媳妇的目的是为了给患麻风病的儿子娶妻;

而在电影里,酒坊坊主叫李大头,既年老又患有麻风病,还是买戴凤莲当媳妇的“始作俑者”。不难看出,这个李大头就是把单家父子经过艺术化处理并融合精简得出的角色。

也正因为如此,和李大头相关的剧情就会与原著对应的故事有很大的出入。

在原著故事的伊始,关于单家父子的描述比较具体,也交代了他们的结局是被余占鳌消灭

但在电影里,李大头只是个存活在台词里的角色,不仅一个镜头都没有,甚至在遇害后还落得一个“死因不明”的下场,就连旁白的“我”也只是“觉得是爷爷干的”

姜文饰演的余占鳌是个血性方刚的汉子,为了自己维护九儿的尊严,二话不说就只身闯入土匪的巢穴闹事,那么同样是为了九儿的终身幸福,他出手除掉了李大头是非常合理的。

再加上原著设定也的确是余占鳌在九儿回娘家时除去了单家父子,直接说明余占鳌就是凶手并不突兀,那为什么电影要把这段剧情处理得如此隐晦呢?

我认为这是老谋子故意而为之,目的就是通过设疑的手法,让李大头之死不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发生,还是揭示人物间存在复杂关系的线索。

首先,在李大头死去后,酒坊工人曾在交谈间提及到,李大头遇害时大门二门都没有破坏,钱财也没有丢失,很可能是死于“和他有仇的熟人”之手。

余占鳌虽然有杀害李大头的“仇”,但和他并不熟,要做到把一个深居简出的麻风病患从人多眼杂的酒坊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带走,并不容易。

其次,在酒坊工人讨论李大头遇害的事情时,作为长工的罗汉反应冷淡,独自坐在一旁沉默不语。但在听到九儿担心会惹上麻风病后,他却马上拿高粱酒为她消毒,并让她打起精神。

罗汉作为李大头最器重的手下,自己的领导死了一点不激动,反而对着刚过门就克死丈夫的九儿大献殷勤,这么异常的表现不得不让人觉得很可疑。

在原著里,余占鳌消灭了单家父子后,通过放火烧屋毁灭证据,并不存在“房门没被破坏”的描述;而罗汉在得知掌柜的被杀害后,第一时间就怀疑九儿,还想向官府举报她。

显然,如果李大头是被余占鳌一人解决的,原著里的描述才更合理。但电影却偏偏对这两个细节进行了改动,难道是为了自露马脚,好让细心观影的观众笑话吗?

这种低级失误,对于注重细节的老谋子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如果这两个细节是合理的改动,那电影里的李大头应该死于余占鳌和罗汉的“合谋”。

余占鳌在高粱地和九儿野合后,就起了杀心要除去李大头,哼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就杀上酒坊,他这种大大咧咧的作风,很快就被心思缜密的罗汉发现了。

但罗汉并没有选择阻止余占鳌,反而偷偷替他打开了李大头的房门,暗中协助他绑走李大头后又销毁了他来过的证据,导致官府根本查不到线索。

罗汉这么做的动机和余占鳌如出一辙,都是因为对九儿产生了怜爱之情。

但罗汉对九儿的爱是含蓄且克制的,他只要看到九儿过得幸福就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所有人都叫戴凤莲为九儿时,他依然坚持叫“掌柜的”。罗汉深谙“爱就是克制”的道理,知道自己一旦逾越了上下级的关系,内心的感情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也正因为如此,当罗汉得知余占鳌敢为了回击九儿报“绑架的羞辱”而单挑秃三炮后,即使明知道余占鳌会对酒坛子使坏,也没有让愤怒的工人围殴他。

因为他明白在乱世中,九儿需要被有力量、有血性又足够爱她的人保护,而为了她愿意背负血案甚至豁出性命的余占鳌,正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余占鳌因为捣乱无意酿出十八里红其实是妥妥的意外,与其说罗汉因为酿不出这么好的酒惭愧离开,还不如说是他知道自己在这场爱情争夺战里彻底败下阵来,只能找个借口退出。

原著小说在塑造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和敢恨的民族精神时,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很多思考。

但电影《红高粱》在改编时,碍于时长和影视化审核等原因,把不少残酷的情节和苦涩难懂的思考进行了精简,并把人物之间的情感细腻化地处理,以便观众更容易接受。

把李大头的死淡化,并将罗汉、余占鳌和九儿之间的感情关系强化,很符合上述改编手法的风格,所以李大头之死在电影里极有可能是余占鳌和罗汉“联手”造成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