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电视剧界前所未有的一个类型——时代报告剧。“时代”强调迅速及时地反映时代主题、时代精神,“报告”强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来进行艺术创作。
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界少有的集体行动——十个单元、十个剧组,共20集,国内现实题材作品最能“打”的中坚力量,纷纷赶来。导演张黎说:“我拍过很多电视剧,时代报告剧是头一回,建组时如此踊跃的也是第一回,来报名到最后进组的人数约为5:1。”
这还是中国电视界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拧紧创作发条的一次突破创新——2月中下旬策划,3月7日第一位主创去往武汉,4月14日第一个剧组开机,预计10月全国播出。
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就是以中国电视剧界的齐心行动,为中国人民齐心抗疫的故事来做荧屏速写。
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和耀客传媒、尚世影业共同出品的重点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正在无锡、青岛等地拍摄。
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还原小人物在大环境下平凡善意的举动,展现了疫情下“全民互助、攻克时艰”的平凡的伟大。6月12日下午,在无锡、《生命的拐点》单元拍摄城市,《在一起》座谈会举行。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方以及该剧部分主创参加座谈。
在当日下午的座谈会上,《在一起》编剧梁振华(《生命的拐点》单元)、周萌和王瑩菲(《武汉人》单元),导演张黎(《生命的拐点》单元)、杨阳(《武汉人》单元)、彭三源(《我叫大连》单元)、杨文军(《口罩》单元)等,介绍了各自创作单元筹备的进展、拍摄的进度,以及参与到这部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价值的作品中的意义。
找到最具共鸣的个体,代入大时代中“人”的感同身受
《生命的拐点》视角落在疫情骤起时形势最严峻的医院,可谓“暴风中心的中心”。在那里,面对人类完全未知的敌人,在援鄂医疗队尚未从四面八方赶来驰援时,医护人员只有“拼”一条路。
导演张黎在拿到剧本后,用“战争”来形容整个故事,“实际上就是一次遭遇战,一次不期而遇的遭遇战。敌人,医护人员们只能‘打呆仗、用拙将’,一直到大部队前来增援。”
编剧梁振华说,自己从小在医院长大,因为父母都是医护人员。巨大灾难到来时,医护们既日常又紧急的状态,是他从小就看在眼里的“任务即召唤”;面对灾难时,中国人的勇气、团结、执行力,也是他在人生路上反复确证的认知。
在他看来,用两集为故事立魂、回到故事的“现场”、回到“人”,是剧本关键。“在面对疫情的时候,医和患、我们所有人都是命运共同体,只有风雨同舟才是最科学的、最高尚的选择。
《在一起》讲了哪些人的故事?自己塑造的,又是群什么样的人?所有走进《在一起》的创作者,都得厘清类似问题。
座谈会上透露了一个细节,一个关于《武汉人》单元的细节。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能为戏剧构建最好的张力,泛指的武汉人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戏剧的需求。但大家认为,在这部反映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剧中,英雄的城市武汉那千千万万的武汉人民,必须留下专门的篇章,再难也必须做。
正如杨阳导演所说,《武汉人》单元以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为主角,“疫情期间,他们可能并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他们却用耐心、爱心甚至生命帮助身边人互爱互助、共渡难关。他们是最基层的普通人,但他们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民族的身躯。”
同理,彭三源编剧并执导的《我叫大连》以一名“误入战疫”的大连小伙子为切入口。他去武汉的本意与疫情无关,甚至他在参与了一段时间志愿服务后因为内心的恐惧、慌乱而萌生退却之意。但最终,他选择和武汉在一起。
生而为人,巨大的灾难面前,担忧、恐惧、慌乱,都是人之常情。但某种层面上来说,英雄的意义恰在于,在不可预知的危险面前,有的平凡人克服恐惧、迎难而上,成为扛起重要使命的英雄。
杨文军执导的单元《口罩》异曲同工,用一枚小小口罩,两条带子牵起一个世界;以口罩厂里的人,来折射生活发生剧变、时代需要人挺身而出时,个体的某些成长。
事实上,还原疫情中不计其数普通人的贡献,用普通人视角为平民英雄写传,应该是《在一起》十个单元最趋同的基调。
《生命的拐点》《摆渡人》《救护者》《同行》《决战火神山》《搜索》《方舱》《武汉人》《我叫大连》《口罩》,整体风格“以小见大”,从小人物视角出发,以克制和收敛的影像表达和镜头语言重现——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就是真正的英雄,致敬他们为抗击疫情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剧中几乎没有“名人”,但可能每个人都“榜上有名”:有坚守阵地的医护工作者;有被称为“平民英雄”的外卖小哥;有在联防联控工作中扎根基层的疾控、社区、公安人员;有滞留武汉成为抗疫志愿者的年轻人;有克服困难转产口罩生产、为复产复工尽一份绵薄之力的小老板……发生在他们身上平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汇聚成了一幅平凡而又宏大的抗疫画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是几个人、一座城的战斗,而是太多凡者不凡的中国人心手相连、彼此支撑的全民战争。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朱咏雷表示,“这次的创作都是聚焦小人物,但是不影响这是一个重大现实题材。从某种层面上说,小人物也都是大英雄。”
抹掉“妆感下的完美”,回到那些细节真实的“现场”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提到,许多主创有个共同心愿:《在一起》这部剧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看看真实的中国抗疫。
如何让人信服?首先,《在一起》需要以工匠精神,以“短平快”的文艺轻骑兵形式,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不变创作规律,在短时间内打磨出一部精品。
座谈会后,与会者集体去往《生命的拐点》拍摄现场探班。在无锡市某医院,从拍摄的部分细节中,有些打磨精品的路径清晰可见。
张嘉译出演的江汉医院老院长取材于真实人物,他感慨这次虽然戏份不多,却是他数次扮演过的医生角色中压力最大的,对这份职业的崇高感受最强烈的,也是对题材最能感同身受的。
“我们拍戏的时候才做了二级防护,因为实际发生的是冬天,现在是夏天,穿上二级防护都全身湿透,全套装备穿完拍完一场戏下来一身汗,所以很难想象三级防护穿8个小时,而且穿上了一旦休息下来,真的浑身难受。他们真的是需要非常坚定的信念的,对于我们拍戏来说还在一个可控性的,医生他们当时面对的肯定更加艰难。”
周一围在剧中扮演张嘉译的徒弟,江汉医院的现任院长。
他感受最深的,同样是医护人员的付出和牺牲,“我之前也从新闻中看到众多医护人员穿的非常厚重的防护服,包括脸上的压痕。我们在拍戏的时候其实穿戴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而且穿1-2小时可以休息摘一下,但已经非常难受了。所以如果不是亲自穿上真的很难想象医护人员要穿8个小时,还有心理上的恐惧,我们现在只是皮毛感受了一下。”
可再难,也得在这高温梅雨季节穿成冬天里严谨防护的样子,因为现实中,医护人员身上发生的,比这难上千倍、万倍,表演只能力求向着真实的方向近些再近些。
谭卓和张天爱穿着护士服和防护服出现在记者面前,脸上一片素净。抹掉“完美精致的妆容”,甚至无妆,是两位女演员对于这次创作的态度。
抹掉“完美精致的妆容”,因为这就是她们所塑造人物的日常工作状态,也因为需要抹掉“妆感下的完美”——即便是所有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有英雄无畏的铠甲,也有铠甲之下普通而柔软的内心。
回忆起全国上下共同抗疫的经历,剧中的“铁娘子”、冷静的ICU主任谭卓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落泪,“我有亲戚是医疗系统的,他们当时就是真的随时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都非常冷静决绝,只要前线需要他们,就一定会去。我作为亲人心态也很复杂,既希望他们平安,又明白前线需要他们。我也有非常好的朋友去了前线,他们真的前期都要靠吃安眠药。我也一直问她需不需要什么帮助,她们说不需要,说他们非常伟大,他们说自己都觉得没什么。他们的了不起就是源于他们的平凡。”
张天爱在剧中扮演一名护士,和周一围饰演的角色是夫妻。这也是她第一次扮演医护人员,一天拍摄后,鼻梁、脑门都是戴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印痕,拍摄有正值夏季,脱下防护服后头发也是湿的。“看到剧本就特别感动,剧本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能找到真实参照,所以比较沉重。这个戏进入到情绪中并不难,因为会自然而然地被剧情所感动,身处其中真的很崩溃。”
《在一起》总共10个故事20集,目前正在多地、同时紧张拍摄,有望在10月份播出。
作者:王彦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