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香港票房破亿超越周星驰,“票房毒药”破纪录,黄子华凭什么
1984年,黄子华硕士毕业,回到香港,报考了TVB演艺培训班,但当年正好停办,不得已报考了TVB当时唯一还在招生的编剧班,决定从编剧入行,做一个演员。
那一年,周星驰从演艺培训班毕业,正式开始担任儿童节目《430穿梭机》的主持人,并在《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中出演了多个龙套角色。
两位港片喜剧之王的人生路在此交汇,又匆匆错开。
时间来到2023年2月17日,周星驰在《新喜剧之王》以后四年未推出新作品。而黄子华领衔的《毒舌律师》票房正式破亿,创香港本土港片最高纪录,超过了古天乐投资大制作科幻片《明日战记》和黄子华自己的《还是觉得你最好》纪录,成为香港影史票房冠军(亚洲电影)。
提起黄子华,过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票房毒药。
而现在,他是香港影坛绝无仅有的票房灵药。
去年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已经超过周星驰的《功夫》,成为香港电影史上喜剧片冠军。
如今他的《毒舌律师》和《还是觉得你最好》分别位列香港影史第一和第三名,哪怕是1992年在港片影坛达到巅峰的周星驰,也难以达到如此的票房高度。
因为当星爷如日中天之时,港片影坛也正如日中天,而当大家都习惯以夕阳的眼光去看港片,黄子华偏偏逆流创造了新的巅峰。
所以说黄子华票房超越周星驰,绝对不是数字意义上的超越,一旦计算通货膨胀和市场变迁,不同年代的票房数字比较毫无意义。
但如果将他俩的票房成绩放在港片坐标上衡量,一个是港片盛世创辉煌,一个当仁不让救市之王。哪个更强?
律政题材在香港电影江湖中,其实是冷门,此前刘德华、梁家辉、张坚庭等领衔的当代律政片,本港票房从未超过1500万。
也从未有律政片拍的像《毒舌律师》这般又爽又燃。
影片票房成功的关键,当然就是黄子华饰演的不畏强权、坚守正义热血本色的“毒舌”律师林凉水,正是他那正气凛然、铁齿钢牙的怼怼怼,令香港观众大呼过瘾。
曾在舞台上“控诉”过娱乐圈血肉史的“票房毒药”,被香港观众集体封“神”。
放眼今日的港片影坛,黄子华红得方圆百里找不见对手。论个人票房号召力,放眼望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可以说,今日港片江湖,是黄子华一个人的天下。
无数被压抑的热情和狂想,终于在那一个个票房大爆的作品里,集体爆发。
而港片影坛,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可票房超越周星驰,黄子华凭什么?
01 毒舌大状即使票房破亿,《毒舌律师》后劲似乎还足。
在香港影院,你依然能时常听到满座猪叫,甚至是热烈的掌声。
其实,喜剧+律政,前一个类型标签,在我看来还没全面展开。
但影片又已经值回票价,这背后是导演吴炜伦和黄子华的“耍小聪明大全集”。
首先,阵容设置就“鸡贼”, 《梅艳芳》中王丹妮和廖子妤,势头正盛的港片新一代女主,到了《毒舌大状》,好姐妹反目成仇,一个由名模成为阶下囚,
一个凭冷酷的造型,惊艳众人。
与黄子华在片中法庭对决的谢君豪,内地知名度平平,但一部《南海十三郎》一个“酒剑仙”足以封神。
林保怡和王敏德是公认的港片老脸。
这套阵容不贵但实用,诸多角色的演绎都很到位,又有观众缘,是这部戏能成的基石。
卖点有迎合大众的:喜剧+黄子华。黄子华不演喜剧,观众不会认账的。
影片是有不少令人捧腹的喜剧元素,比如那些贱兮兮的台词:“做人,最紧要以德服人……暗算另计。”
但又绝对不是喜剧片搞笑片,而更倾向内容深刻的剧情片,更有观众久违的港片味道。
电影真正的看点其实更丰富——
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如何对抗权贵的故事:名模曾洁儿被控误杀其亲生女儿,其代表律师林凉水因失误而导致她身陷冤狱,面对权贵家族的处处阻挠,林凉水最终为曾洁儿讨回公道。
影片打包了喜剧笑点的“栋笃笑”,唤起公义之心的严肃讨论,追求真相过程中的悬疑推理,在翻案的具体过程里,还夹杂了官商勾结、黑白横行、刑侦破案等许多类型要素,观众买一张票,等于看了几部戏。
而事实证明,只要是好电影,观众都会喜欢,至于是不是“合家欢”,没有多少人会在意。
但影片在小聪明之外的大聪明,是在揣摩观众口味的同时,始终带着一股浑不吝的勇气。
《毒舌律师》是吴炜伦的首部导演作品。此前他曾凭《线人》《激战》《寒战2》三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的提名。所以他的首部作品虽然是文戏,却有港产动作片的神韵:笑点高效而紧凑,对白精炼,节奏明快,张力十足。
法庭片通常场景单一,倚重对白,节奏容易搞得比较慢,吴炜伦在《毒舌律师》中大胆以戏剧推进和演员的演技来吸引观众,故事跌宕起伏,结果大快人心,总之,就是比动作片还燃。
比如最热闹的一场戏——男主法庭逆转。
整场戏,原本法庭审理大局已定,观众知道女主无辜,但赢面在对方那边,但关键时刻黄子华饰演的毒舌律师宛如天降,一战逆转乾坤。
不得不说,这一段体现了导演精准的节奏掌控,更是电影震撼人心的关键。
几个被冤枉、被算计、被连累的人一起联合起来,想尽办法排除万难洗刷冤屈,锄强扶弱的舒爽、沉冤昭雪的清朗、扬眉吐气的痛快等等都包含在其中,这些情绪是观众始终想要的,影片不但都满足,还拍得高燃又好笑。
这是走钢丝,但黄子华的存在,让影片舒服地走完了这根钢丝……硬是没摔。
电影并非没有缺点:后半段节奏太散,剪辑太乱,转折敷衍,基本上都是当事人拒绝后被黄子华劝告进而站出来,更不用说接触过英美法系的观众,都知道大结局男主的慷慨陈词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上演。
但一出秉持正义、不拘一格、以弱胜强的逆袭好戏依然上演了。
因为影片有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
剧情不合理,那就把现场交给黄子华。
02 子华神本片中黄子华的演技的确惊人到不用再评价,或者可以说这部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靠黄子华一个人撑起来的。
这个角色配得上为黄子华赢得金像奖提名。没有提名,不是黄子华演得不好,是香港金像奖眼光有限。
黄子华演正经角色,观众不喜欢,一般他塑造的角色越讨厌,观众越喜欢。林凉水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厌的角色,但最后又燃得惊人,简直就是为黄子华量身打造。
也可以说,这个角色,整个港片影坛,非他莫属。
因为故事中的“曾洁儿杀女”本就是难翻的铁案,再加上在真凶钟家夫妇的影响下,整个实权派都在暗中阻挠,拿什么和他们斗?答案是以巧制恶、以毒攻毒。
而黄子华竟与角色融为一体,有了黄子华的表演,不合理的地方也合理了。
黄子华之前的表演,外放为两种特质。
一种,小人物式的“衰格(贱)”。
《男亲女爱》里,日常摸鱼,歪理频出,金句不断的港式打工仔,余乐天。
《栋笃神探》里插科打诨,一天到晚穿着不合身材的风衣的莫作栋。毫无例外都是一些贱兮兮、口花花的“小人物”。
但角色越是“衰格(贱),观众喜欢看他,角色越贱观众越喜欢,而林凉水虽是法律精英,却是一个真实到极致,能给你共鸣的小人物。
另一种,屌丝式的咆哮。
这独门风格从《栋笃神探》开始,到本片变得“登峰造极”。
因为现实的法庭其实相当平静,缺少电影需要的戏剧性。在剧本创作阶段,担任顾问的大律师曾指出有很多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导演决定保留。
影片最后的重头戏,黄子华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地控诉权贵,虽然现实中的大律师不可能在法庭上如此感情用事,但这一场戏却成为全片的高光时刻——
这场戏加起来快10页对白,整个法庭围绕着黄子华一个人拍。
黄子华连珠炮似地输出大量金句,比如“以前,人人都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今时今日,人人都改口了,说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导演直接用了长镜头,黄子华把这场独角戏真是演得荡气回肠大快人心,又非常有“港味儿”。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大结局无比贴近观众们的真情实感,呼应了大众的心声。
任何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都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戳中了共同的社会情绪,而《毒舌律师》所触碰的,正是人们对于天理、公道的渴望。
所以虽然是文戏,但这个大结局,却仿佛港产动作片大结局一场酣畅淋漓的打斗,“绝地反击”“大快人心”“爽”!
观众为什么相信这个故事?因为黄子华的毒舌律师有韧劲,有人物底色。正如黄子华自己评价的,自己的角色是法律侠,看完后觉得浩气长存。
而影片最后黄子华这套很戏剧化的表演法,居然也和人物契合度颇高。
正方看似“弱小”,到了结案陈词时刻,却激情四射力挽狂澜!观众切切实实感受到黄子华作为演员上的感染力,又仿佛回到了港片震撼人心的黄金年代。
导演说,正式拍摄前我都没想象过他的爆发力会那么强、力量可以这么大。
可以说,今日的黄子华的表演状态,正如巅峰时期的周星驰,不仅是全片的“戏眼”,是灵魂人物,更凭嬉笑怒骂、酸甜苦辣,把100分的角色,完成到120分,让观众甘心进电影院为当年的星爷,今日的“子华神”买单。
03 新票房之王当年的黄子华可不是这样,他曾是港片影坛公认的票房毒药。
1990年,李连杰周星驰主演的《龙在天涯》在香港上映,票房收了680万,成绩排名年度51位,由此,一个属于星爷的票房时代即将开始。
与此同时,一场名为《娱乐圈血肉史》的脱口秀在香港一个小剧场开幕。
黄子华花了9个月时间,写了一个剧本,自掏腰包花了数万元积蓄在香港文化中心租了300人的厅办一场表演,然后自己上街发海报,准备讲完这票就退出娱乐圈。
8月30日演出当晚,场内三分之一来自好友和好友的好友,剩下的观众,好友之一林祖辉的形容「实在不知是何方神圣」。
那年30岁的黄子华装满了年轻气盛的稚嫩和孤勇,穿着黑白相间的衬衫一个人站在台上,讲了90分钟,将过去六年间在娱乐圈最底层经历过的所有心酸往事用脱口秀的口吻,像吐苦水一样倾斜出来。
90分钟的表演中,笑声一直没有停歇过。
别人问他这种表演是什么的时候,他说这叫“栋笃笑”。
这就是香港栋笃笑的故事开篇。
在观众热烈请求下,黄子华于同年10月,在伊利沙伯体育馆加开3场,场次越加越多,观众也越来越多。
2010年11月2日,《娱乐圈血肉史2》的演出地点是红磡体育馆。
这一次黄子华连开八场,场场爆满。
仔细看过黄子华的脱口秀内容,就知道他与内地的脱口秀差别巨大,尺度更大,百无禁忌,带着大量市井小市民的日常段子,带着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深刻反思,善用双关、段子高级。
黄子华的栋笃笑在香港被捧上神坛,不仅在于它好笑,更在于它的深刻内核,以及内核中包含的香港社会众生百态。
90年-10年,是周星驰票房神话持续的20年,也是黄子华四面开花,唯独票房不行的20年。
2000年,黄子华领衔的情景喜剧《男亲女爱》在TVB深夜档播出,结果一经播出便大受好评,收视平均达百分之48,最高收视50点,并在次年拿下「最佳剧集」和「最佳女主角」,唯独视帝旁落,不过黄子华输的不冤,当年的视帝是《洗冤录》男主角欧阳震华。
剧中黄子华的各种“反卷达人”金句,成为当时香港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话题,整个剧集没有大奸大恶的事件,却用各种鸡毛蒜皮的现实问题来说故事,由此奠定了黄日华的喜剧风格。
2002年,黄子华主演的国产电视剧《非常公民》上线,他饰演男主溥仪。
为了演出溥仪那种生于末世的孤独,和面对命运裹挟的无力,黄子华拼命减肥,狂瘦30斤,甚至因此一度患抑郁症。
剧中有场戏是溥仪再一次来到文绣的坟前,准备祭拜时见到了文绣入宫前的青梅竹马,四海。
四海质问他,怎么还有脸再见文绣。溥仪说:旧社会害了我,也害了文绣。
四海:“你怎么还为自己辩解,你这就是没有改造好。”
他饰演的溥仪连退两步,猛地跪了下来。给文绣上坟时,由于坡太陡,一个踉跄,险些从坡上滑了下来。
两场戏,就将一个老迈、纠结的溥仪,推到了观众面前。
这部戏足以证明,当年的黄子华,演技已经不可小觑。
但一进入影坛他就不行了。
就在2002年,黄子华自导自演的《一蚊鸡保镖》,票房17万彻底扑街。
03年非典席卷香港,他的栋笃笑到场观众个个蒙着口罩,仍将场馆坐得满满当当 。
虽然电影票房不卖座,但只要走上栋笃笑舞台,他就是无可匹敌的票房之王。
然而就在2018年7月,58岁的黄子华在香港红馆举办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栋笃笑演出——《金盆啷口》。
场内,观众欢乐的喊着“回水”,而他哽咽地唱了一首《幻海奇情》,唱完最后一句时,狠狠地甩了甩麦克风,挥手走出了舞台。
表演结束,黄子华就此封麦。
从此,他的栋笃笑演,留在网络供人回味,他的电影票房传奇,正式开启。
2018年,《栋笃特工》作为黄子华在栋笃笑“金盆啷口”后首个推出的电影作品,斩获超4400万港币票房,成为2018年本土电影票房冠军。
为了让黄子华洗脱票房毒药之名,不少子华粉自发组织前往影院刷票。
2020年,黄子华的《乜代宗师》票房逾2500万港元,是当年香港贺岁档票房冠军。
2022年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基本就是在一幢房子里完成的,讲述的是6位主角间的亲情、爱情、友情,香港票房破7000万。
《毒舌律师》呢,已经破亿。
从票房17万的票房毒药,到一片破亿的票房之王,即使是黄子华的电影估计也不敢这么编,因为太离奇,或者说,传奇。
黄子华立起了他在观众心中不可撼动的票房一哥地位。这地位是如此牢固,无论风吹雨打,红人如何更替,他老人家只要开金口,就像当年的发哥披着风衣抡起机枪来回扫射,成龙从几层楼一跃而下那样,能为电影带来海量的话题和票房。
什么叫票房巨星?这就是。
04 英雄老去,英雄崛起黄子华其实比星爷大两岁。
但62岁的黄子华比60岁的周星驰看起来至少年轻10岁,而周星驰满头白发背后,固然有“捐骨髓”的因素,但观众从来不许人间见白头。
周星驰在香港票房最高的电影是2004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票房达6127万,最后以主演身份的电影是2008年的《长江七号》,香港票房5144万。
最后一部导演电影,2019年的《新喜剧之王》香港票房2100万。依然不差,但已经敌不过新一代票房王者黄子华。
2018年开始,黄子华主演电影最差香港票房:2500万。
有英雄老去,就有英雄崛起。回头看去,我们唯有感叹:风月无情人暗换,只是当时已惘然。
往细看,两代喜剧之王,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两人的喜剧内核——心酸吗?心酸。痛苦吗?痛苦。
好笑吗?太好笑。
这就是顶级的喜剧,剖开自己,将悲剧化作笑料,呈现在大众面前。
而令黄子华再上高峰的《毒舌律师》,
故事可以说是现代版《九品芝麻官》。
两位喜剧之王都爱在作品中养蟑螂,名字都叫小强。
两人都同样爱国。
周星驰曾在申奥成功直播现场兴奋跳跃。
而黄子华一直坚定立场: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英国归还香港,是物归原主。
还在颁奖礼上霸气发言:麻烦你回去跟日本人说,钓鱼岛是中国的。
但一个时代只能有一个喜剧之王。
在《男欢女爱》中,黄子华借角色之口自嘲——
郑裕玲的角色说,你可以去做脱口秀。余乐天说,不稳定。
女主说,怎么会不稳定,有个叫黄子华的做了十年,混得还不错。
余乐天说,四、五线而已。
如今没人敢当他四无线了。但他的如日中天,仅限于港娱。
因为黄子华的根是栋笃笑,栋笃笑在香港崛起后,影响了整个粤语文化圈,但国内最多到达两广地区。
星爷电影在内地能卖34亿,如果他自己愿意主演《功夫2》,50亿也不是问题。而黄子华内地票房最高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将将破亿。
票房背后,有时代的翻云覆雨手,也有个体选择:
本港票房巅峰期的周星驰有多立足本港文化,后来的电影就有多迁就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而黄子华电影的笑点、看点、根,始终在香港。
其实港片潮流没变,是周星驰变了。
一个属于星爷的时代,总会在喧嚣中远去。曾属于他的江湖,总要有人占据。
而黄子华电影刚好给了香港观众最想要的,他自然当时得令。
回望岁月来路,笙歌、流影此起彼伏。两代喜剧之王和香港票房之王的命数背后,决定成败得失的,是命数,是选择,也是时势。
没有谁取代谁,就像当年周星驰也不是取代了上一代香港喜剧之王许冠文,只是潮水推他上前而已。
一切或许正如黄子华最后一场栋笃笑演出最后唱的:劳碌半生忙打拼,想在太平盛世,做个小明星,贏左(了)有糖,一输,什么都不剩。
時光荏苒,也不要为君停,人生在世,真係(是)需要能量正;
几多难关,难过,讲亦讲唔(不)清,我回首望住,望住这个红馆至醒悟,
能够与各位系度(在这)欢乐一笑,都算是......幻海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