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枉死,历史虚构:《八佰》终究没能成为国产战争史诗片
《八佰》已经提前点映了。
同时点映的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
《八佰》14晚开启点映,凭借近6800场的排映,收获票房超过1400万。
更重要的是上座率超过30%,当前国内不少城市电影院的上座率,有个限制是保持30%,这非常的难得。
我们刨除关于电影之外的种种争议,单独从电影本身出发。
这部电影从电影工业上,确实达到了中国战争片的新高。
注:本贴有着严重的剧透,还请慎重观看。
这部电影前半段如果要打分,刨除真实历史它能打5星。
如果结合真实历史,那么它也能打4星。
原因是电影的前半段,通过虚构一些角色。
下面是故事剧情的梳理,也是分析的过程。
1、普通中国人的群像
电影前半段的绝对主角,是欧豪饰演的湖北兵团的端午。
没错。
前半段绝对的男主角是欧豪。
这是群非常杂牌的部队,绝大部分人是农民出身,路上想的还是回家收粮食。
他们对于上海战场也没有任何了解,结果刚来上海就被日军发现。面对日军毫无战斗之力,队伍被单方面的屠杀。
欧豪三人被冲散,成了游兵散勇(逃兵)。
紧接着被谢晋元士兵找到带到四行仓库。
电影前半段的叙事,完全以欧豪的视角展开。
四行仓库战役的领军者谢晋元,前期都只露了几面,不是叙事重心。
和欧豪三人一起到四行仓库的“杂牌逃兵”中,还有三人有着重的刻画。
这些人进入四行仓库的时候,是被当逃兵处理的。
开始就是修筑工事一类,再到打打下手之类。
黄志忠在难民群涌向上海之际,混入难民群企图进入租界。结果被租界以军人不能进为由拒绝,流落在外被日军抓住处死。
与另外一名小哥哥在一起,那名小孩在第三次战斗牺牲后换成他跟在谢晋元身边。
我们回到电影剧情当中。
欧豪等人没有打过仗,对战争没什么概念。
尤其第一场战斗表现出的残酷,让他们害怕到极点。
第一场战斗结束后,欧豪意外摔入河中发现水路能通往对岸租界。
中途遇到日军从水路夜袭,两人躲在水下溺死一名同伴。等日军通过后,两人游过苏州河前往租界。
最终还是欧豪不忍心,大声叫喊有日军偷袭。
他们的叫喊引起租界人民的注意,从而叫醒了仓库的守军。
为此第二场战斗打响,双方经过一阵厮杀,尽数击毙来袭日军。
欧豪和张译被租界的人发现,没有办法只能回到四行仓库。
2、英雄的成长过程
也就中间对姜武和张译贪生怕死有过刻画,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另外,之前还有这个时候,通过欧豪等人引出四行仓库的守军,对某些人物有着深刻的刻画。
成天满脸的铁血之气,动不动就选择枪毙逃兵。
其它角色戏份较少,角色有着反差但不够深刻。
比如反派专业户余皑磊,饰演的洛阳铲是个盗墓的,后来背着喷火器大杀四方。
另外虽然戏份极少,但前半段最高光戏份的当属郑恺。
日军第三次全力的进攻,郑恺绑炸药那一跳是高能时刻。
我们再回到故事剧情当中。
欧豪告诉李晨自己只是个农民,根本不懂打仗只会种地。
李晨教他是日本人侵略我们,我们已经退无可退了。
(那段上海背后就是南京,如果南京沦陷会如何的台词,结合真实历史,真的太扎中国人民的心了。)
欧豪对于弟弟“小湖北”的担心,欧豪望着对岸的心生幻想等等。
反正,欧豪和一干逃兵处在向英雄蜕变的过程当中。
3、英雄的诞生
第三次战役正式打响。
这场战役当中,人命如同草芥被轻易收割。
很多前面镜头出现的人,转眼就死在枪林弹雨当中,夹杂着贪生怕死的姜武与张译的笑料。
最终在郑恺等军人抱着炸药,跳楼炸死进攻日军的时候。
第三场战争结束过后,前面叙事的主角欧豪。
他从意外卷入战争,从贪生怕死当逃兵。到被动面对凶残的敌人,到被身边守军感染,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一名有着非凡勇气,有着坚定的信念的士兵。
这个时候,电影的英雄差不多已经诞生。
比如张译的老算盘,前面戏份表现太过的搞笑滑稽了。
观众除了感到搞笑,对他更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痛恨之感。当张译换上记者的衣服企图叛逃,被欧豪发现拿枪顶着的那场哭戏。
老算盘声泪俱下的讲述自己的经历,开始仍和前面的“滑稽”一脉相承。
同时王千源和姜武也组成一个反差萌组合,都在英雄蜕变的前夕。
四行仓库守军像李晨、魏晨等角色的形象也丰满不少。
电影已经来到了下半段。
它就有点奇怪了。
电影后半段的分界线,就是唐艺昕的女童子军游河送旗。
这个时候,电影视角由欧豪饰演的普通士兵,转换成杜淳饰演的历史人物谢晋元。
后半段有三场最重要的戏份,层层递进。
1、童子军唐艺昕送旗、护旗!
引来了日军战斗机的疯狂攻击。
结果是牺牲了目测一个排的士兵,最终护住了旗帜。
2、特派员讲政治、作秀!
他告诉谢晋元:战争的背后从来都是政治,这场战斗就是向西方列强表演的一场戏。
反正两人有着一场相当深刻的争论,表达当时“果党”上层对于抗日的存消极态度。留下他们守备四行仓库,还选择在租界前面。
目的是为了向全世界表演,企图争取外国的支持。
谢晋元虽然非常不认同,但最终选择同意将部队撤回租界内。
3、最后守军的撤退。
李晨,姜武和王千源等少数人,选择留下抗击敌军。
这后半段不管结不结合历史。
单独从电影角度上看。
它是真的有点奇怪。
这部电影前后剧情的割裂非常明显。
它前半段是英雄崛起,后半段是历史反思。
问题主要来自后半段。
1、护旗那场戏的魔幻
我们都知道这个升旗,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因为上海已经沦陷。
单独从这段戏来看,它真的有点魔幻。
可能我们后人来看是有点马后炮,但看的过程还是会觉得:死那么多士兵这样象征意义的事情,是否值得(真实历史没有护旗)。
不过,如果将这段放到整部电影当中,它还是呈现了一种良好效果。
没错。
从原本贪生怕死的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欧豪护旗时死了!
这样再结合护旗的象征意义,与后面黄晓明特派员的出场,告诉谢晋元这场战争是“为列强演戏”的事情。
反倒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如果不思考,观众会感到谢晋元等八佰守军太惨了。
如果仔细思考,观众更会感到后面“果党”为了向列强作秀,自己消极抵抗,却牺牲前线军人的无能。
但是和结尾的那场戏来了。
2、结尾的大撤退
这部电影前面铺垫了很久,守军驻守仓库,坚守了四天。
结果当天晚上,最终选择却是带着人逃跑。
说实话,这个处理显得电影太怪。
一是这样解构历史,让历史反思荡然无存。
最终部队灰溜溜的跑路,目的是保留因为这场战斗的革命火种。
观众都能理解,同时也不会有人骂这些战士们是怂包。
我们再结合真实的历史,知道这群英雄被出卖下场悲惨。对于电影这个结局,只会感到更加的唏嘘。
二是让“艺术化”崛起的英雄牺牲,反衬这场战斗背后的荒诞。
也就是电影结局还是这样,但镜头应该重着表现李晨,姜武,王千源等等。
这些前半段因为这场战斗,所崛起的英雄们的牺牲。
一种以卵击石,慷慨悲歌的牺牲。
我们再结合电影后半段表达的“反思历史”的基调。
结果呢?
现在守军光明正大的跑路,被日军当打靶子一样射杀。
从电影看不能说全死桥上了,但差不多死了三分之一。
电影最后这个处理真的莫名其妙。
结果却是一群人在逃跑。
明明前面铺垫了英雄们的崛起,后面解构了历史的反思,最后情绪的释放却是一个前后逻辑非常别扭的撤退。
负责留下掩护大部队的英雄镜头都没有,枉死了。
而负责解构历史的部队在逃跑,憋屈的被日军打靶子。
这是反类型,有留白。
如同管虎上部电影《老炮儿》一样。
《老炮儿》情绪消解给观众的感觉不同,电影前面不断铺垫老混混六爷,因为时代变了在新时代碰壁。
但六爷冲到尽头最终倒在代表新世界的年轻人前面。
它情绪的释放有着一种荒诞感,反类型和留白是成立的。
《八佰》反类型是真不成立。
结局的情绪转折太怪,全泄掉了。
最后,《八佰》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如果要形容它话:
我们即使不结合历史现实,也不戴那些奇奇怪怪的帽子。
《八佰》就是后半段戏份的问题,让前面情绪的铺垫,后续转折显得莫名其妙。
但从我个人点映现场来看,结束的时候观众基本都是这样的反应:
啥?这就结束了?
张译到底怎么了?
李晨,王千源那些人死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