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不喜欢你的三个小细节。
微博有个叫大琪的妹子给我留言说,她和男友是异地,在一起的这几年,汽车高铁火车票已经囤了厚厚一沓了,但是最近一张车票,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了。
这三个月以来,大琪给男友发微信,打电话,男友的回应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问了在干嘛,就说“在忙”、“没空”、“说了你也不懂”,很扎心了。
并且这几天,男友几乎不回大琪的消息了,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我心想,手动冷漠,这不就是渣男惯用套路吗?
无缘无故消失,也不告诉你到底在忙什么,让你慢慢从失望到绝望,最后心灰意冷,提出分手,也是渣到骨头里了。
言语中我能体会到,大琪非常迫切地想弄清楚,男友是否还爱自己?这段感情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吗?
好友橙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女生都是大骗子,不仅喜欢骗别人,还喜欢骗自己。
完全同意。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面就说过,女人生来就是编剧。无论你的对象对你做了什么,好或坏,你都能脑补出一场大戏。
当他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已经想好你们以后的孩子要叫什么名字,开始编一部子孙满堂阖家欢乐的喜剧。
然而当故事开始往悲剧的方向走的时候,女生们就会开始骗自己,想方设法去证明他还爱你。
喜欢和不喜欢,爱和不爱,没那么难猜。
喜欢你的人,看你的时候眼睛里面全是你,不喜欢你的人,看你的时候眼里只有眼屎。
所以当你自己都能感觉到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远,他对你越来越冷漠的时候,就不要再骗自己了。
套用最近网上很火的一句话:他喜不喜欢你,自己心里还没点儿13数吗?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你找他,他就永远在洗澡,手机永远都没电。
我有个师弟叫阿杰,他以前参加过一个高校7天情侣的活动,匹配到的是一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女生。
阿杰跟我说,他已经很努力地找话题了,然而天还是被妹子的一句“我去洗澡了”给聊死了,每次聊天基本都是以妹子去洗澡告终。
阿杰还告诉我,在7天情侣活动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他想请妹子看电影和吃饭,结果直接被拒绝了,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被拒绝后,阿杰很着急,问妹子是不是不太喜欢他,过了好久妹子才回他一句“哈哈,不是啦,我手机没电了,先不聊了,拜拜。”
且不讨究阿杰是不是太过热情吓到了妹子,但是妹子的套路完完全全就是一副“我TM不想理你”的表现,所以无论阿杰再怎么努力讨好,妹子还是对他无感。
喜欢你的人,洗澡也能抽出手来回信息,手机电量永远都会是满格。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他总能把天聊死,也从来不会主动。
当你对自己跟另一半的感情产生怀疑的时候,不妨翻一翻你们的聊天记录。
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是你跟他说的第一声早安,但是过了好几个小时才会等到睡懒觉的他回一句“刚醒”。几乎每晚都是你苦撑着等他打完游戏陪你聊天,结果等到半夜他来了只说一句“困了”就去睡了。
喜欢你的时候最拿手的就是尬聊,从南说到北,从白说到黑,不喜欢你的时候最拿手的就变成了rap:干嘛有事去洗澡,吃饭在忙要睡觉。
电影《喜欢你》中,顾胜男和路晋因一例女巫汤而结缘,起初无论他们自己还是旁人都觉得两人很不搭调,但是感情的变化就是如此微妙。
路晋无法阻止自己去找顾胜男的脚步,从一开始的写纸条让顾胜男为他做菜,后来是跑到后厨找顾胜男“麻烦”,最后直接带着食材和衣服被子住进了顾胜男的家,每天一起吃饭。
路晋对顾胜男动情了,顾胜男对路晋也是。
喜欢你的人,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从来都是明明白白的主动。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他会嫌弃你,是真的嫌弃。
之前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采访,男女交往时,往往会互相嫌弃,但这种嫌弃是很温柔的,无害的。
道理非常简单。
比如男朋友总是叫你小胖妞,时不时就让你减减肥,但是每次看到好吃的第一个就会想到要买给你吃,这就是一边嫌弃一边爱你。
但是假如他口水滔滔说了一大堆让你放弃工作搬去和他住的理由,就为了可以随时满足下半身的欲望,让你包揽家务还整天嫌弃你做的菜不好吃,那就是只有嫌弃,并没有爱。
说了这么多,一个人喜不喜欢你,你自己心里也该有个底了。
其实,你点进来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我们常说,谈恋爱不要用太多套路,但是希望这些套路,可以帮你看清一个人。
在粉墙黛瓦的烟雨江南,河道纵横,渔夫缓缓的摇着船桨,船客卧坐船头,酌饮小酒,悠哉地放目远方。市井街道两旁,茶馆林立,人们三五成群,用吴侬软语聊聊家常和国事,一壶茶,两个说书人,一个故事,消半晌。
如果这是你熟悉的江南情调,那么这种情调在评弹里也被演绎得别有风致。“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碧莲香”。5月3日的思想湃舞台上,高博文穿着长衫,手持三弦,正在演唱评弹名曲《莺莺操琴》。台下观众一边兴致勃勃欣赏着高博文的评弹表演,一边跟着轻轻哼唱。
方言的灭绝,是传统戏曲的灭顶之灾
和以往的嘉宾演讲不同,高博文是第一个用苏州话、上海话和普通话混合演讲的嘉宾。用他的话说,用三种语言来演讲,一方面保证大多数观众听得懂,同时,也让大家直观地领略吴侬软语的魅力。
评弹起源于苏州,兴盛于上海。传统戏曲跟地域方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评弹根植于苏州吴方言,想要很好地欣赏和学习评弹,语言是重要的一关。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在逐渐消弭。“听不懂”已经成为年轻人喜欢和传承评弹的重要阻碍。曾经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方言的灭失,是传统戏曲的灭顶之灾”,这说的就是方言和传统戏曲不可分离的关系。
高博文很小就开始学习评弹。说起爱上评弹的起源,高博文介绍道,小时候,囿于经济发展条件,人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匮乏,通过收音机听评弹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消闲方式。对于生于上海,长于弄堂的他来说,每天定时从收音机里传出的优美评弹曲段,无异于是一种美的启蒙。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长大后的他考入戏校评弹班,开始接受老先生们的传统教育,这一入行就是几十年。在被问到是否中途有放弃的想法时,高博文说,当年的评弹班有十个人,但是九个后来都转业了,在那个全民皆商的年代,人很容易受到商业习气的熏染。但是,由于他本身的性格、兴趣等原因,还是在自己喜欢的评弹道路上发展,“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喜欢”。
创新就是玩,玩也得有范儿
受过正宗传统评弹教育,跟过多位名师学习,高博文可以演绎出最原汁原味的传统评弹。以门派传承的代表作《珍珠塔》为例,高博文兼收各派之长,将传统评弹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也受到一众老观众如痴如醉的喜爱。
但是,要想让评弹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要博得年轻人的喜欢,毕竟年轻人代表着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用高博文的话说,“要就青年”,意思是要知道年轻人的想法、爱好、需求,然后针对年轻人的口味做一些艺术上的创新改变。
事实上,高博文已经在艺术形式上做了很多探索。从一开始的摇滚评弹,到近年来的爵士评弹、《繁花新说》,每一次创新都希冀让人们见识到评弹的另外一种发展可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评弹。爵士评弹的创新更多的是将爵士的活泼和评弹的舒缓做一个融合,《繁花新说》则是在评弹本体上有所突破,比如在原有表演方式上加入了很多上海和苏州的方言俚语等。高博文评价说,《繁花》还不成熟,尚有很多融合的点需要打磨。
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磨合,当然会有碰撞,但合作的乐友们总是能够对评弹这样一门艺术心怀敬重。高博文说,他们也会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探索。当然,这种创新一直都是有底线的,评弹创新要坚持“一人多角,自弹自唱,跳进跳出”的基本底线。不管任何一种创新探索,他一直都坚持一个理念:创新是一种选项,不是方向。“大胆地往前改,不要怕别人的评论,只要去做就可以了,老的都在,不怕改坏,大不了回来嘛”。
高博文告诉澎湃新闻,除了评弹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外,他们还推出了“白领定制”的演出形式,意为会不定期根据白领客户的需求,做一场定制的个性化演出。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为评弹的推广开拓门路,同时,对于搜集客户需求信息,丰富评弹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非常不错的个性化尝试。
评弹里的故事,有生动的智慧
评弹之美在于舒缓、优美,能俗能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效率、力量和快餐化。作为一个从业几十年的评弹演员,高博文说,我经常劝我的学生们不要喝冷的饮料,要多喝茶,因为茶是烫的,“你非得等茶凉下来才能喝,这是要告诉你,要耐下性子,慢下来”。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高博文的语速非常舒缓。
其实,传统文化的韵味就像茶,它的美是优雅沉静的,需要你用时间细细体味。评弹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一直以来也得到了各界大家的敬重和喜爱。从政界名人陈云到文学大师金庸,再到商界精英马云,他们的政治、艺术、商业理念无不受到评弹艺术的影响。高博文说,评弹特点之一是故事性,这些故事饱含真理,能够教人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拿捏事物的分寸。同时评弹的演绎方式优美生动,亦可成为一种自我修行的审美寄托。
面对评弹的未来,高博文也表示了担忧,在年轻一代学评弹的孩子们身上,他很少看到了那些因为喜欢而来学评弹的热切,这些孩子大多是因为升学考试被迫做的选择。说到对年轻人传承评弹的看法,高博文略显沮丧,“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只能听磁带,他们现在的条件好了,想听什么网上都有,但是现在诱惑力太大,她(他)们反而听得少了”。
美是没有年龄界限的,故事是任何年代都有人喜欢的,评弹作为一种兼具故事性和审美性的艺术门类,它的活力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生命力的更新,更来自于艺术本身的开放和包容。高博文相信,评弹这门相对传统的艺术门类,将来会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
对话高博文
Q:您最擅长和喜欢的曲目是?推荐几首评弹经典给大家听吧。
A:每个演员都会有一个长篇作为流派传承的书目,我最擅长的是《珍珠塔》,推荐《文征明》、《高博文说繁花》给大家。
Q:对于想要学习评弹的初学者,您有什么建议吗?
A:学琵琶、学苏州话、学基本的评弹唱腔。怀着一种兴趣去学,只要开心就好。
Q:在评弹演出过程中,弹唱者需要和现场观众有所交流吗?
A:肯定是有交流的,给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既要有雅,也要有市井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演绎。
Q:很多年轻的朋友们想要听评弹,能给我们推荐几个听评弹的书场吗?
A:专业书场很少,很多书场都归附到文化馆了,如黄浦区文化馆,静安区文化馆,上海评弹团的乡音书院,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其实如果你关注“吴韵一哥高博文”或“上海评弹团”的微信公众号,那里会有很多演出信息,喜欢的观众们可以到那里看看。
Q:如果用“上海评弹团副团长”、“吴韵一哥”、“评弹演员”,几个词来形容您的话,您最喜欢哪一个称呼?
A:吴韵一哥,因为吴韵不仅仅是苏州地区,是整个吴语区的一个称谓。当然,一哥并不是说我年轻,就是比较喜欢这种称谓。
Q:您和王珮瑜合作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A:珮瑜和我在台上有合作过,她评弹唱得也很好,在京剧艺术上非常有造诣,我很欣赏她,也祝福她,希望她越来越好。之后如果她来到思想湃的舞台,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有机会来现场听。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0⊙)”:无缘故的喜欢,是一种很难得的情感。做什么都带着目的,纯粹的热爱慢慢丧失了。
网友“唐慈亮”:本地的评弹,称为弹四郎,现在仅仅是专业民间殡葬班子的手艺
(1970-01-01)
6月24日下午,陈美琪携新书做客上海书城,与读者分享她的旅行经验和感悟。
如果有一份工作,可以让你成天世界各地游山玩水,你会不会羡慕?可能旅行作家陈美琪的工作会让很多只能在黄金周期间挤出时间去热门景点看人头的上班族羡慕嫉妒恨。陈美琪笔名小麦,做过多年旅行杂志特约记者、编辑,游历过40多个国家。出版过《畅游港澳》、《畅游台湾》、《畅游德国》等作品。最近陈美琪的新作《不顾一切去旅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记录了她游走欧洲的见闻和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不顾一切去旅行》这本书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特之处,除了18篇文章,还有117张精美照片,更有6段旅游视频藏于书中;在翻阅图文的过程中,“偶遇”一个二维码,这时拿起手机扫一下,看到的是一段异国风采。这样立体的阅读体验,也给这本书增加了很多新鲜感。
6月24日下午,陈美琪携新书做客上海书城,参加全国新书发布厅第68期活动,与读者分享她的旅行经验和感悟。陈美琪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
陈美琪
澎湃新闻:你在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故事,能跟我们分享你印象中非常深刻的几个吗?
陈美琪:我里面写了一个故事叫《你是最好的一道风景》。在布拉格,有个姑娘跟我住同一家青旅。我陪着她去走她和前男友走过的地方。她很不开心,因为失恋。最后有一个小节点,小转折,她的整个心情改观了。她碰到一个街头艺术家,到达这座城市的时候,不经意地给她画了一幅画,但他没有叫住她。等到她重游的时候,那个艺术家认出了她,把画送给了她,让她从失去恋人的悲伤里走了出来。
澎湃新闻:你书中的故事是你刻意挖掘的吗?
陈美琪:我一直字做文字工作,我之前在杂志社做编辑。慢慢累积起来的习惯吧,我特别爱听故事,尤其爱找当地的老人家讲故事,只要他能讲一点英语,就很喜欢听他们讲故事,或当地的神话。欧洲很多小城镇都会有一些神话故事,关于魔鬼啊神啊这类的,都很有趣。我喜欢听,喜欢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但我有一个弱点,就是记性差,所以就形成了习惯,把有趣的故事记下来,回来把它们写下来。
澎湃新闻:你写过欧洲、港澳台等这些地方,世界还有哪些地方你想去的?
陈美琪:美国、加拿大也去过,但我还是更喜欢人文类的景观,所以还是更喜欢去欧洲。欧洲去了不下五六次吧。
我特别喜欢欧洲的公墓,欧洲的公墓跟我们亚洲的不太一样。那边公墓就像一个街心公园,没有很萧瑟、阴森的感觉。还有墓碑的形状,哪怕不是名人,为了纪念这个人,也会有个雕塑。在巴黎,我看到过有个墓地是棺木的形状,上面的墓志铭是法文,但是很奇怪立着一个可以旋转的八卦,下面有很多小人,很艺术,很抽象,很有意思。还有一些人的墓碑是一双很大的翅膀,翅膀上面是一个个洞。我觉得欧洲的墓园不亚于博物馆里的雕塑。
澎湃新闻:你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陈美琪:是的,我的签证是多次往返,突然看到机票便宜了,我就出发了。跟我职业也有关系,需要多积累这样的素材。每次出发,在旅途中都能碰到可以变成素材的东西。
《不顾一切去旅行》
澎湃新闻:做你们这行是不是很爽啊?可以经常到处玩。
陈美琪:不,我只有八十几斤,我还要拍东西。每次出去,我要背一个相机,3个镜头,1个三脚架,还有我的电脑,还有各种东西,所以我背包的重量加起来几乎就是我的体重了。而且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出去,很累。
澎湃新闻:有遇到什么意外吗?
陈美琪:有啊,很多。我觉得旅行的魅力所在就是每一次都是未知的,任何事情都能碰到。我是以非常接受、开发的心态来面对,来什么事情,我就接受什么事。误过飞机,包被偷过,都遇到过。当你解决了困难后,你会觉得原来我可以这么强大。所以独自旅行的时候,可以认识你自己。
澎湃新闻:你会喜欢故地重游吗?
陈美琪:巴黎去了4次,一开始不太喜欢这座城市。我特别喜欢小城镇。第一次去巴黎,觉得怎么是这样的,我不喜欢购物大军,我觉得巴黎怎么这么脏,鸟粪、狗屎,地铁里都是尿骚味,经常有小偷光顾你的荷包。我在欧洲都会把包背在前面,外国朋友就问,这是你们中国的fashion吗?我说不是,是因为你们这里太不安全了。在意大利、南法、西班牙这些地方,丢过很多次护照、钱包。说回到巴黎,当你早上很早的时候起床,你下到随便什么小路,你买一条法棍,一边走一边吃,你看到花店开门了,他们在整理花,对面有个法国帅哥跟你说声bonjour,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整体的生活节奏很慢。
澎湃新闻:你觉得最无聊的欧洲城市是?
陈美琪:法兰克福、汉堡等几个大城市吧。还有瑞士,瑞士消费很高,自然风光很美,但是你有的人家奥地利也有啊,为什么人家奥地利的物价就比你便宜那么多?
澎湃新闻:你去旅行会看攻略吗?
陈美琪:去欧洲不会看攻略。但之前去伊朗这样的地方,因为那边消息比较闭塞,只能订到飞伊朗的机票,住宿、内陆交通你都订不到,所以就带着《孤独星球》去了。
澎湃新闻:现在旅游是不是已经成了你的职业?
陈美琪:是,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年有半年在外面。我可能真的是有流浪的灵魂,喜欢在外面。平时没在外面等的时候,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不愿意打交道,不愿意见人,慢慢旅行的时候,见到陌生人,就放开了,感觉身体的每个细胞都绽放了,像海绵一样在汲取各种元素。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很想成为你这样的人,觉得不用上班,到处玩多爽啊,那什么样特质的人可以成为你这样的旅行达人呢?
陈美琪:只要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坚定,要心理素质好,因为你出去后,尤其是女孩子,会遇到各种意外,丢包丢护照,误机误火车,也是家常便饭,有时真是大头虾。如果你每次出去前都想着我要顺利,有这个念头就不行。碰到什么事情,如果都想为什么经历这些,那就不行。我出来,就是想经历各种事情。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阿信10”:旅行也是一种阅读
网友“兔斯基桑”:去掉那个黄色的腰封 这本书会看起来更美
网友“沈河西”:做你们这行是不是很爽啊?可以经常到处玩。
(1970-01-01)
蔡英文到苗栗视察,被媒体指大啖千元法国菜,且由民众买单惹议。 台湾《联合报》 图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8月13日到苗栗视察,被媒体爆料大吃千元(新台币,下同)法国菜,且由民众买单。蔡英文办公室则称,是由政务官特支费支出。民进党“立委”管碧玲表示,特支费用来鼓励青创,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再次引发网友炮轰。
蔡英文8月13日视察苗栗县著名的公馆乡石围墻红枣园,中午在铜锣乡新开幕的卡卡松法式餐厅包场用餐。有媒体估算,蔡英文一行24人吃这顿饭至少要花3万元。国民党政策委员会执行长蔡正元更批评蔡英文“吃相难看”,24个大官小官吃千元大餐,又是纳税人的钱。
而民进党“立委”管碧玲则在脸谱网(facebook)发文力挺。她说,特支费用来鼓励青创,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就如同一种奖励,一种品牌营销的协助。并称特支费用于蔡英文吃法国菜,“这是用于公务啊”。
对于如此“忠心护主”的言论,台湾网友愤怒表示,“‘绿委’真的很搞笑!”、“无耻的‘立委’救驾,衬托无耻的领导人,good job!”、“连战吃500元便当就被民进党轰死,蔡英文吃千元大餐还理不直而气壮地说是鼓励青创,民进党的逻辑还真是与众不同啊!”
蔡英文办公室昨天也说明,吃千元大餐是因“客家委员会”认为座谈会有助于蔡英文了解地方产业发展。相关费用不宜由民间人士支付,因此由政务官特支费支出。
网友对此表示,“民众观感就是不喜欢看当局乱花纳税人的钱,(蔡英文)经六万御厨被骂臭头后,应该知道公开行程就该低调点。不是不让她吃,吃些平实普通的餐食。鼓励青创?青创也有人在做便当做简餐做小吃的,想吃好的豪华的高贵的,自己私底下花自己的钱去吃,没人会讲话。空心菜要知道现在是在做百姓的公仆,不是在做皇帝!”“难道吃普罗大众吃得起的就不能鼓励青创?管碧玲和民进党竟是贵族至此。”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雲追夢”:不要臉鬼都怕,鬼都怕了人算甚麼?
网友“小二东二”:蒋公走后,台湾尽选择娘娘腔,没有一点政治家的胆略,唉命苦呀,伟人在哪里!
网友“蔡小雷”:笑死了,反应台湾现状经济很不好啊。
网友“毛毛虫他爹”:当初攻击国民党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有今天!
网友“ychych”:去台湾吃顿法餐飞去飞回比大陆还便宜!
网友“Virus☻⛵️”:一千台币不就两百人民币吗 至于这样报道吗
网友“2203413637”:据说现在连绿营都开始看衰小英了。据说最新的绿营民调显示,蔡英文的支持率持续下降,已经与反对比率靠近,而她的林全班子更糟糕,直接死亡交叉,反对的比支持的更多——下降速度创下了台湾记录。媒体大多集中在批评蔡英文闪躲政策,对于重要事务完全不做表态,用人唯亲,最积极的就是爱护小动物,比如之前小白虐杀,她就立刻跳出来发言,猫命、狗命都比人命大太多。
网友“第九梵天”:“连战吃500元便当就被民进党轰死,蔡英文吃千元大餐还理不直而气壮地说是鼓励青创,民进党的逻辑还真是与众不同啊!”湾湾之所以骂,根本原因在这里。澎湃这题目,有标题党之嫌啊。
网友“帅的不忍直视!”:台湾人。自己选的马桶,自己承受这份屎吧。。呵呵呵
网友“David”:md台湾的法国菜真便宜
(1970-01-01)
从Airbnb,到滴滴、摩拜单车,共享经济模式不断普及到新的领域,这些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和问题也备受讨论。与此同时,共享经济的另一产物“共享社区”近年也逐渐在年轻人中风行。
这些社区大多面向年轻群体,人们在拥有一定私人空间的同时,共享厨房、客厅、书房、健身房等功能区域,共同使用衣柜、桌椅等物品。这样的居住空间既能解决很多人的居住需求,也能为他们达成社交等目的。
共享社区的流行始于国外,但事实上,共同居住的概念在国内早已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共居住空间。如今在中国的不少共享社区设计,也从四合院等传统居住空间汲取了灵感。
共享社区的理念古已有之
共享社区和中国传统的公共居住空间颇有共通之处,为了设计出符合中国本土居住文化的共享社区,一些建筑师也从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中得到了灵感。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在探索共享社区概念的过程中,就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里获得了不少启发。根据他的观察,居住在胡同里的人常常会将住处周围的饭馆、菜场、道路等视作他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青山周平在设计共享社区时,这种“家在空间上的延伸”也有所体现。以他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区”设计模型为例,每个人都有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同时,卫生间、衣柜等公共区域在外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移动位置。人们可以共用桌椅等物品,就和四合院中邻里之间共享某些物品一样。
青山周平设计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区”,让每个人有一个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
事实上,共享社区的理念可以在很多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中找到原型。在古代中国出现不少类似“共享社区”的公共空间,其中一些保留至今。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朱宇晖的观点,公共空间的出现和社会环境的开放密切相关,“公共实体空间的发展可以体现公共思想空间和话语空间的发育程度。宋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公共居住空间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不少公共空间都脱胎于祠堂等具有特定目的的场所。“浙南闽北、尤其是温州永嘉楠溪江流域有不少公共居住空间,其中,又以南宋时期形成的岩头镇苍坡村李氏聚落公共空间、明中晚期形成的岩头镇岩头村金氏聚落公共空间最为典型,它们都较多摆脱了对神性的依附,成为较为自觉而纯粹的、多功能的、有层次的‘社区’公共空间,供人们交流、休憩、游赏、举行公共聚会。” 朱宇晖告诉记者,这些公共空间或是亭子,或是戏场,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
岩头镇苍坡村李氏聚落公共空间是当时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
基于年轻人需求的当代共享社区
除了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中汲取灵感,年轻人对社交及创业的需求也推动了共享社区的发展。一些公司和建筑设计师都在进行“共享社区”理念的实践,希望在如今人均居住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中国城市,为年轻人及其他群体探索新的居住模式,在满足他们居住期望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他们对社交、健身等活动的需求。
YOU+国际青年社区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面向现代都市青年居住、生活、创业的社区,目前已在8个城市建成项目。YOU+针对青年群体,制定“三不租”规约:45岁以上的不租、结婚带小孩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希望由此为年轻人形成专属社区。
2016年,创办了众创空间“优客工场”的毛大庆将联合办公与共享居住相结合,打造出“共享际”品牌。共享际的第一个“城市空间实验室”落地项目名为东四共享际•优客工场,位于北京东四九条胡同。
毛大庆将联合办公与共享居住相结合,打造“共享际”品牌
毛大庆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新的社交,开始害怕孤独、担心被信息甩掉。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费状态也逐渐从注重功能向注重精神转变,而共享际正试图通过24小时无人超市、健身房、线下书店、露天电影院等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性消费。
如今,对于青年共享社区的探索和建设仍在进行中。曾经在福建泉州开创自助式桌游吧的杜晓峰对于青山周平“400盒子的城市社区”构想颇为认同,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将这一构想付诸现实,在福建泉州的一栋老住宅楼的部分区域进行名为“一号地点青年社区”的项目实践。楼房的一到三层分别改造成公共活动空间、短租和长租公寓,四到六层还是原来的住户。
“未来,这个地方将变成长租短租相结合的社区。顺利的话,项目会在今年内完工。”青山周平在“设计上海”展览上透露。
无论是源自传统,还是生于现代,人们对共享社区的需求都会不断发展,而这方面的创业者也会越来越多。正如毛大庆在谈及共享际这一“城市空间内容的化学实验室”时所说,“我们不知道这个实验是否会成功,但是这条路上,随行的人不少。”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七秒钟记忆的鱼”:共享社区的理念可以在很多中国传统居住空间中找到原型
(1970-01-01)